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党性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党性修养论文

领导干部党性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党性修养论文

对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性论文,领导干部论文,突出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0)03-0023-05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的阶级性和最高利益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其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而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道德等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而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认真研究解决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9年6月—12月,我们就“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在某省党政领导干部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和个别访谈。收回的497份有效问卷显示,对目前领导干部党性状况的总体评价为“好”和“较好”的占53%,“一般”的占41%。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领导干部在党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1.理论素养不足

是否掌握并践行党的基本理论,是衡量党员有无党性或党性强弱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明显不足。问卷显示,有38%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表现得消极被动(占32%)和阳奉阴违(占6%)。一些领导干部党的理论素养欠缺,其主要表现有:不相信理论,认为“理论学得好不如人际关系好”,缺乏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陷于事务性工作,忙于开会、应酬,沉溺于娱乐场所,没有时间也忘记了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当作装潢形象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能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用脱节,不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条式地对待理论,不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或者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理论,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

2.理想信念动摇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领导干部讲党性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却忘记了入党誓词,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置疑或动摇。

有的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虚无缥缈,对共产主义丧失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信心不足或缺乏信心;有的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虚的,金钱是实的”,主张“放弃远的,抛弃虚的,抓住实的”。问卷结果显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共产主义理想动摇的占32%,认为目前领导干部不相信共产主义的占5%;认为目前领导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的占14%。

3.宗旨意识淡薄

坚持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共产党的党性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但是,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有超过2/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不牢,其中,有1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动摇;有51%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有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已经淡忘了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有8%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体现较差。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问题突出,甚至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4.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

共产党员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的党性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但是,目前却有一些领导干部信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为了金钱,把党的理想宗旨抛到脑后,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触犯刑律。问卷显示,有9%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在金钱问题上党性体现得较差。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奢侈浪费是小节,甚至认为艰苦奋斗影响发展,高消费促进发展,谁治奢反腐谁吃亏。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领导干部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攀比生活享受,衣着赶时髦,吃喝讲排场,住行讲档次,经常出入高级娱乐场所,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追求低级趣味,包养“二奶”、情妇,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

二、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上述突出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

1.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

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发生的。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是导致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

第一,部分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错位。没有牢固树立或淡忘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滑坡,法纪观念淡薄,是一些领导干部过不了权力观、利益观、金钱关、享受关、美色关,导致党性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腐化蜕变的思想根源。

第二,有些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在对待党性建设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纳为“六论”:一是“自然论”。有的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有的人认为掌权必然会腐败;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性滑坡在所难免。二是“有益论”。有的人认为不讲党性、不讲原则,搞点不正之风和腐败,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干部提拔重用。三是“吃亏论”。有的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谁讲党性、讲原则,谁吃亏。四是“小节论”。有人认为和平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性问题是细枝末节,不必大惊小怪,不屑花大力气去抓去管。五是“隐私论”。有人认为工作“八小时外”的生活属于个人私生活、个人隐私,组织插手是管得太宽了。六是“难管论”。有人认为今天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太多太复杂太严重,管不了,管不好。在这种种观念支配下,有些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对待党性建设往往采取消极应付态度,以致一些问题愈演愈烈。

2.政治体制方面的不完善

邓小平同志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P328)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上述突出问题,与现行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有密切关系。

第一,权力运作透明度不高。我们党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又经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我们的政治体制中体现了高度保密的历史特点,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权力的暗箱操作。权力的授予、运行和运行结果不够透明,便利了上述违背党性原则的问题的潜生暗长。

第二,权力过于集中。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主要的弊端之一,就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1](P327)。这一弊端至今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于上级,于是就有“跑部钱进”,只看上级眼色行事,投上级所好而不顾群众意愿和利益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二是权力过于集中于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垄断性行业等部门,于是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成为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频发区域。三是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把手”和班子成员,于是他们往往成为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高发人群。权力过于集中,既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又强化了官本位和等级制,是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体制根源。

第三,权力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应该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分开又制约的结构。而现行的体制往往是“三权”高度整合,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存在监督制约的薄弱环节。因监督制约乏力,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致使党性素养下降,违反党性原则的问题滋长。

3.管理方面的欠缺

管理方面的欠缺,是造成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出现各种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一,干部人事方面,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有的领导干部对出现的问题,不仅不能见微知著,而且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查处的不查处。有的搞好人主义和庸俗关系学,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少正气,尤其是对亲近自己的所谓‘熟人’,能为自己办事的所谓‘能人’,有点影响的所谓‘名人’,处在重要位置上的所谓‘要人’,以及所谓‘有背景’的人和自己的亲人,即使问题严重,也往往宽容有加,甚至姑息养奸。”[2](P497-498)干部选拔、任用、教育、考核、监督、管理等环节不严格,一些党性修养欠缺的人进入和存在于领导干部队伍,对领导干部产生反面示范效应,败坏党内风气,使得上述一些违背党性要求的问题滋长蔓延。

第二,财务资金方面,存在管理不够科学的问题。财务资金管理不够科学,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党性方面出现上述突出问题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比如,预算管理存在的编制不够精细、合理、透明,执行不够严格和覆盖不够全面等问题,使一些领导干部可以随意支配甚至挥霍国家钱财,从而出现广大党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反党性原则的突出问题。此外,金融系统管理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为一些人为了谋求私利行贿、腐蚀领导干部和一些领导干部洗钱、藏匿违纪违法财产提供了条件。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财务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挥霍纳税人的钱财,贪图安逸享受,当官发财,对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党性原则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建设的对策思考

解决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建设,是一项涉及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干部人事管理和财务资金金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

1.遵循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客观规律

遵循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规律,是提高领导干部党性建设实效性的前提。

第一,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意识。思想意识是实际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了党性修养意识,才能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要加强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具备坚强的党性是一个合格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党性修养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党性修养,注重主观世界的不断改造;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要真正重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在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切实负起领导责任。

第二,突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重点。突出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当前领导干部的党性状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点:[3]一是着力坚定理想信念,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中之重。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领导干部就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高尚人生价值。二是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在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下功夫。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有无或强弱的根本标准。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并践行党的群众观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三是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在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上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应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等各项实际工作能力。四是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在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上下功夫。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应彻底摒弃官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把努力为人民服好务当成自己的天职,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五是着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上下功夫。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组织和自己的试金石,也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做出的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六是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在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上下功夫。纪律严明是共产党的突出特征,严守纪律是共产党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应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严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第三,掌握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方法。掌握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方法,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保证。学习和实践是党性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要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勤于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领导干部要从送往迎来和吃喝玩乐的所谓应酬中走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二是善于学习。在知识爆炸时代,要读好书,善读书,勤思考,积极探索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三是学以致用。要在学习中立志,在学习中正德,在学习中保廉,在学习中增智。党的各级组织要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加强对学习的服务和指导,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实践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又一有效方法和途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锤炼品质,提升能力,增强党性。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建设,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推行阳光工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党已经执政60多年,理应在思维方式、体制机制、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根本性转变,破除政治的神秘化色彩和权力的暗箱操作。一是实行信息资料公开,确保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公仆,除党和国家机密外,信息资料都应该向党员和社会公开。鉴于领导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党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研究出台信息公开法,特别是尽快出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制定和落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决策的公开听证、专家咨询、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社会公示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事务公开,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以外,凡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都要如实公开。严格遵循“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程序,将公开贯穿于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公开责任追究机制,设立专司公开监督职责的公开监督小组或公开监督员,建立健全公开情况的检查监督机制。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有力约束和监督领导干部,从而有效治理和防范暗箱操作带来的以权谋私、奢侈享乐、违法乱纪等违反党性原则、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和违反党性原则的问题的发生。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使权力的运行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性原则的要求。一是健全党内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重点解决权力过于集中部门的制约机制,有效防治这些部门领导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实权部门和实权岗位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使之相互制约;在重点岗位和特殊岗位实行轮岗;在领导班子内部实行合理分权,清楚界定每个成员的权力范围、权力行使程序,改变“一把手”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现象。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二是健全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项监督机制,使权力在严密的监督下运行,确保各项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3.努力提高干部人事管理和资金财务金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在提高领导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一是把好领导干部入口关。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位,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二是健全和执行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标准。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言行和实际工作具有导向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健全和执行科学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标准,对于领导干部保持坚强的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的评价考核标准要突出党性内容,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求实创新、是否执政为民、是否清正廉洁、是否群众拥护列为评价要点,贯穿于评价考察任用干部的全过程,使领导干部的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从而引导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三是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责制、谈话诫勉制等制度。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防治和克服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和浮躁心态。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有案必查、有贪必反,使领导干部把党性修养作为自觉主动的追求。完善定期谈心谈话、函询、质询、述职述廉等制度,对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告诫、早纠正。四是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强有力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既考察八小时以内,也考察八小时以外;既监督工作圈,也监督社交圈和生活圈;既听取领导和组织的评价,也听取群众和下级的反映。加强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使组织人事、纪检、司法、信访、审计、群众和舆论等各种形式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使领导干部适应在严密的监督机制下工作和生活,时刻按照党纪国法规范和约束自己,锤炼坚强的党性。五是重典惩治腐败分子。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政治上身败名裂、思想上后悔莫及。通过严惩腐败分子,教育多数领导干部,使领导干部不敢放松党性修养,不敢违反党性原则,不敢触犯党纪国法。六是疏通领导干部出口。健全领导干部退出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撤换制、罢免制,特别是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始终保持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优质、清廉、高效和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在提高资金财务金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都与钱相关,因此,提高资金财务金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堵塞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是解决领导干部党性方面突出问题的有力措施。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一是把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严格管理,彻底清除领导干部可以随意支配的“小金库”、“账外账”和乱收费;二是按照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透明化的原则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严格规范和监督公共财力的支出,使领导干部不能随意支配、挥霍、浪费国家财力;三是完善并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违反财经纪律,保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通过公共财政的科学化管理,杜绝领导干部任意花钱及其带来的官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等突出问题。在金融管理方面,大力深化金融系统的改革,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尽量减少现金流量,加强金融监管,堵塞金融方面的漏洞,使领导干部难以进行权钱交易、洗钱等违纪违法犯罪活动,从而有效防治某些领导干部当官发财及其给干部队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形象,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收稿日期:2010-03-20

标签:;  ;  ;  ;  

领导干部党性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党性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