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消费的实证分析_实证分析论文

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不确定性论文,流动性论文,城乡论文,居民消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24(2007)06-0086-0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居民的储蓄额大幅度上升,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幅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而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处于偏低水平。本文借鉴其他文献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他们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寻找促进消费和通过消费拉动经济的对策。

一、居民消费行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消费行为理论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下产生的,早期的理论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随后的理论更注重居民消费的长期安排,最新的消费储蓄理论更强调不确定性对消费储蓄的影响。[1]

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其《通论》中首次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认为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并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相对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Duesenberry)从否定绝对收入假说的前提条件着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提出了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消费不可逆性的“棘轮效应”。

3.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M.Friedman)率先提出了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将个人的实际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是永久收入而非暂时收入的函数,暂时收入只决定暂时消费。

4.生命周期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亚尼(F.Modigliani)和布伦伯格(R.Brumberg)等人共同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消费者的收入是以其一生为周期来安排的,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与其未来收入的现值有关。

6.预防性储蓄理论。里兰德(Leland)发现,如果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0,相对于确定性条件而言,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急剧下降而进行储蓄,这种不确定性由收入的波动造成的。这就是预防性储蓄假说。

7.缓冲库存储蓄理论。缓冲库存储蓄理论(Buffer Stock Saving Theory)主要有三种解释:Frin和Thaler认为,个人通过储蓄和借贷来拉平短期收入波动,从而使消费在短期内较合理地遵循永久收入假说的预言,但它们还可以使消费在长期中与收入轨迹相当紧密。Deaton和Carroll认为缓冲库存储蓄源于高贴现率、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居民不愿承受负债等原因。Bard、Skinner和Zeldes认为缓冲库存储蓄是预防性储蓄动机和福利计划对低消费水平的保险。

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研究大多是运用西方已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实践。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及以前,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环境基本稳定,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永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在我国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随机游走假说基本上被否定;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异,国内学者多采用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理论进行研究。此外,中国学者在应用西方理论时注意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进行了一些创新。[2-6]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居民产生预防性储蓄的两大因素——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约束,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及其原因。

二、一个包含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的消费模型

居民消费和储蓄是一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行为,我们分析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也就可以分析居民的消费行为。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预防性储蓄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7]然而,我国仍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再加上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仍习惯于自我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居民还面临一次性或阶段性集中消费支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届时就会面临支付困难,这就是潜在的流动性约束。因此,流动性约束是导致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是由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而引起的,我们考虑一个跨期替代约束下的多期消费效用模型来分析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8-10]为了应付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居民需要调整储蓄和消费规模,使得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多期消费效用最大化,因此,居民关心的不是财富本身的规模,而是他们的财富所能支持的生活标准,即他们消耗掉财富并从消费中获得的效用而不是获得的财富本身。居民的效用函数由一系列消费决定,而且目前的消费与未来的消费之间具有某种跨期替代效应,则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是在跨期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多期效用最大化。假定居民由消费决定的效用函数时间可分,该消费决策问题可以描述为:

由上式可知,预期消费增长率由时间偏好、预期资产组合收益以及由方差项所综合的不确定性效应决定。

三、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回归模型

根据预防性储蓄模型,我们进行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鉴于我国居民的投资品种有限,以定期存款为主,我们以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投资组合收益率,并以消费实际增长率与实际利率差的平方作为不确定性指标

我们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分别求得1978-2004年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际消费增长率与实际1年定期存款利率,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城镇和农村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异。为比较系数变化趋势,将分析期划分为1978-1991、1992-2004两个时段,拟和1978-1991年的数据,得到城镇和农村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二)回归结果分析

1.跨期替代弹性ψ反映了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利率变化通常具有相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当利率上升时,一方面,潜在的预期收入增加,就会增加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增加,就会减少消费来利用更多的投资机会,这就是替代效应。ψ<0表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这是因为利率上升使得潜在的预期收入增加,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存在流动性约束,现有资产兑现还存在一定困难,人们对还没到手的收益不是很放心,相反,可以进行投资,等投资收益拿到手后进行消费,所以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通过跨期替代弹性ψ的纵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1992年以后跨期替代弹性减小,这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意识加强,替代效应更明显。通过跨期替代弹性ψ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跨期替代弹性ψ比农村居民的小,这是因为城镇居民更早接触市场经济的投资理念,投资意识更强,替代效应更明显。

另一方面,部分利率对消费的影响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利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这与自1996年5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降息,但对居民消费仍然启而不动的事实是相应证的。

2.贴现因子δ反映了居民对效用的时间偏好,δ越大,表明居民越重视远期的消费效用;δ越小,表明居民越重视近期的消费效用。对贴现因子δ进行纵向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城镇、农村居民的贴现因子δ都在增加,也就是说我国居民更加重视远期的消费效用。这是由于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重视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需要居民对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进行预留,随着教育费用的增加和居民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人们需要预留子女的教育费用,子女的发展也是对父母的消费效用。这些因素都要求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和投资,因此,居民的更加重视远期消费。对贴现因子δ进行横向比较,在1992年以前,城镇居民的贴现因子比农村居民的大,而在1992年以后,城镇居民的贴现因子略小于农村居民。这是因为城镇的信贷市场比农村的发达,流动性约束较小,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比农村居民的完善,城乡贫富差距也有增大的趋势。所以,虽然我国居民都更加重视远期的消费效用,但农村居民更缺少未来的保障,需要对未来的消费做更多的准备,也就更加重视远期的消费效用。

3.不确定性因子β反映了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从纵向来看,不确定性是消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的不确定性因子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意识加强,风险意识也在加强,对于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有了适当的预期,能够自动调节这种不确定性。但农村居民的不确定因子有增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医疗改革与教育改革后,农民在医疗与教育方面支出大大增加,不确定性影响也随着增大。从横向来看,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因子大于城镇居民。这是因为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更多的“靠天吃饭”,而农民工的工作与收入也不如城镇居民稳定,而相关的服务费用(如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已经上升到了农民难以承受的水平,农村的相关社会福利制度还很落后,因此,农村居民的消费受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我国居民消费有着显著影响,而且是更多的抑制居民的消费,造成居民消费需求疲软。为了启动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我们急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引导工作和政策保证,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的稳定性。特别是要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一方面加强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指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力争缓解农业收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向城镇输出剩余劳力,并加强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增加农民工收入,并提高收入的稳定性。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尽可能扩大覆盖人口范围,特别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减少居民在意外发生时的支出,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第三,引导居民重视近期消费效用,提高消费率。一方面创造理性的“消费示范”,转变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合理消费。另一方面大力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以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简化贷款手续,进一步健全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维护信用经济的正常秩序,以保证居民重视近期消费效用,又能实现近期消费。

第四,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加强利率的理论研究工作,发挥利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重要工具的作用。

标签:;  ;  ;  ;  ;  

我国城乡居民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消费的实证分析_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