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高效率、低排放的公共交通方式,同时具有引领城市格局发展,促进城市人口与就业的均衡化分布,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方式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轨;交通接驳;交通需求分析
1、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12月末,我国已有36座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13座城市在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2公里,运营线路174条,日均客流超过7000万人次。
本文在对市域快轨的概念及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域快轨的功能定位、线路特征、服务范围等,根据项目经验,针对市域快轨交通一体化接驳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接驳模式分析、轨道站点分类、交通需求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市域快轨交通一体化接驳的规划要点。
2、市域快轨交通接驳模式分析
根据市域快轨的功能,将市域快轨连接的区域分为中心区、边缘地区、卫星城镇三类区域,由于不同区域用地特征、交通特征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区域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特征也具有差异性。
不同区域的交通接驳特征如下:
中心区:轨道交通承担主体或骨干交通的功能,步行接驳需求比例较高,同时还包括地面公交、自行车等方式的间接吸引范围接驳需求。
边缘地区:轨道交通主要承担骨干或廊道性的交通功能,主要通过地面公交、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方式满足较远区域的接驳需求,扩大轨道交通的吸引范围。
卫星城镇:轨道交通主要承担廊道性的交通功能,以服务卫星城镇内部以及对外的交通联系,包括步行、自行车、地面公交、小汽车等交通方式的短距离和中距离的接驳需求。
根据中心区、边缘地区、卫星城镇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特征,提出以下两种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模式:
(1)中心区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模式。中心区车站周边用地较为成熟,城市建设形态与城市轨道客流来源较为稳定,采用以“步行+自行车接驳为主体,以公交接驳为补充”的接驳模式。
(2)卫星城镇及边缘地区接驳模式。卫星城镇及边缘地区由于车站周边用地成熟地低、客流培育周期长的特征,采用以“慢行+公交接驳为主体,机动化接驳为补充”的接驳模式。
道路网络:提升、优化规划骨干通道,在现有骨架通道中选择适当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同时道路功能组织,分流机动车交通和公交客流通道;进一步提高次干路、支路及小区内部道路的建设与管理,提高道路网容量。
3、市域快轨车站接驳客流需求预测
3.1接驳范围内全方式OD
以轨道站点周边单一用地性质为单位,将市域快轨车站客流吸引范围划分为若干个交通小区,并基于各交通小区对车站进、出站客流量的贡献率,形成各交通小区与车站之间的接驳全方式OD。其高峰时段的相互关系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
分别构建基于家的接驳交通方式划分多项Logit模型(选择肢母集合包含步行、自行车、助动车、公交车、P+R、K+R以及出租车)和非基于家的接驳交通方式划分多项Logit模型(选择肢母集合包含步行、公交车、K+R以及出租车)。
此外,由于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乘客的出行环境,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夏季与冬季气候差异大,直接影响了乘客对接驳交通方式的选择。因此,对于四季气候差异大的地区,需要构建夏季与冬季条件下,基于家和非基于家的接驳交通方式划分多项Logit模型。
上述四个模型参数标定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样本的不同,即需要分别采用夏季基于家的样本、夏季非基于家的样本、冬季基于家的样本和冬季非基于家的样本来进行参数标定。
3.3市域快轨车站接驳方式划分
将单个交通小区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之间的接驳客流利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方式划分,单个OD点对中各种接驳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量可以通过公式(4)计算。
4、兰州四号线交通一体化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是沟通主城区与东部组团出行联系的市域快轨,拓展了城市向东发展的空间。线路西起雁滩路,依次串联了中心城区、和平组团、定连组团、榆中组团。全长52km,设站18座。以雁园路站与科技新城站为例,进行车站交通接驳一体化规划设计。
1、雁园路站
雁园路站位于兰州市中心城区,其交通功能定位是市内交通枢纽站,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规划有公交枢纽,服务周边常规公交客流与轨道客流的快速衔接。雁园路客流接驳模式上采取以“步行+自行车接驳为主体,公交车接驳为补充”的接驳模式。
根据雁园路站接驳客流需求预测,雁园路站高峰小时期间,进出站客流合计10314人次,其中进站客流4521人次,出站客流5793人次。根据车站接驳方式划分模型,各种接驳交通方式设施规模为:6处自行车停车场,占地1500平方米;港湾式公交车站3对,服务6~8条公交线路;出租车及小汽车临时停靠设施6处,临停车位12个;公交枢纽1处,其功能是作为轨道接驳公交的起终点站,扩大轨道影响范围,提高公交接驳水平,喂给轨道客流。
2、科技新城站
科技新城站位于和平组团,属于市域快轨卫星城镇的一般中间站,客流接驳模式上采取以“慢行+公交接驳为主体,机动化接驳为补充”的接驳模式。
根据科技新城站接驳客流需求预测,科技新城站高峰小时期间,进出站客流合计9426人次,其中进站客流6280人次,出站客流3146人次。根据车站接驳方式划分模型,各种接驳交通方式设施规模为:自行车停车场3处,位于出入口附近,面积共计约为1400平方米;港湾式公交车站2对,共计停靠6~8条公交线路;出租车及小汽车临时停靠设施4处,共计9~11个停车泊位;P+R停车场一处,298车位,面积约为1公顷。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对市域快轨的概念及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域快轨的功能定位、线路特征、服务范围,针对市域快轨交通一体化接驳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以“步行+自行车接驳为主体,以公交接驳为补充”的中心城区轨道接驳模式与以“慢行+公交接驳为主体,机动化接驳为补充”的卫星城镇及边缘地区轨道接驳模式;将市域快轨站点按照交通功能分为7类,并提出了交通需求分析的方法。最后以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对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进行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梁青槐,柴树山. 市域快轨功能定位及规划要点[J]. 都市快轨交通,2018,v.31;No.152(04):9-13.
[2]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
[3]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晓楠,高德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交通论文; 客流论文; 方式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公交论文; 模式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