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家族企业小额融资制度研究_家族企业论文

内生于中小家族企业的微观融资制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融资论文,家族企业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的研究难题,对占我国中小企业90%的家族企业来说,由于产权特征、文化习俗、经营理念、生成背景等特殊性,融资就更难。因此,本文对内生于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通过融资制度的创新,来解决家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中小家族企业融资制度的架构解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对“制度”定义的经典性解释是:制度是调节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一种收入的过滤器、调节器。通过某种组织而形成的规章、规程、法则、规则等为正式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信仰信念、意识形态等社会行为规范则为非正式制度。[1] 根据诺斯的制度定义,本文认为,中小家族企业融资制度由正式融资制度和非正式融资制度两部分组成。

(一)正式融资制度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的正式融资制度,是企业融资制度的主流。它涉及企业融资安排的主体、融资方式、融资效率等一系列的制度要素。

1.融资安排的主体。按照主流融资理论,融资的实质是资金供求双方依据事先签订的合同、契约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转移资金的一方为融资契约的设计者。其转移的前提是资金拥有者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放弃现时的消费。融资契约的接受者,即资金需求者以自身的承诺(隐性或显性)为保证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根据产权的“强度”给予资金所有者等价补偿,双方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笔者认为,主流融资理论将投资者视为融资契约的设计者、企业经营者或企业家,并是契约安排的接受者,这一逻辑对家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缺乏解释力。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叠使个人行为的因素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决定产生影响[2],其中私人利益恰好是融资问题的关键。在家族企业里,企业主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容易量度的货币形态的收益;另一部分是难以量度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如创业者中兴家业、光宗耀祖的成就感,在企业指挥调度的满足感,附着于企业家头衔的荣誉感以及一系列有形无形的社会网络资本等“亲和潜能”。而且家族利益常常是企业主第一优先考虑的。因此在家族企业融资过程中,家族企业家是企业融资安排的主导,是融资安排的中心签约人,企业的融资目标并不是仅仅考虑投资者收益最大化,而是实现家族和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3]

2.融资方式。融资方式是企业筹措资金所采用的产权契约方式, 通常情况下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不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在一定的融资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相对于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着两种障碍:一是担心在融通金融资本时,金融机构要求提供的商业“隐私”泄密,尤其是企业报送会计报表的信息流失,给家族企业的资产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二是顾虑引入外部资金会失去企业独立性和实际控制权。相比之下,内源型融资不存在信息披露的风险,熟识型融资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披露的信息少,而且即使需要披露,也基本上是一些“软信息”,对企业的风险度相对小一些[4],因此,家族企业基本上靠自有资金经营,当需要从外部融资时,往往通过负债融资,控制企业愿望强烈的业主不愿或抵触使用股权融资方式,其融资方式的选择表现出“家族控制与负债融资成正相关,与股权融资成负相关”[5] 的特征。

3.融资效率。从效率的基本含义讲, 效率是“泛指日常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6] 具体到企业融资制度方面,企业融资效率是在资本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受到资源制约的企业在竞争资本资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功效,也就是说,一方面,融资效率表现为企业在多种融资工具之间作出成本最低的选择或组合,以及能否及时足额筹措到所需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效率表现为企业所融通的资金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

基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对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应以投资报酬率和融资成本率的比值计量,即:

就家族企业而言,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效率不仅受融资成本、资金利用效果以及派生出来的相关因素的影响,还受家族企业生成背景的影响。由于家族企业的创业者依靠自己的能力,借助家族成员的力量,千辛万苦营造了家族企业,建立了以家长为首的,靠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治理结构。无论家族企业处于哪一个阶段,家族都有着强烈的保持控制权的欲望,始终掌握最大比例的所有权,绝不会轻易放弃对企业所有权的绝对控制地位。而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并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控制权的争夺。麦克马洪(Mcmahon)和斯坦格(Stanger)发现家族企业主在建立和经营企业时经营目标不唯一[8],大多数业主强调非财务目标,因此,选择有效的融资结构以保证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稳定性,也就自然成为评价家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非正式融资制度

家族企业的非正式融资制度是家族企业长期沿袭家族理念、传承家族基因而无意识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渐进演化的一种企业融资文化。它涉及家族企业融资方面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理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其中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家族文化、内部信任是非正式融资制度的核心与精髓。因为它不仅可以蕴含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而且还可以构成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1.家族文化。中国文化中最突出的是家族文化, “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厚重的“家文化”路径依赖下,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模式也就自然被移植到了家族企业的融资行为之中。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家族企业,财务资源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伦理中“人情至上”的文化资源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企业主凭借“家族权威”的优势,广泛动员体制外社会关系资源,升华为一种关系型的专用资产,利用血缘、亲缘、地缘网络把分散于各个家庭和民间的资金调动起来,使其敛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一是可以减少筹资费用,二是可以减少融资的不确定性和财务风险。

再则,家族文化是个人致富和家族繁荣的有效载体。建立在家族血缘、亲缘关系基础上的家族企业具有家庭与企业的特征,企业利益就是家族利益。家族成员对企业控制权怀有强烈的偏好,为永久控制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家族企业的资本再投入绝大部分依靠自身积累和亲属关系借款,社会资本只占很少一部分,股权结构呈现严重的“一股独占”的一元化和封闭化的特征。

2.内部信任。 制度经济学把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一项内容包括在制度范畴之中。信任存在于所有形态的企业里。只是在家族企业中,信任机制显得尤为突出,并强调家族企业内外信任有别的“差序格局”。以特殊的亲情(如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创立的家族企业内部存在着相互信赖、忠诚与相互支持的关系。[9] 这种家族内的信任和忠诚,使得家族企业的资金融通变得非常便捷和成本低廉。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对内部的高度信任和对外部的不信任往往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大量融资,如果对外部的不信任而将资金的来源限于家族企业内部和亲属网络,则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导致投资时滞的机会成本加大。而且随着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延伸,代际传承链条的加长,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像水波纹一样,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其亲和力和凝聚力逐渐淡化,通过家族关系形成的借贷资金的使用成本会提高。相反,通过外部信任关系融通资金,会因为家族企业声誉资本的积淀和与外部资金供应方的重复合作博弈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签约成本和执行成本等融资支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两种信任模式下的融资成本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家族企业应该从家族内部信任向家族企业外部信任拓展。

二、正式融资制度和非正式融资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正式融资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非正式融资制度的支撑;同样,非正式融资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依赖于正式融资制度的协调。因此,笔者认为,在家族企业的融资行为中,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存在互动关系。

(一)正式融资制度和非正式融资制度互动的机理分析

1.非正式融资制度支撑正式融资制度的机理。在家族企业融资制度中, 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虽然家族企业偏好的自我积累和亲属网络等融资方式,是影响家族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种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形成并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正式融资制度的支持。

2.正式融资制度调节非正式融资制度的机理。 正式融资制度对非正式融资制度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族内融资和亲属网络融资的融资模式对家族文化和内部信任的依赖,为非正式融资制度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在企业的创立期和扩展期,“人情至高无上、家企利益并重”的儒家文化,培育了家族企业较强的内源融资能力和亲属网络融资能力。以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以及相关的社会网络聚集的财务资源,在降低融资成本、控制家族大权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这种既便利又快捷的融资模式的持续运作得益于非正式融资制度的合理匹配。因此,为了追求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在现有的融资制度结构还处于均衡状态时,家族企业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内部信任的强化有内在动力。

第二,正式融资制度的动态演化推进非正式融资制度的变迁。家族企业是基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目标,在经历了尾巴经济、隙缝经济、补充经济之后而自发成长起来的。[10] 在这一过程中,家族企业外部信誉资本匮乏而内部信任资源充裕的反差,致使家族企业强调以内源融资和亲属融资为主的正式融资制度安排与家族文化、内部信任机制的非正式融资制度相匹配,便是情理之中的结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家族企业经营的外围环境如资金来源等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导致对技术、规模的强烈需求,原有家族企业内部有限的资金资源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家族企业规模经营的需要。因此,追求家族利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必须变革原有的正式融资制度,向家族财务资本与社会金融资本融合的轨迹演进,由此推动家族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发展、内部信任向社会信任拓展的非正式融资制度变迁。

(二)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的互动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的互动模型,见图1。

图1 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的互动模型

一方面,正式融资制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制定和实施的,悠久的家族文化和内部信任机制造就了家族企业主内源融资和亲属融资的融资安排偏好,企业价值和家族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催生了家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正式融资制度又是非正式融资制度发挥作用和实现其功能的一种强化形式,这种融资模式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增进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内部信任机制的强化,同时其单一性和封闭性也为非正式融资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动力。

三、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从中小家族企业的视角,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提出了内生于中小家族企业的微观融资制度内涵及其架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正式融资制度和非正式融资制度的互动机理和互动模型。从本文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家族企业的融资制度,如同其他制度系统一样,由正式和非正式融资制度两种形态构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正式融资制度与非正式融资制度互动前提下形成的族内融资与亲属网络融资的模式是中小家族企业有效的融资制度安排,也正是借助于这一融资制度,中小家族企业才在“所有制歧视”的逆境中诞生和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趋成熟,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日趋完善,这种融资制度将会成为制约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应该突破这种融资制度的藩篱,推动家族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变迁,家族信任向社会信任拓展,实现家族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融合。基于此,对适应家族企业发展需求的微观融资制度变迁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收稿日期:2006—03—12

标签:;  ;  ;  ;  ;  ;  ;  

中小家族企业小额融资制度研究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