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论文_王汝建

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论文_王汝建

(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福康医院中医科 四川 成都 610107)

【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属于医学谚语,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定义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仍可达到相应的中等水平治疗效果。有研究证实,“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能够反映医疗水平的高低,对此应保证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

【关键词】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思考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37-01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属于谚语,最早产生于汉代,随着学者对其的深入探索,临床学者对其产生了争议,总共有三类诠释意义:(1)有了疾病不治疗,虽然无法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但是能够达到中等疗效,主要寓意在于防止医药弊端,讽刺庸医;(2)疾病因误诊,导致疗效不够,强调治疗原则应符合医理,阐释治病药方;(3)患有疾病保守治疗,患者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旨在强调机体自行恢复[1]。目前,已有学者从医学角度和语言学角度诠释,但仍莫衷一是,因此本文中针对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进行了相关综述,揭示社会内涵,阐释医学意义,具体如下文。

1.“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语义

谚语具有浓缩的意义和结构的整体性,属于特殊性词汇,从谚语字面意思分析,具有多重意义,其中不治表明行动,属于动词,文中“不去医治”表明结果动词,将其用于中医评判,则指示“中等水平治疗”和“中等水平医生”,其均属于动宾词,即“符合医理”、“符合治疗”[2]。在《汉书辨疑》中有提到今吴人犹云“不服药为中医”,可见谚语中的有病不治与不去治疗和不服药同等意思。在《可茶小传》中提到然可茶守丹溪之说,自谓恒得中医,自比李英公用兵,不大胜,亦不至大败云,而文中的“中医”主要是指不大胜、亦不大败。用同义谚语表示“不服药、为中治”[3]。自宋以前,表明患者不能分辨医生之高下,因此选择不服药,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然病苟非死症,内伤渐扶,外感渐退,亦能自愈,故云“中医”。综上所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主要是指有了疾病不去治疗,能够获得中等的疗效。

2.“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谚语出处

《汉书·艺文志》是“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谚语的最早出处地,其主要是将汉前医籍分为房中、神仙、经方、医经四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序中有提到“量疾病之浅深,本草石之寒温,假药味之滋,经方者,后因水火之齐,五苦六辛,反之于平”。若“以寒增寒,以热益热”,则“失其宜者”。除谚语外,序言仍有两层含义,先述误用经方所致恶果:不了解药方之理,以寒增寒,以热益热[4]。后述经方治病机理:考察疾病性质和药物性味,配成相应的药方,促使患者机体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中医论语中有标明房中、神仙、医经各序,由此可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乃承庸医误用经方而言,并非总结整个小序,进一步推断,谚语背景与庸医误诊有关,与经方治病无涉[5]。

3.“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社会背景

导致人群有病不治的主要原因为担心庸医乱治,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使疾病加重,并增加患者经济压力。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在医生这个群体中,仍存在庸医。《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的“经方”、“医经”均批判了庸医的以寒增寒,以热益热,以生为死,以愈为剧的情状[6]。在《伤寒论》中提到“已发汗、太阳病三日,若下,若吐,若温针,仍不缓解者”,可判定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在《千金要方》中有提到用药必“依土地,阴干曝干皆悉如法,自解采取,古之医者,所以治十得九”。谚语主要内涵为防医药之弊的消极求治观念。庸医疗效之所以平庸,主要是因为难辨医术,因此部分患者宁可放任疾病不治,也不就医,其是民众权衡利弊下的不得已选择[7]。一方面提示了庸医的技术拙劣,针对疾病胡乱用药,导致疗效平平。另一方面,从庸医角度分析,其与误诊有关,因此部分民众宁可放纵着疾病的不管,也不入院就诊。随着临床学者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谚语的深入研究,发现此句谚语的本质为:防止医药不精之弊[8]。

4.小结

综上所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句话的意义主要是指患者存在疾病后不去医治,反而能够达到中等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选择入院后,得到庸医的治疗,其不仅无法达到高等疗效,仍与有病不治的患者疗效相同,且经济压力明显高于有病不治患者,所以导致民众产生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想法。“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不仅能够反映医生总体治疗水平的高低的情况,还可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从而对入院就诊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同时“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谚语从现代角度分析,可分为两点:就微疾小病而言,往往能够不治而愈,而大病而言,仍应该及早治疗。针对此类现象,应不断提高临床学者的医疗水平,从而确保每位患者得到较高的疗效,改善患者“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想法,提高临床整体的治疗效果,但此类研究方案报道较少,因此其具体方案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敬,曹亭.用《周礼》食疗思想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J].中医文献杂志,2013,31(2):24-26.

[2]张雪亮.有病不治常得中医[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2014,69(4):59-59.

[3]王文健.同病类证与中医辨病论治-学习科学发展观对中医发展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226-231.

[4]杨星君.基于古今医案及临床资料数据分析的哮病和喘证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5]水楠楠,纪立金,唐元瑜,等.基于中医病、证、治探析胰腺纤维化从脾论治[J].光明中医,2013,28(3):440-441.

[6]杨春渡.依中医理论施病证合治-当代中医大师治疗消化病的学术主张[C].//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1:208-211.

[7]张强.李可老中医对《伤寒论》厥阴病学术思想发挥与运用经验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陈鹏.浅谈中医膏方治未病中的“阴平阳秘”思想[J].中国临床医生,2014,48(4):87-88.

论文作者:王汝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  ;  ;  ;  ;  ;  ;  ;  

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论文_王汝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