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四版本对比及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地理论文,版本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结合江苏省2008年考试说明,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4个版本进行对比;并提出教学建议,与广大同仁共勉。
[必修Ⅱ知识结构图]
一、人口与城市
1.考试要点:人口增长模式。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材对比分析]
4个版本都选取了“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图,但具体划分的阶段有差异:
人教版——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湘教版——高-高-低(原始型,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低-低-高(现代型)。
鲁教版——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中图版——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波动阶段、低位下降阶段。
结论:不管是3个、4个还是5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划分的粗、细有别,其实质并无大的差别。
[教学建议]
(1)中图版、鲁教版的“金字塔”结构模式图可以考虑补充运用;
(2)人教版课后活动第1题,关于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归纳得比较好,可以借鉴;
(3)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的中国案例,人教版的芬兰案例很好,可以探究。
2.考试要点:人口迁移。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材对比分析]
(1)人教版、鲁教版穿插在文字中讲述,较分散;
(2)中图版、湘教版均以大标题(黑体字)的形式强调。
结论:内容差别不大,不过须整理出更加合理的描述方式。
[教学建议]
(1)人教版美国的案例(图文)、中国的案例(图)、中图版德国的案例(图文)、鲁教版中国的案例(图文),信息非常丰富,可以引用;
(2)人教版、鲁教版均涉及热点——“农民工”现象,尤其是人教版在单元活动的“问题研究”中,以较大的篇幅、详尽的背景材料呈现该热点现象,值得参考。
3.考试要点:人口数量与环境。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材对比分析]
(1)中图版、湘教版均对“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做了明确的定义。
(2)人教版、鲁教版用“环境人口容量”一词代替“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其提法较含糊。
结论:中图版、湘教版较符合考纲要求,编写较出彩。
[教学建议]
(1)湘教版的材料较新颖,如“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介绍,可以作为背景材料进行探究;
(2)中图版的图表资料较独特,可以训练绘图、读图能力。
4.考试要点:城市的空间结构。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教材对比分析]
(1)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均介绍了“同心圆”、“扇形”、“多核心”3种模式。
(2)人教版还就不同空间介绍了大范围的“城市形态”与小范围的“城市地域结构”。
结论:人教版的介绍更全面;鲁教版的原因分析更仔细(以标题、黑体字的形式出现。)
[教学建议]
(1)人教版在单元活动中设计了“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贴近生活的问题研究,推荐进行探究;
(2)鲁教版的“长三角”案例图文并茂,可以参阅。
5.考试要点:城市服务功能。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材对比分析]
(1)4个版本均通过各种活动或阅读形式介绍了“中心地理论”。
(2)人教版以整节的内容详尽地介绍了本知识点,选取的上海市、德国的案例很精彩。
结论:各版本都大胆地尝试用经典的理论或案例充实内容,笔者认为本知识点更适合在选修模块——“城乡规划”中详细介绍为佳。
[教学建议]
可以参考人教版的知识体系编写“教学案”。
6.考试要点:城市化。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对比分析]
(1)湘教版很严谨地按照考纲要求用了两个小节的完整内容详尽地介绍了本考点。
(2)鲁教版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概括得好。
(3)人教版的图表资料很丰富(漫画、曲线、模式图、地域图等)。
(4)中图版的表格内容很多,可读性高。
(5)鲁教版、中图版都选取了“世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分布图。
结论:各版本各有千秋。
[教学建议]
(1)以湘教版为编写“教学案”的框架,补充其他版本的图、表及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2)人教版针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其活动题“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很具探究性,不妨一试。
7.考试要点:地域文化。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材对比分析]
(1)中图版用一整节内容详尽地介绍。
(2)鲁教版用一小段文字简单地介绍。
(3)人教版用一幅图、一小段关于少数民族住居区的内容一带而过。
(4)湘教版没有涉及。
结论:此考点是新增加的内容,须予以关注。
[教学建议]
借用中图版的结构编制“教学案”,充实鲁教版、人教版的相关内容。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考试要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材对比分析]
(1)4个版本都以活动或案例的形式探究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图版的文字介绍更加详细,人教版的案例更翔实。
(2)中图版、鲁教版都介绍了“杜能圈”,中图版还补充了“辛克莱模式”。
(3)湘教版关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只作了简单的描述性介绍,内容太简单。其他3个版本分别介绍了“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鲁教版还在“知识窗”中补充介绍了“生态农业”。
结论:限于教材篇幅,各个版本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建议]
(1)须吸取各个版本的经典农业地域类型作详细介绍;
(2)人教版的单元活动“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的问题研究可以推荐给学生。
2.考试要点:工业区位与农业地域。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教材对比分析]
(1)关于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湘教版、中图版的文字介绍非常详细。
(2)人教版的案例很翔实,分别从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列举了以德国“鲁尔区”、意大利中部及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典型案例。
(3)鲁教版介绍了“工业区位论”,选取了印度的“班加罗尔”、日本的工业地域变化、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
结论:湘教版、中图版的工业区位文字,加上人教版、鲁教版的工业地域案例则更加完美。
[教学建议]
(1)从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角度,分别选取人教版、鲁教版的工业地域案例进行探究。
(2)人教版的单元活动“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的问题研究,可以作为老工业区改造的典范进行教学。
3.考试要点: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对比分析]
中图版、鲁教版均用了一个标题的内容详细介绍了此知识点。人教版、湘教版都没有介绍。
结论:本知识点可以穿插在案例分析中介绍,不过能用完整的教材内容给出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
参考中图版、鲁教版内容,结合实例加以全面的分析(正、反)。
4.考试要点: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教材对比分析]
(1)关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考点,中图版以标题的形式并配以一小段文字呈现;鲁教版以“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为标题并配以两小段文字对该考点加以阐述;其他两种版本没有涉及。
(2)关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鲁教版与中图版分别从交通运输、通信、商贸3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该知识点;人教版、湘教版则主要阐述了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结论:鲁教版与中图版的介绍更全面也符合考纲的要求,人教版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则很详尽。
[教学建议]
以鲁教版与中图版的知识为框架,补充讲解人教版的交通运输方式内容,将人教版的单元活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5.考试要点: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材对比分析]
(1)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鲁教版明确提出“块状”“带状”“星状”并配以相关的模式示意图加以说明;人教版以浙江嘉兴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湘教版介绍得最详细,通过正文、阅读、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扬州的变迁”等案例;中图版则用较多的文字与两幅不同时期城市形态图重点推荐了武汉。
(2)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人教版、湘教版都通过对比分析,介绍了山区、平原不同地形区商业网点的差异;鲁教版的“上海地铁一号线与商业网点”的活动很有特点;中图版只有大量的文字介绍,缺少鲜活的案例。
结论:变迁的模式图、现实的发展图,再配以文字介绍更有说服力。
[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相关的典型案例或模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鲁教版将此内容安排在必修III第2单元学习)
1.考试要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教材对比分析]
4个版本都按照生产力发展的顺序,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该思想的演变过程。其中,鲁教版大胆地介绍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等国内外著名的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经典理论。
结论:4个版本呈现的内容相差不大,鲁教版更严谨、全面。
[教学建议]
以鲁教版为基础,配以人教版关于“玛雅文明”的案例及中图版、湘教版的多个阅读篇,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案”。
2.考试要点:环境问题。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材对比分析]
(1)鲁教版将此内容穿插在区域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中分别讲解。
(2)中图版、湘教版对此内容的介绍非常翔实,其中,湘教版的分类更合理、全面,中图版就某个问题探讨得很“深”。
(3)人教版的内容须教师分析,自己归纳、分类。
结论:各版本分别采取了分散(鲁教版)、集中(中图版、湘教版)、探究(人教版)的不同学习策略,可以较好地实现不同的能力训练。
[教学建议]
采取中图版、湘教版的内容会省事很多,而且素材的信息阅读量也很大。
3.考试要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教材对比分析]
(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人教版都选取了“可持续发展复合示意图”;除了湘教版外,其他3个版本都介绍了3个相同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其中,鲁教版还补充了阶段性。
(2)关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对此知识点作了详细的描述——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我做起;中图版有精彩的补充内容;鲁教版、人教版关于中国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
(3)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鲁教版、人教版均以中国作为背景阐述此内容。
结论:
(1)鲁教版、人教版、中图版关于内涵的描述更适宜;
(2)湘教版关于途径的阐述更全面;
(3)鲁教版、人教版的案例更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
案例的选取更重要,鲁教版、人教版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