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_陈新芝

邓小平理论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_陈新芝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观点,它包括一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将邓小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讨邓小平理论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生态文明;思想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人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因此,邓小平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要全面考虑经济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问题。通过节制生育来控制人口的增长, 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邓小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纲领,即“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促使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从而由经济的发展带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控制人口的同时更重要还是要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讲,能源资源始终是“瓶颈”,邓小平主张在能源开发问题上把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统一起来,全面规划研究石油、煤碳、沼气、森林、天然气、水利、风力等矿产资源避免胡乱开发和过度开发,走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并重思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不足以保护生态环境,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重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邓小平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从国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审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邓小平文选》[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的生存。邓小平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邓小平在谈到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而寸草不生时指出:“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 , 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 239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支持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邓小平还认为应该限制砍伐过量和盲目开荒,他主张保护植被,他认为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砍伐,也会导致洪涝灾害。邓小平站在生态环保的高度,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邓小平还倡导全民植树,认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是植树造林,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邓小平文选》[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祖国,修复生态系统,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经济危机的同时还能造成生态危机,邓小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主体对客体的制约作用,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造客体来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邓小

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经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客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主体要有可持续发展观的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公众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主张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邓小平不仅教育公众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而且以身作则亲自植树造林。让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加强危机意识,要有参与环保的道德责任感,不仅热爱自然,而且要健康消费,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养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环境保护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还监管“经济人”的环境行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经济的科学发展,企业要提高生产技术,资源节约使用,废物妥善处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生态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思想

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因此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从制度和法制化方面做起,他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M]. 第2卷,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33页。]。所以必须要用法制来规范和调动人们参与环境建设。1979年9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真正进入法制阶段,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用以对付社会转型时期危害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保护生态。对中国因森林过量砍伐而导致的洪涝灾害,邓小平指出:“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在苗木方面给予支持。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施行。总之,要有进一步的办法”[《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 2004年第8期,卷首。

论文作者:陈新芝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  ;  ;  ;  ;  ;  ;  ;  

邓小平理论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_陈新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