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边苏区的建立与历史贡献论文

皖赣边苏区的建立与历史贡献论文

皖赣边苏区的建立与历史贡献

王新华,芦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 要: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为了牵制和打击敌人,缓解中央苏区军事方面的压力,时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的方志敏同志响应党中央的方针,制定出“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基本战略,派柳真吾、王丰庆等人开辟出以浮梁县程家山为中心的皖赣边新苏区。皖赣边新苏区日益兴起,削弱了国民党的大批兵力,支援了中央和闽浙赣省委进行反“围剿”作战,在闽浙赣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皖赣边新苏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弘扬优良传统,让伟大的苏区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关键词: 皖赣边;苏区建设;方志敏

以浮梁程家山为中心的皖赣边苏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建立的一块长五百里、宽约八九十里的革命根据地。自1934年3月至1935年1月,中共赣北特委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举行武装暴动,领导边区军民顽强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积极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提供支援,使闽浙赣省委反“围剿”战略目标得以完成,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皖赣边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皖赣边苏区东抵婺源,西临长江,南达乐平,北界东至(祁门、秋浦),包括江西和安徽境内共13个县区及特区,它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这一阶段,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军事“围剿”,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反“围剿”作出了决策部署,制定了战略方针,决定在浮梁开辟皖赣边新苏区。

1933年秋,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之下,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面临着严峻革命斗争形势。担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的方志敏审时度势,制定出“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的基本战略,次年3月派出柳真吾、王丰庆等人前往浮梁农村,开展新苏区的创建工作。方志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在浮梁建立新苏区,主要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地形有利。皖赣边区属黄山余脉,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地势险峻,退可守、进可攻,便于军事行动。二是党组织建立较早,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930年以来,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人率领红军多次深入皖赣边区,秘密发展党组织,建立部分武装,领导群众打土豪劣绅,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性,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三是反动势力较薄弱。当时国民党正安排大批军力集中“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苏区,导致原驻扎在景德镇的国民党军第55师大部分兵力被迫调离,敌人在皖赣边境的兵力较弱,建立新苏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初建阶段

这一阶段,中共赣北特委以“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为基本工作方针,领导边区军队和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各地分散的游击活动区也逐渐发展为统一领导的新苏区。

在组织建设方面,方志敏认为应当要广泛吸收工人、雇农、贫农中的积极分子,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1930年底,皖赣边各地苏维埃运动受挫,但党仍通过亲串亲、邻串邻的秘密方式,将各条战线中有威信、对革命忠实、不怕牺牲、工作积极作为的骨干分子不断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在小源暴动胜利之后,边区各地的党组织活动也陆续走向公开。1934年4月,建立县、区、乡三级党组织体系。皖赣分区委下属共6个中心县委或县委,县委设宣传、组织、妇女、交通等部门,共有党组织几百个,党员万余人。

在思想建设方面,由于皖赣边苏区的党组织是依托农村、依靠贫苦农民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党员都来自农民、小资产阶级,难免带有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缺乏开展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为了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皖赣边苏区的党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分区委先后在浮梁的程家山、流口和婺源的水岚山等地举办了数期干部培训班,一次培训数百人,培训内容包括土地分配问题、游击战争的战术策略和开展白区工作的方法等。参加培训班的干部分赴各地,成了新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

(三)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小源暴动后,皖赣边各县党政军群等各级组织先后建立,革命斗争在皖赣边苏区迅猛发展,群众的斗争热情十分高涨。赣北特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组织召开“八县大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皖赣边苏区,使革命的烈火形成燎原之势,整个苏区的建设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构建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构建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锤炼精品课件。通过加强自身教学语言魅力、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充分体现大学课堂的专业魅力,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真正融为一体,对客观世界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

为进一步发动广大群众,壮大武装力量,巩固基本苏区,发展新苏区,1934年7月,赣北特委在浮梁清溪滩章家祠堂组织召开了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共有各县党政军负责人、工农革命团代表、当地军民等一千余人参加会议。在本次大会上隆重成立了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和皖赣军分区,经大会一致讨论,作出如下决议:一是进一步扩大苏区的范围,开辟新的根据地;二是持续发展壮大工农红军队伍;三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四是各地工农革命团改为苏维埃政权。八县大会的召开和会议所作的决定,极大地鼓舞了皖赣边广大军民的斗志,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意味着新苏区的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并迎来了新一轮的革命高潮。会后,各地党政组织进一步发展,全区党员有近万人,所有工农革命团正式改为基层苏维埃政权。整个苏区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进行武装斗争的革命热潮。至此,中共赣北特委的组织及武装发展壮大达到鼎盛时期,皖赣边苏区一片红火。

二、皖赣边苏区的主要业绩

构建完备的组织机构。小源暴动胜利之后,各县苏维埃政权如雨后春笋,陆续成立,构建起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权体系。浮乐婺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先后设在浮梁的内钱和婺源的梅田村,下辖三个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后,河东县、河西县和秋浦县相继成立苏维埃政府,其他县区也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分工明确,在军事、政治、财政、土地分配、妇女工作等方面都设立了相应的部门。

(1)监测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2)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疗效的判定标准为:患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119.7 μmol/L为显效,大部分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19.7~171.0 μmol/L为有效;患儿黄染不明显消退甚至更严重,血清胆红素>171.0 μmol/L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3)利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为百分制,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一)党的建设

(3)城市危险因素复杂多样,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云模型的应用则恰好的表达了风险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构建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云模型,评价中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综合分析,以某市为例,评价该市的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级别,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934年3月,闽浙赣省委在横峰葛源组建了赣北特委,作为党的地方领导机关,负责开展新苏区的各项工作。同时,闽浙赣省军区决定组建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与特委一起奔赴浮梁农村。1934年4月24日晚,中共赣北特委根据中央领导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在浮梁小源领导农民群众举行了较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小源暴动拉开了我党在皖赣边区公开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序幕,邻近各县农民受到鼓舞,在特委的领导下举行了多次武装暴动,各地党组织的活动也由隐蔽走向公开。此时,闽浙赣省委已经把浮乐婺中心县委和彭泽、鄱阳、祁门等县委划归赣北特委统一管辖,并先后调整、建立和健全了河东、河西、秋浦、东流等县委。小源暴动之后,边区各县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也扩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此时,特委内设了宣传、组织、联络、干部训练班等工作部门,并在程家山建立了红军医院、被服厂、印刷厂等机构。至此,由赣北特委统一领导,基本形成以浮梁为中心的皖赣边新苏区。

在作风建设方面,方志敏认为甘于清贫是共产党人的美德,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正如方志敏在《清贫》中所写的,在十多年的革命斗争工作过程之中,他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来没有享受过、奢侈过。凡是为了革命而筹集到的金钱,一分一毫都用于革命,在当时的国民党人眼里,这种行为颇为夸张。但是他始终坚守着入党初心,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为闽浙赣苏区的广大党员干部们树立了榜样。在方志敏的大力倡导下,清贫自律、廉洁奉公成为皖赣边苏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隔了不知道多久,她的手机显示有微信进来。是顾青,问她怎么还没有回家。她没回,然后电话就响了,他们其实很少通电话,为了省钱,总是发微信。她心里觉得,他还是关心她的。她挂掉电话,回了微信,说快到了。

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方志敏于1936年6月,在《信江党和红军以及最近之局势》中总结了适合赣东北特点的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即:埋伏要道,截击匪军;诱敌深入,埋伏截击;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黑夜扰乱敌营;截击匪军交通线和粮食;有时分散,有时集中。1934年2月,为了壮大红军队伍建设,彻底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方志敏撰写出《建设我们铁的红军》,此书对红十军的经验教训作出分析总结,对红军的发展建设进行指导。在方志敏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灵活作战,主动出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如夜袭藏湾,摧毁敌军的碉堡和据点,扫除特委与省委联系的障碍;设伏隐将岭,大败敌军,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等。

(二)政权建设

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皖赣边新苏区党政军群等各级组织机构日渐完善,在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

依靠土地革命巩固政权。皖赣边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深刻认识到,只有正确解决了土地问题,彻底扫清封建势力,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巩固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于是,苏区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土地革命,各级苏维埃政府纷纷成立土地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制定土地没收政策和分配原则。土地没收政策包括:豪绅地主、大私有者的土地及财产一律没收;没收的土地,由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劳动人民;出卖劳力的农民原欠豪绅地主的租债,一律废除(即平租平债)等。土地分配的原则是按人口以原耕地为原则平均分配,好田分给红军家属和最贫苦的农民,地主分坏田。

(三)军事建设

构建三级武装体系。方志敏在革命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条由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正规红军的人民武装路线。“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红军,是我党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中唯一一个没有正规军队参加,而仅靠改造农民武装建成的主力红军部队。1934年3月,省委在成立中共赣北特委的同时,还抽调了新红十军两个排、上饶县游击大队一个排组建了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共有兵力百余人。在两个月的作战过程中,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的兵力不断扩充,于6月扩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7月,赣北红军独立团与省军区派往浮梁的1个团合编,组成了皖赣红军独立师,武装力量扩充至千余人左右。与此同时,各县委还成立了工农革命团和游击队,仅河东县就成立了85个工农革命团,4支游击队,河西县成立了67个工农革命团,4支游击队。皖赣边苏区形成了正规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体系。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于森林资源的大肆开采和浪费,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而森林保护工作的实施,可以避免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可以维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并且还能有效的减少因森林资源受到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森林保护工作的实施刻不容缓。

三、皖赣边苏区的历史贡献

(一)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顺利完成闽浙赣省委的反“围剿”战略

在各地党政组织的支援下,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和工农革命团、游击队、地方赤卫队、模范连密切配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其中著名的有:1.夜袭臧湾,摧毁敌人的碉堡和据点,消灭敌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扫除特委与省委联系的障碍;2.设伏隐将山,歼灭敌军百余人,俘获大批战利品,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3.柳墅大捷,击毙敌军60余人,生俘1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为开辟皖赣边苏区的西北区域铺平了道路;4.攻打高塘、闪里,活捉土豪,镇压土劣,没收了地主的布匹和食盐等物资,解决了红军部队的给养尤其是食盐奇缺的困难;5.智取鲇鱼山,俘敌两排,毙敌排长1名,缴获长枪40支,手枪2支,冲锋枪1支,大胜而归。除了上述较有影响的战斗外,赣北红军游击大队还在彭泽的太平关、黄土岭,以及祁门的奇岭、浮梁的倒湖等地与敌军进行作战。经过大小几十次的激烈战斗,歼灭了大批敌军,有效地缓解了闽浙赣苏区的军事压力,使省委的反“围剿”战略目的得以实现。

(二)推翻了封建反动统治的大山,扩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八县大会作出了“彻底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改分田”的决定,会后,整个苏区掀起进一步斗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大部分地区先后普查了田地,进行插牌、造册,按照土地分配政策把田地分给农民,“土地在8月间就大部进行分配了。”浮梁县寿溪坞区平均每人分田4亩,河东县苏维埃政府在程家山召开了土改地区群众代表大会,分区委宣传队为大会演出了新歌剧。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全面开展后,广大贫苦农民第一次拿到土地证,做了土地的主人,边区建设出现勃勃生机。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纷纷要求加入红军队伍,扩红运动闹得轰轰烈烈。正像中共闽浙赣省委交通员詹坚农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所描述的情形一样,赣北地区的工农劳苦群众能够在半年中,把几千年赣北的封建统治彻底推翻,彻底击垮豪绅地主的势力,建立起工农兵自己的政权——苏维埃政权。赣北特委领导皖赣边工农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基本上消除了封建剥削压迫,使贫苦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翻身得解放,极大地调动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此,边区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性质有了直接、深刻的认识,党和红军的印象深深印在他们心中。

(三)积极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1934年7月6日晚,红军北上抗日先遭队6000余人从瑞金出发,经过三个多月艰苦转战,由闽中、闽东到浙西,于同年10月初,进抵皖赣边苏区。先遣队进入皖赣边苏区后,苏区军民夹道欢迎,为先遣队提供了热情帮助和有力支持。苏维埃政府组织军分区被服厂和苏区群众为先遣队送去服装、被单、布草鞋及粮食等补给。红军医院安置了80多名伤员,并安排慰劳队悉心照料。皖赣分区委和军分区为先遣队补充了500名新战士和一部分枪弹。在苏区党政军群的全力支援下,先遣队与皖赣红军独立师、地方游击队、赤卫队密切配合,辗转战斗在浮梁苏区的流口、儒林、新桥、储田桥、大密山、新家源、鸦桥、磻溪、张公井等地,击退了敌军无数次的进攻,打破了敌人的战略企图。仅据国民党关于流口、新桥、储田桥、鸦桥四次战役人马伤亡统计表承认:国民党军队伤亡失踪276名,损失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89支。皖赣边苏区全体军民发扬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积极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有力地配合了先遣队顺利抵达闽浙赣苏区。

(四)在皖赣边苏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保存武装力量

1934年11月,皖赣边苏区遭受挫折后,皖赣分区委党政军机关由浮梁程家山向安徽秋浦大板转移。12月底,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重重包围,经过激烈战斗,部队损失惨重。1935年初,苏区相继失陷,部分领导人突围后继续带领各地游击队进行艰苦斗争。在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对皖赣边区的游击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清剿”,对群众实行移民并村、五家联保和自首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全面封锁,给游击队的活动造成很大困难。皖赣分区委及各中心县委的领导人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匡龙海、田英等在都、鄱、湖、彭地区;李步新、倪南山等同志在祁、休、婺地区;江天辉、土佬(汪振丰)等在祁、浮、婺地区,领导各地游击队英勇作战,顽强反抗国民党的“清剿”,并秘密发展地方党的组织,进行抗日宣传,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息、抗税和反对抽丁的斗争,带领群众打土豪劣绅、打伪保甲长,不断巩固和扩大皖赣边区游击根据地。这样的游击斗争一直坚持到瑶里改编,1938年1月,各块游击根据地的红军奉命集中到浮梁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奔赴抗日前线。

3.现在的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有的疫苗不加强免疫几乎达不到免疫效果。但加强免疫,一是工作量增加,二是疫苗用量成倍增加,导致成本成倍增加。因此,没有各级财政的有效保障,动物防疫工作只能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五)“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尝试,为探索新中国革命道路作出有益贡献

方志敏在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不断探索,创造了独具特色和富有成效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皖赣边苏区完全是按照“方志敏式”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其特点之一是依靠群众武装建立政权。八七会议后,回到老家弋阳的方志敏创造出“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形式,以平债分田召集广大劳苦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并发动弋横暴动,建立红色政权。皖赣边苏区建设的第一枪正是从赣北特委组织小源农民进行武装暴动开始的。在小源暴动的影响下,边区各县受到鼓舞,纷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其特点之二是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方志敏在游击战争中,逐渐建立起赤卫队、地方红军、正规红军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皖赣边区的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经过战斗扩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最后成为皖赣红军独立师,与各县地方游击中队、赤卫队相互配合作战。特点之三是深入实行土地革命。为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开展,方志敏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土地革命方针政策。八县大会后,皖赣边苏区各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各县苏维埃政府根据闽浙赣省委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土地革命政策,苏区广大农民第一次拿到土地证,翻身做主人。皖赣边苏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尝试,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志敏研究文丛》:第1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192-207.

[2]《方志敏研究文丛》:第2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131-153.

[3]《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地方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50-179、194-210.

[4]肖赞润.浅议皖赣边苏区的历史地位[J].求实,1996(2):46-48.

[5]冯军全.浅述皖赣边苏区的创建及其历史意义[J].世纪桥,1999(4):19-22.

[6]声柱.苏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4):35-35.

Establishment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Soviet Areas on the Border between Anhui and Jiangxi

WANG Xin-hua,LU Jia
(Jingdezhen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ingdezhen 333000,Jiangxi,China)

Abstract: In September 1933,Chiang kai-shek mobilized nearly a million troops for a fifth military"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to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the Soviet areas in Fujian,Zhejiang and Jiangxi.In order to pin down and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Fang Zhimin,secretary of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s of the CPC in Fujian,Zhejiang and Jiangxi,formulated an infrangible strategy quickly in response to the guideline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defending the basic Soviet areas and building new Soviet areas,and sent Liu Zhenwu,Wang Fengqing etc.to develop new Soviet areas on the border between Anhui and Jiangxi with Chengjiashan of Fuliang county as the heartland.The rising of the new Soviet areas on the border of Anhui and Jiangxi has largely weakened the forces of the Nationalist?Party and provided great support for the anti-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operation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 committees of Fujian,Zhejiang and Jiangxi,Which wo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in Fujian,Zhejiang and Jiangxi.Therefore,the study of the new Soviet areas in Anhui and Jiangxi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 delivered during hisinspection of the province of Jiangxi,and is quit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the“red spirit”genes,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s,and make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Soviet areas blossom with the light of the modern times.

Key words: the border between Anhui and Jiangxi;Soviet Area construction;Fang Zhimin

中图分类号: K2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9699(2019)05-0007-05

※ 收稿日期: 2019-9-22

作者简介: 王新华(1964-),男,浙江兰溪人,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副校长、景德镇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芦佳(1995-),女,江西景德镇人,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科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标签:;  ;  ;  ;  

皖赣边苏区的建立与历史贡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