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许桂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许桂娥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郑州路小学 266700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行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学生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氛围

1.摆正教师的角色。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例如“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服务于学”的思想,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1/4、3/4”,并问学生:关于这两个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1)我知道这两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四分之二;(2)我认识分数的分数线、分子、分母;(3)我知道“1/4+3/4=4/4=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每个图中尝试地表示出“1/4”,然后让学生说一说“1/4”的含义,从而概括出“1/4”的意义。这样不仅能找准教学的起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中学习数学。

2.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联系、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这样呈现的例题既能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可以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率

1.力求提供一定开放度的探索材料。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很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异分母、异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比较5/12和3/8的大小,通常要先通分,再比较他们的大小。为了让本节的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探索性,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先让学生各自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再从所写自然数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真分数,并让学生思考:能组成几个真分数,接着要学生把所写的三个真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后,很快从这三个真分数中找出两个“同分母”两个“同分子”的分数,并比较出了它们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再继续引导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对分数想办法比较出大小。这样在教学中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学习材料来源于他们自己,又便于教师指导和点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力求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如前面所说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针对“2/3和3/4”每位同学在独立探索后都各自有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分同分子分数比较;有的则转化为小数进行比较;还有的通过图形进行比较。这样,我就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关注部分学生认识不到或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等情况。

三、在新知的探索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般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新知的探索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上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如“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教材仅用两句话作了简单的提示,接着就给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结论。这样,就隐去了关于结论的生动的形成过程和有益的探索过程。教学时,我把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展开,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1.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2.分析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关系。3.启发学生联想,提出假设: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既然联系如此紧密,而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会不会存在类似的性质?4.学生分组互相举例,尝试验证。5.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结果,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样,在动态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

四、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材料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提供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的材料。如在教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练习:教师出示分别写有92、49、73、68、25、54的6张卡片,让学生找出相减的差是24的两张卡片,当学生找出后,再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说:有一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拿来一张卡片,而且说,原来的六张卡片中有一张卡片上的数与它拿来的这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结果也是“24”。可它把卡片的背面朝上放着,那么猜一猜小白兔卡片上的数应是多少?这一下很快激起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非常投入地猜想着。有许多学生马上认为这张卡片上数是“30”。理由是刚才54这张卡片还没用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他们又认为这张卡片可能是“68、49、44、30、25、1”,理由是这些数分别与原来每张卡片上的数相减都有可能是“24”。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的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可见,设计的训练题不在多,而在于巧。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使我深深体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已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地发展。

论文作者:许桂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许桂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