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认识_高等学校论文

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认识_高等学校论文

湖南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改革发展论文,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20年。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事业,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回顾近20年来我省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深化对高校图书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于新世纪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促进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将是有益的。作者试图对此作初步探讨。《高校图书馆工作》创刊20周年即将临近,谨以此文祝贺全国最早的高校图书馆刊物20周年刊庆。

1 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召开过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三次会议分别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标志,对不同时期教育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高等教育按照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湖南的高等教育和全国一样,在近2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教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由1980年的23所增加到2000年的48所,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5.4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5.31万人,增长了3.64倍。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专业结构作了调整,新设置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法律和管理等类型的专业和一大批随新技术应运而生的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我省的高等教育通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我省高等教育顺利发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力显著增强,无不与图书馆提供有效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息息相关。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图书馆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为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80年以来的20年,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一是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文献逐年增加。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由1980年的4.23万平方米扩大到1990年的18.97万平方米,进而扩大到2000年的41万平方米,2000年图书馆馆舍面积比1980年增长8.69倍;馆藏图书由1980年600万册到1990年的1510.40万册,2000年则进一步增加到2505.53万册,2000年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比1980年增长了3.18倍。统计资料还表明,包括在湘的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部属院校在内的全省15所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的图书馆馆舍面积1999年比1980年增长3.69倍,馆藏图书数量1999年比1980年增长1.13倍。二是图书购置经费有很大增长,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全省高等学校的图书购置经费1980年约160万元,1990年达771万元,1997年增加到1522.09万元,1997年比1980年增长了6.61倍;自动化设备从无到有,80年代初期,自动化的管理设备基本是空白,1990年全省高校图书馆已有58台复印机、17台缩微阅读器和2台缩微复印机,并已拥有30台微机。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高校图书馆已普遍采用微机管理,1995年高校已拥有14台小型机(服务器),203台微机和91台打印机,1999年全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检索终端已达1220个。三是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据1980年对全省15所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调查,当时共有业务人员330人,与读者人数及工作需要相比较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工作人员素质极不相适应。专业人员中学过图书馆专业的仅28人,只占8.5%,而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工作人员中有四分之一因病全休或经常半休,这种人员构成状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各校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了工作人员;对不适应工作的加以调整;还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在职人员、在高等学校增设图书馆专业、新建图书情报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充实图书馆专业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图书馆专业队伍逐步得到了充实和优化。1997年,全省本科院校图书馆专业正式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75%,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4%,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数占职工数的46%。随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由过去采集单一印刷型载体转向采集多类信息载体;由单纯被动的提供文献到主动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到应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由封闭式的文献收集利用机构向多功能的文献情报中心转变,并正在向建立现代的文献保障体系迈进。

2 体制改革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

回顾高校图书馆事业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图书馆工作者为推进图书馆事业坚持不懈的改革史。体制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重大改革要取得成功,总是先从体制改革开始的,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改革也是这样,无论是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还是保障体制的改革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1 领导体制改革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80年代初期开始的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改革是围绕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重点转移、明确体制、正常服务展开的,领导体制改革是关键环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为契机,高校图书馆事业开始谱写改革的新篇章。1980年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以下简称《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总结了建国以来30年图书馆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扭转了过去长期困扰图书馆事业“左”的干扰,明确提出将图书馆工作重点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明确了图书馆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为保证工作重点转移真正落实,《汇报提纲》强调“建议首先解决体制问题”。

《汇报提纲》指出的正是全国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最早沐浴了改革的春风并率先迈开了改革的步伐。1981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对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肯定和明确的表述,但要真正落实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发挥其作用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好体制问题。《条例》还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应有一名分管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副校(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实际情况表明,体制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理顺关系和正常开展工作,图书馆的地位就不能真正落实,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1980年湖南全省25所高等学校图书馆,有14所属学校教务处(科)或科研处领导。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省对高校图书馆的领导体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1981年3月召开的全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和会后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健全高等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领导体制,加强对图书资料工作的领导。图书馆由副校(院)长直接领导,系资料室由副主任分管,本科院校的图书馆相当于系处一级,专科学校的图书馆相当于一个科”。虽然有了规定,但要全部落实到位,仍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直至1983年,全省高校图书馆仍有7所院校图书馆未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仍属教务部门领导。直至80年代中期,图书馆的领导体制才基本落实好。领导体制问题是图书馆工作的地位是否得到落实、图书馆的作用能否真正得到发挥的根本保证。因此,80年代初期提出并开始解决好图书馆领导体制问题为高校图书馆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为高校图书馆工作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2.2 图书情报一体化是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必要条件

80年代后期开始在高校内部实行图书馆和资料室统一管理,是高校内部图书和情报资料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系(所、科)资料室体制,我省在80年代初期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并部分付诸于改革的实践。1983年全省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已经将改革资料室的管理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会议认为:“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高校系(所、科)资料室是全校图书资料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与系(所、科)资料室在收集、整理和研究专业资料方面有所分工而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种整体的形成,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图书文献资料,才能使教师、研究生和毕业班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得以比较完善的形成。”这些来自学校工作实际的体会反映了高校图书馆和情报资料工作的本质联系。会议还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设想。

1987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开始向现代化的多功能的图书情报机构的转变。会议提出:紧密结合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和发展新的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提高开发利用文献情报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在高等学校建立统一的图书情报体制,发挥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整体效益;加强协作,建设一批学校文献情报中心,初步形成高校图书情报资源共享保障体制;加强统一规划,加速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等。会后10多年来,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会议所提出的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一体化、多功能、现代化、有特色、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有力地推动和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和转变,完全符合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和情报资料室共处在一个实体之中,还由于高校图书和情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不可分性,所以高校既有图书情报实行统一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有实现统一管理的现实条件,高校的图书情报事业率先实现了一体化,这较之于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所的合并要早约10年,从而为改革图书馆的传统管理体制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2.3 整体化建设是高校图书情报事业保障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图书情报事业要顺利和持续发展,除了改革领导和管理体制,理顺关系之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手段为保障。80年代初教育部及我省颁发的《条例》和《意见》对于图书馆人员编制、经费、馆舍、设备作了明确规定。多年来,随着人、财、物等各方面保障条件的落实,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新的矛盾和困难。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为经费不足所困扰,特别是近年来书刊价格大幅度上涨,经费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书刊购置的品种和数量逐年递减。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期间,我省高校图书购置费虽然增长了两倍多,但生均购书量却由1988年的5册减到1998年的2.2册,期刊生均拥有种类数也下降了一半。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生均图书拥有量明显下降。1995年全省生均图书为139.92册,2000年降至98.99册,生均图书拥有数下降了29.25%,2000年生均图书拥有量甚至比1980年的生均图书110.09册还要低。服务手段落后,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工作还没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动化程度很低,工作效率和水平不高,使得本来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谈不上共享他人资源,特别是对新的非印刷型的文献信息包括网上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经费不足外,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一校一馆、自成体系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表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现有的配置模式无法解决高校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需求,寻求最优的配置模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一校一馆的办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传统的办馆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新形势,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改革办馆模式,高校图书馆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初步探索。1980年,我省根据当时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形势,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学、科研对图书资料提出了更为广泛紧迫的要求,而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经费少、设备陈旧、馆舍窄小和人员量少质低、工作水平不高,很难满足教学、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要。因此,在书刊资料收集采购、互借互阅、交流情况、联合培训业务干部等方面都要加强馆标协作。为适应加强馆际协作的需要,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中图会”)于1980年12月正式成立。“省中图会”成立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教学、科研人员实行开架借阅,发放和使用通用入库证和通用借书证;编制联合目录,书刊资源共享,使各成员馆馆藏书刊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高校图书馆在职专业人员;1981年创办《高校图书馆工作》杂志等。“省中图会”成立后所做的这些工作是围绕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开展交流和培养人才进行的,不但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图书馆的长远建设也有深刻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工作》是专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开辟的交流工作经验、进行理论探讨的园地,这个园地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系统的刊物,具有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特点。从它1981年3月20日试刊起就得到高校图书馆界和一些著名学者、教授、有识之士的广泛支持与鼓励。20年来,这个刊物为交流高校图书馆工作经验、繁荣图书馆学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始终在实践“努力将刊物办好、办活、办出特色”的办刊宗旨,不断提高水平。在纪念《高校图书馆工作》诞生20周年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到: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虽然只存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但它为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省中图会”这种得到行政部门支撑、学校图书馆之间的民办协作组织,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民办组织灵活、工作实在、贴近实际、便于协调。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高等学校已成为自主办学的社会法人,校际协作组织会更有利于高校的协作与交流。

为适应高校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1984年4月成立了“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取代了“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随着高校图书情报机构统一管理,1989年9月,“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更名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上述指导、协作和协调机构的变化,反映高校图书馆协作范围的逐步扩大。

1983年制定的《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草案)》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全省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布局,同公共系统图书馆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组成现代化图书馆网络,逐步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富有远见的规划设想。此后的10多年,我省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扩大了局部的、学校间的合作,为图书情报事业的整体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化建设既是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多年来高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1981年全国高校图工委曾提出过整体化建设的设想。1987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七五’规划要点》提出:“到本世纪末,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与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相适应的、以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骨干的多功能、多层次、高效率的综合性学术情报系统。建立一批学科文献情报中心,在文献搜集上起核心和后盾作用;在业务工作上起示范辅导作用;网络建设中起骨干带头作用,这是高校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整体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化建设的设想已经有可能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得到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项目”就是高等教育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建设的实施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图书馆“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建设模式,使资源网与信息网协同发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整个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级将在网络系统整体建设中获得新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回顾20年来高校图书情报事业体制改革的历程,它所反映的是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从校内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协作逐步扩大为高等学校之间的馆际合作,进而将扩大为地区间、行业间及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间文献保障的整体协作、资源共享。改革的全过程也是高校图书情报事业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

3 高等学校图书馆地位、作用的再认识

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体制改革是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地位与作用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也是高校图书馆地位得以保证、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认识是改革的先导,是改革的思想基础。如果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改革就会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就会推动事业顺利发展。20年来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历程,也就是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1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

《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这是当时人们对高等学校图书馆地位、任务和作用认识的反映,它较之于70年代末关于“图书资料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加强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搞好图书资料的搜集、整理、管理和借阅,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的认识有明显的进步。这种认识水平也是与当时国际上对高校图书馆地位与作用认识接近的。当时,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被认为是学校的“学习中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学术活动最广泛、最集中、最经常的地方。大学图书馆是连接教与学的拱顶石,没有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图书馆是教育的心脏。大学图书馆办馆的指导思想,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在如何把学校图书馆更好地办成“学习中心”等等。

80年代初对高校图书馆地位作用的认识,为80年代初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高校图书馆领导和管理体制、任务、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得以明确就是这种认识指导下改革的结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当时强调的主要是“图书资料情报服务”,只是被动地提供图书资料,提供情报线索。被赋予的主要是教育职能,这是当时图书馆工作转入正常不可避免的认识阶段。

3.2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1987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辞海称:所谓“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既然是“文献情报中心”,就要将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情报主动提供给服务对象。从过去被动提供图书资料到开始主动服务并直接进入教学环节;从提供情报线索到代查原始文献、情报调研并直接进入科研过程。这种新的认识,使高校图书馆由比较封闭的文献收集利用机构向开放的多功能文献情报中心转变。

80年代后期高校图书情报机构统一管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改革就是在这种思想认识指导下的产物。通过改革,明确赋予了高校图书馆两项主要职能: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这就要求图书馆提高开发利用文献情报资源的能力。从此,图书馆以发挥两大职能为中心,积极主动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与此相适应,也就要求加强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加强馆际协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益;提高装备水平,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为适应图书馆任务、功能的转变和职能的扩大,高校图书馆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同时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图书馆。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普遍延长开馆时间和扩大书刊借阅的开架范围。通过有计划的补充专业人员、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岗位考核及完善职务聘任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骨干队伍建设等措施,高校图书情报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显著优化,办馆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我省教育行政部门也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组织高校图书馆进行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表彰先进、促进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1998年通过对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检查评比,省教委对9个高校图书馆、44个部室、85位个人分别授予了“先进图书馆”、“先进部室”、“先进个人”的称号,他们是全体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3.3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自1987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以来的10多年,是广大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的过程。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在未来社会中,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及时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就能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处于领先地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文献信息保障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1999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南京召开“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现场会”,就是为交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研讨加快高校文献信息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为标志,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一个广域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教育科研网为依托,以重点院校的图书馆为骨干并使之成为共享的文献信息中心,以所有参与共建的高校图书馆为基础从而为高校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在这个保障体系中,高等学校图书馆仍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对外是走共建、共知、共享整体化发展道路,对内是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的本质是采集、保存和拥有信息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只有印刷型载体——书本的时候,图书馆提供的是藏书服务;当电子出版物出现以后,它是既提供藏书服务,也提供电子出版物的服务;今后,图书馆将更广泛地同时提供实体文献和虚拟文献的服务,但服务的本质都是向人们提供信息。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图书馆经历由“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文献情报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是图书馆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步深化的反映,是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的必由之路。

4 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景

通过对高等学校图书馆认识变化的回顾,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采集、保存、拥有信息资源并提供服务的机构,它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技术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会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加强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其核心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为此,中央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高等学校图书馆将担负更为重要的责任。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不但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它本身也将是素质教育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职能的范围将更为扩大,除了原有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教育、利用文献的教育之外,将更加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和获取、分析、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报职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信息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信息服务的方式在新技术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是不是高校的图书馆就不再是“图书馆”?其实不然,需要变化的是人们的观念。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图书、电子文献,都不过是一种媒体,其信息、知识的性质是不变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纸介质的印刷物被称之为图书,那么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可以将电子出版物称之为图书,“图书”只是我们对一类事物的称谓。同样地,“图书馆”既然是采集、保存和拥有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机构,那么,只要它依然从事这种服务,它就还是“图书馆”。只要我们的思想观念能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名称和提法是无关紧要的,而高等学校的图书情报事业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则是必然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将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根本转变,其主要特征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整体化。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但又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但又要在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整体建设中合理定位。要把一个区域或一个省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采取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的方式,按照高起点、有特色、区域共建、整体发展、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的思路建立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二是服务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将发挥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资源共享的优势,除履行并扩大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之外,还会直接进入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区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凭借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服务的范围将更为广阔,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联系将更为密切,由此将拓展诸如文化职能、社会交往、甚至是经济、商贸等多方面的服务领域和形式。三是模式社会化。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高等教育生产的是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高等学校也不能企业化。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同样不能产业化,不能实行企业化管理。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保证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的前提下,应大力增强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该实行开放式的办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办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将从根本上改变封闭式的管理,实行面向社会的开放体制,使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社会共享。四是技术现代化。现代图书馆最显著标志是技术现代化,文献资源的积累、传递和开发最终将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但图书馆的技术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首先要实现管理自动化、操作计算机化、传递网络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事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等学校的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必将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高校图书馆工作》将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实践的伟大探索中,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仁共创学术繁荣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2000-12-10

标签:;  ;  ;  ;  ;  ;  ;  ;  ;  

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认识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