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新世纪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材重编:必须抓住一条主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辩证法论文,主线论文,教材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由原国家教委组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流行了十年,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按照教材发展的规律和人们的意愿,也已到了必须改动的时候。问题是怎样改动?作为一门课程是否按某些学者提出的,需要改个名?因为暂时还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人们便退而求其次,强调通过重心转移和增减一些内容来重编教材。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想,既然是重编教材,那么首要的该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考虑换一换思路,让它更通更顺更符合课程和学科的理论宗旨与逻辑要求,而不是简单地增减内容这类琐末问题。一个最浅显的事实是,你要让人信服,让陈述更有力量,首先你得说理;因此,问题的核心该是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由于课程的大体内容人们基本都清楚,只要总思路有了,任课教师就可以按需取舍。而作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和推荐教材,如不能在总思路上叫得准,则因根基不牢,恐怕还没出笼,就失去了权威性。
那么,怎样把握总思路呢?关键出在“辩证法”三个字上。我们之所以说这门学科不是自然哲学,就是因为它讲的是辩证法,是从辩证法来看自然,这和旧的第一哲学是大为不同的。由此分析原来的《概论》和已有的大多数教材,主要的也不在于内容的多寡,还是在辩证法上没有最终贯通。怎么才能贯通呢?我想重要的是必须完成从内容含量到叙述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转变中紧紧扣住一根主线,那就是历史唯物论这条主线。为了实现这一点有必要先明确几个一般性的原则问题:
其一,三个“不是”。①自然辩证法不是自然科学概论,更不是自然知识的拼盘;②自然辩证法不是通常的辩证唯物论的注脚和简单延伸;③自然辩证法虽以恩格斯同名原著为出发点,但不是它的简单克隆和放大,不必划地为牢,更不能成为自然哲学(现在的自然观部分仍是自然哲学或第一哲学)。
其二,四个“注意”。①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或思想衔接,一定要接在主干或根上,与基本精神保持一致和协调;②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部分相协调,保持理论整体的谐和性;③注意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新成果和新观念相一致,勇于抛弃旧的观念和模式;④注意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去干重复性的工作。相信这几点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科学规范的。
其三,三个“必须”。这是保证这门课程有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①必须体现自己的独异性,也就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当代视野整合课程内容,何况这门课程本身也有责任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进步;②必须牢牢抓住自然辩证法的“红线”,也就是立足于辩证法思维方式的深层视角,从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相统一即以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领会自然辩证法,否则我们随意增减任何东西都没有逻辑根据;③必须有一个思维的向上跨跃,做到“跳起来”看,因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和技术相比是二阶理论,其根本在于有一种眼光,有一种从特定角度反思科学技术及其对象的眼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它“看”什么(这大体是确定的),而在于怎样“看”。我们经常说对已有的理论要丰富和深化,丰富就是添加新的东西,深化则是找个更高的视点将原来的理论统摄起来,也就是寻找到新的理论座架和思想原点。这是我们在十年后修改教材必须努力去做的。可能有人认为教材或课程与学科并不一样,但差异再大,课程总要反映学科的基本状况,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而不能胡编。否则,把逻辑上不通的东西写进课程,就失去了课程设置的根据,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与马克思的基本思路不符。因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
其四,三个“只能”。为了充分体现上述“原则”,完成对自然辩证法的逻辑重构,只能遵循马克思所说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只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交往作为叙述的起点,只能以第二种进化即人的进化或人的劳动的发展为主线来描述课程内容,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改变了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实践的即历史的,也就是真正辩证的。
以上几方面是逐层推进的。由此衡量《概论》和已有的各种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都力图在贯彻辩证法,而在总体上却基本是说不通的。特别是把类乎自然演化论或准天文学的自然观放在第一部分,实际上留了一个旧自然哲学的尾巴,因为它只是从客体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活动即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发展,原初并没有什么科学的自然观念,更没有严格的自然理论(世界Ⅲ),否则就没有蒙昧与开化、野蛮与文明之别,所以“自然”是在人的劳动中通过技术与科学建构起来的,譬如哥白尼宇宙论就不同于托勒密的,这是人类认识深化的成果。因此,课程叙述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人的实践和劳动。接下来可以安排我们熟知的其它内容。至此,大概也就说明了作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辩证法,其学科和课程应大致遵循什么样的线索。这一线索基本是围绕科学技术、社会与自然三者关系展开的:劳动方式与人类自然观念的发展(生成论)——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或生态文明)。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展开其中的细节,但已涵括既有课程的精华,而在道理上又一直是沿着人“成”人的线索讲的,因而说得通。其中人们所关心的自然观部分,已在劳动和生态自然观中做了析取,至于我们想要增减的内容和重点转移,已经不成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