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节奏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节奏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有节奏的。可一讲起汉语节奏,人们往往会想到韵文、想到律诗;似乎唯有讲“平仄”且“协韵”的文字才有节奏规律可寻。然而,汉语节奏不只存在于韵文中。美学家朱光潜早就强调过散文节奏的重要性。他指出“散文的声音节奏,在西方虽有语音学家专门研究,在我国还很少有人注意。”(注:朱光潜《艺文杂谈》第8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其实,不但语言有节奏,“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比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注:郭沫若《论节奏》,《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 如果说艺术家的任务是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在一切平板的东西里面看出节奏来;那么,语言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语言艺术中看出生命来,在散文和口语中看出节奏来。这就需要探讨语言节奏的规律。长期以来,对汉语节奏的规律还没有深入研究。在我们对汉语节律的考察中才认识到“节奏”是语言的灵魂,探索其规律是研究节律的关键。我们这里所说的节奏是包括了散文、 口语在内,指从音节组成词句,乃至段落、篇章,即整个语音链上语音对立统一的组合规律。首先要了解语言节奏的定义,然后再探讨汉语节奏的规律和特色。
1.什么是节奏
语音的各种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便形成了节奏。具体地说,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高低、轻重、徐疾、长短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出现在语音链上的这些对立统一的因素越多,则声音就越优美。若违背了节奏规律,语音链读来就会生涩拗口。语音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都可以形成对立因素。比如高音和低音、重音和轻音、长音和短音、音长和音空,以及由音色形成的声母和韵母等等,都可以构成汉语节奏的对立因素。若只有一种因素,便不可能形成对立;没有对立因素便不能形成节奏。所以对立因素是形成节奏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语音链上只有对立因素而没有周期性组合,也同样不可能形成节奏。所以,形成节奏的要素:一是对立因素,二是周期性组合,二者缺一不可。
2.汉语节奏的周期模式
汉语节奏周期(包括准周期)模式有三种:往复型、对立型、回环型。三种周期模式结构如下:
2.1.往复型周期模式 排列为“AB—AB”、“ABC—DEC”。如: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声调往复)
(2)挂羊头,卖狗肉。(声韵往复)
2.2.对立型周期 排列为“ABB—BAA”、“ABA—BAB”。如:
(3)登泰山而小天下。“平仄平/仄平仄”(声调对立)
(4)山不在高,
(语调对立)
2.3.回环型周期 排列为“ABC—CBA”、“ABC—CDE”。如: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音节回环)
无论是往复型、对立型还是回环型节奏周期,都是语音的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散文不能押韵,但必须有节奏;没有节奏的散文和口语都是不可取的。如:
(6)
例(6)音节匀称,节律和谐。朗读时重音、轻音、音长、 音顿交替配置,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构成了语音链上丰富的节奏形式。前 6个等言句出往复型周期;“有花有实,有香有色”两句“仄平仄平—仄平仄仄”的声调序列也出往复型周期;前4句有“有×有×, 有×有×……”是同声韵和异声韵对立统一出往复型周期;前6 句的语调对立统一组成3个往复型大周期(分两个层次)。 因为语音链上具有多种节奏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3.汉语节奏的形式
汉语节奏的形式是由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所决定的。由音高、音强、音长及音色的异同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就产生了语音链上的音顿律(d)、平仄律(p)、声韵律(s)、长短律(c)、快慢律(k)、重轻律(z)和扬抑律(y)七种节奏形式。
3.1.音顿律节奏形式(d)
汉语音节都由声、韵、调组成,音节时长大致相当,写下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这为形成汉语的音顿律节奏创造了条件。由等音节或等音步句组成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和音空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就形成音顿律节奏。音顿律最明显的是等言诗,每句字数相等,一句就是一个音顿律周期。散文和口语中的排偶句也存在音顿律。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总词数73.6%的绝对优势,形成汉语的双音节音步节奏。音步词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是两个不成语言单位的音节。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的主要形式。如:
(7)事业、理想、奋斗、爱情、婚姻、家庭,一切的一切, 是多么的复杂。处处是问号。女人们呀,答案在哪儿呢?(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现代汉语四字格短语的大量出现,又形成了汉语音顿律节奏的新趋势。三千年前的《诗经》几乎都是四言句。写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易》,也已大量使用四言句式。以后,人们还往往用添加衬字、复叠、省略、紧缩等方法使其成四字结构。一些本来由二、三字格或多字格组成的成语典故,在使用中常常调整为四字格。如:“异军苍头突起”简缩为“异军突起”;“挂一念漏万”简缩为“挂一漏万”;“咸阳火”加助词成“咸阳之火”等等。如今散文、口语中四言格盛行,但古代以四字句为常见,现代以四字短语为常见。四字短语的发展和汉语本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由双音节音步周期组成了汉语的基本节奏单元,所以四字格好听、好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3.2.长短律(C)
长短律是由长音列和短音列对立统一形成的节奏形式。汉语语音链有一定的停延组合规律:
音节≤音步≤气群<句子<句群<段落<篇章
汉语语音链存在着不同时值、不同层次的停延,这就为形成长短律节奏提供了条件。如:
(8)鸡公公,挺挺胸,他说一口吃条龙。
什么龙?不是龙!原来是条毛毛虫。(盖尚铎《鸡公公》)
(9)势利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乎理;情易变,理难忘。
例(8)是“短短—长—短短—长”的长短律;例(9)是“长—长—短短”的长短律警句。
3.3.平仄律(P)
由汉语声调的异同对立统一组成平仄律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出平仄律节奏是汉语节律的一大特色。这里讲的平仄和诗词的平仄格律有关,但并不一样。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根据调查,可以把阴平、阳平归为高调,把上声、去声归为低调。由高调和低调的对立统一可以出平仄律。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篇指出“凡声有飞沉”,“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不还”。一句都用声“沉”的字,即仄声字,便抑而不扬,虽发出响声,好像断而不续。一句都用声“飞”的字,即平声字,便扬而不抑,声音像飞扬出去而不能回还。抑扬不能交错会违反节奏规律。需要说明的是,声调除了高低对立,还有长短的对立。这表现在古汉语的入声音节和非入声的组合就特别明显。所以邢公畹先生在《说本声》一文中说:“如果我们把‘元和韵谱’中的‘直而促’解释为短音节带不除阻清塞音韵尾的33调,那么就可以说古汉语四声是两套区别特征的组合物,一套是长短音节的对立,一套是声调的对立。”普通话没有入声,但有轻声。轻声主要表现在时长上,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时长比例是0.5∶1。所以声调的长短对立也是现代汉语平仄律的形式之一。今天,我们讲的平仄律节奏,只要符合现代汉语声调的异同对立统一组合序列的,就可构成平仄律。比如“努力学习”合“仄仄平平”,而“初出茅庐”则合“阴阴—阳阳”的对立型平仄律。由于它的音乐美,使许多俗语、谚语具有平仄律节奏。如:
(10)开大口,说大话。“平仄仄/平仄仄”(往复型)
(11)兵无常胜,水无常形。“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回环型)
对偶句式不但要上下句字数相等,严对还要讲究平仄。如:
(1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立型平仄律)
3.4.声韵律(S)
由音素音位的异同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就形成了声韵律节奏。由于汉语声韵组合的规律性强,所以构词中的双声、叠韵、叠音,还有词的重叠及押韵、反复、回文、顶针等辞格的运用,都可形成汉语音列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双声、叠韵是在音步中声韵相间交替出声韵律音步节奏。如:“玲珑”(línglóng)、“详细”( xi ángxì)、“发达”(fādá)、“从容”(cóngróng)等。汉语还有各种重叠式:AA式、ABB式、AAB式、AABB式、ABAB式、ABCB式、ABAC式等。如:“刚刚”、“口口声声”、“研究研究”、“心服口服”、“大手大脚”等,都可形成声韵律。杭州中山公园有一幅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回文倒念,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13)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押韵是形成声韵律节奏群的重要手段,它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音色异同对立统一的节奏周期。因为汉语音节的韵尾没有清音,均由元音或浊鼻音(-n,-ng)等乐音充当,使押韵的语段读来分外和谐悦耳。押韵又是汉诗在语音形式上的重要标志,所以好诗读起来总是琅琅上口。散文往往用反复、重叠、回文、顶针等产生声韵律节奏,读来余音缭绕,其味无穷。如:
(14)天没有眼睛,地没有良心,穷人受的灾,想也想不到,说也说不尽。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15)我闭上眼睛,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钟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杨绛《记傅雷》)
(16)全国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余杭,余杭文章数杨乃武,杨乃武的文章还要他老先生给修改修改。(《杨乃武和小白菜》)
3.5.重轻律(Z)
重轻律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相间交替对立统一组合而成的节奏形式。汉语重轻律最典型的代表是快板。快板的每个音步都得有一个音步重音,所以节奏感特别强。散文和口语中的重轻律往往是由对比重音组成的。如:
(17)与其说他们喝的是“酒,不如说他们喝的是”泪。与其说他们吃的是美哇‘佳’肴,不如说他们嚼的是人生的‘苦’果。(《谌容《人到中年》)
3.6.快慢律(K)
快慢律是由音步的徐疾对立统一组成的节奏形式。如:
(18)大白鹅,头一昂,眼睛生在脑门上。k说说这个:m戆、戆、戆。k说那个:m戆、戆、戆!k咚一下,m撞墙上,头上长出个红囊囊。
例(18)的“说这个”、“说那个”、“咚一下”语速快;后面的“戆、戆、戆”和“撞墙上”语速慢,前后形成快慢律节奏。有时在排偶句中,切分为不等音节音步周期,由音节时长不同形成快慢律。如:
(19)到李顺大爹手里,这只木船已经很破旧了;钉头锈出漏洞,芦棚开了天窗,经不起风浪,打不得鱼虾。(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7.扬抑律(Y)
由句调的扬、抑、平、曲调形成有规律地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形成了扬抑律节奏。如:
(20)
这是华罗庚在母校金坛中学的讲演,语言朴实无华,很有节奏,共4个扬抑律,语调序列:
两个单句调后跟着两个往复型扬抑律y[,1]和y[,2],后面接一个对立型的扬抑律y[,3];最后是两个往复型大周期,顺口,悦耳。 这段讲话娓娓道来,像促膝谈心,非常亲切。
虽然,四个句调序列可以有16种之多,但只有下列6种可取:
因为其他10种都不能出扬抑律,所以都不好听。
总之,是由于语音的音强、音高、音长、音色形成的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产生了汉语的上述七种节奏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各种对立因素往往相互配合,语音链上出现的对立因素越多,形成的节奏感越强,声音越好听。
4.汉语节奏的层次
汉语语音链的组合从低到高是有层次的。由音节组成音步,由音步周期组成基本节奏单元,由基本节奏单元周期组成奏群,所以汉语节奏周期也是大大小小有层次的。汉语的节奏层次如下:
由音节周期组 由音步节奏周期 基本节奏周期(注:吴洁敏《 汉语节奏的周期及层次》,《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 <
成音步节奏层 组成基本节奏层 组成节奏群层
音步是最小的节奏单元,一般由两个音节周期组成,可用调节音节时长的方法,使之产生音步周期。比如在双音节音步和单音节音步组合时,可以延长单音节的音节时长;若出现3个或4个音节为一音步时,得缩短音节时长,使它们紧缩在一个音步时值之中,形成音步周期。汉语音步周期必须贯串语音链的始终。由音步节奏周期组成了基本节奏单元。由基本节奏单元周期,组成节奏群层。节奏群层包括短语、句子及超句单位内长短不一的大小节奏群。由小节奏群周期组成大节奏群,最大的节奏周期可以存在在段落乃至篇章中。比如词的上下阕,往往是上下篇各为一个周期,连起来形成了节奏群层中的主旋律。现举例剖析三大节奏层次中可能套叠的节奏形式。如:
(21)好好 学习,
天天向上。
Hǎohǎo xuéxí,Tāntānxiàngshàng.
└───┘
└──┘ └───┘ └─────┘
①d.s d.sd.sd.s
└───────┘ └──────┘
②d.p d.p
└─────────┘
③d.p.z.s.y
例(21)前后句音节相同,又相叠着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重轻律和扬抑律节奏群③,相套着基本节奏单元的音顿律和平仄律②;再相套着音步层节奏的音顿律和声韵律音节周期①。这个语音链上有三大节奏层,又套叠着5种节奏形式,好读、好记。又如:
(22)
①chóngchóngdiédiéshān
0
└─────┘
└──┘└───┘
d.s.d.s.
└───────┘
d.
② qūqūhuánhuán lù 0。
└───┘ └────┘ └───┘
d.s.
d.s.
└───────┘
d.p.
③dīngdīngdōngdōng quán
0
└────┘
└────┘ └────┘
d.s. d.s.
└────────┘
d.s.
④gāogāoxiàxià shú
0。
└───┘ └───┘ └────┘
d.s. d.s.
└─────────┘
d.p.
例(22)是俞樾写的杭州九溪十八涧楹联,每句5言出音顿律, 双句押韵又组成(10+10)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相叠的大节奏群。表面看来4句话语音结构相似,用普通话朗读, 则第二层次套叠的节奏形式不同。第①句第二层只有音顿律音步周期;第②、④句是音顿律、平仄律相叠;第③句是音顿律、声韵律相叠,“dīngdīngdōngdōng”属音质层的异同对立统一组合,节奏感强,是显性的。②、④句的平仄律是音高异同对立统一组合,是隐性的,节奏感次于音质层。所以第③句比第②、④句好听。“高高下下”是“平平”对“仄仄”,“曲曲环环”用普通话朗读为“阴阴”对“阳阳”;平仄对立的对比度大,节奏感强,所以第④句比第②句好听。按音乐度的排列是:③>④>②>①。语音链上音乐度的高低,是由套叠的节奏层次和形式的多寡决定的。有关这4句话的音乐度,我们凭语感作过20多次试验, 有上千人次的受众,几乎都照上述排列。但愈樾写诗采用平、上、去、入的唐韵。第①、②句中的“叠”和“曲”均为入声字,“重重叠叠”和“曲曲环环”为“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仄声字均为短促的入声,又组成了“长长短短”对立统一的长短律。所以四句的前4个音节均具音顿律、 平仄律或声韵律相叠的基本节奏,又相套着叠音词音步节奏。四句话用古音或吴方言朗读,人们是很难判断其音乐度的高低的。
一般说声韵律、平仄律总与音顿律相叠,但在杂言诗和散文中的声韵律、平仄律也可与长短律相叠,或整散相间中的整句具有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相叠的主旋律周期。如:
例(23)是杂言体词,全篇句式“2+3+(5+4)+7+(5+4 )+7+5”组成。押韵,且每句最后两个音节声调均为“平仄”,于是就使长短律上相叠着声韵律、平仄律;语音链读来美不胜收。又如:
语段中单双语句排列整散有序。5组扬抑律节奏占全段音节的66 %,又套叠着多种节奏形式:第y[,1]组“宗唐、宗宋”相叠着d、s、p音步周期;第y[,2]组两个对句相叠着y、s、d、z、p节奏群周期;第y[,3]组相叠着y、s、d、z、p基本节奏单元周期;第y[,4]、y[,5]相叠着y、s、z、p、d节奏。还有“历来”、“宗唐”、“宗宋”、“之争”、“往往”、“入主”、“出奴”、“偏见”等11个音步由双声、叠韵组成,占总字数的23%。作者大量运用多种节奏形式使行文流畅,听来悦耳。
以上依次介绍了汉语节奏的定义、要素、周期、形式、层次和语音链上节奏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套叠现象,从而阐明了汉语节奏规律。汉语语音链上可以没有音节周期,但必须具备音步周期,音顿律音步周期必须一贯到底。若违反了音步节奏规律,语音链就会断裂。优美的语音链必须具备节奏群周期,并套叠着基本节奏和音步节奏。在语音链上相套叠的节奏周期该成整数倍数递增,这样的复合节奏乐音链才是和谐的。相套的层次越多节奏感越强,相套叠的形式越多声音越优美。所以,周有光先生说:“找到了汉语节奏规律,也就是找到了汉语音乐性的规律。”我们认为,最大的节奏群层也就是乐音链上的基音所在,它往往具备扬抑律节奏形式,其他节奏形式总是相叠或相套在其中。这就使扬抑律成了乐音链上的基音,而相套的其他节奏形式则成了它的陪音。
这里还得注意,在七种节奏形式中,音顿律、长短律、声韵律及平仄律是可以用文字写下来的;而重轻律、快慢律、扬抑律是无法用书面符号记录的,为此我们称音顿律、长短律、声韵律、平仄律为汉语节奏主旋律。具有汉语节奏主旋律的语音链一定是优美的,违背了节奏主旋律会使语音链读来生涩。在整个汉语节律系统中,停延是基础,语调是大局,节奏是灵魂。语音链上有了节奏,才赋予言语以生命。运用汉语节奏规律可以提炼语篇的音乐美,因而也提高了汉语写作水平;而运用汉语节奏规律指导朗读或讲演,则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