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5)01-0035-05
全球化趋势正朝着世界大融合的方向迅猛发展,而科技革命是全球融合的驱动力。新兴的信息高速公路主宰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信息的获得、通讯手段到流行的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情趣与目标。一般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趋势,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大趋势。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堪称一个历史大潮流,席卷全球,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其潮涨之强烈,其势来之迅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且大有顺其潮流者昌,逆其潮流者亡之势。
中国正在逐渐地融入国际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现在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处颇多,主要表现的是大分工、大合作、大流通、大市场;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良好契机,它有利于吸收外国资本,有利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有利于本国产品走向世界,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缩短了各大洲、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世界越来越象一个地球村。
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堪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经济上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政治、法律尤其是文化上带来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正承受着新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问题。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文化,这是人们对于经济与文化两者关系的一般理解。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同质化趋势。
1.经济的强势,导致文化的霸权倾向愈演愈烈
作为强势文化,西方文化对于全球各国文化的渗透与入侵,每日每时每刻发生着。目前世界各国的餐饮市场,都面临着西方饮食文化的“肯德基文化”、“麦当劳文化”、“汉堡包文化”的大举入侵。与此相似的现象是,世界各国电影市场,则面临着美国的“好莱坞文化”入侵。据说,好莱坞的电影现在已经占据了世界80%的电影市场,即使是法国、印度这些传统的电影生产大国,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劲冲击,也无可奈何。而在中国,2001年全国的电影观众观看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仅有2.3亿元人民币,不及好莱坞一部中小规模电影的制作费。另外美国、日本的游戏软件、卡通片也大举占领世界各国的娱乐市场。西方的价值观念通过餐饮、电影、娱乐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人民的头脑。在文化的某些趋同过程中,“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被消灭,并为一种单一、商业化、个人化的资本主义竞争文化所取代”(注:[德]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译者的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似乎正在成为人类无法左右的必然结局。
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都北京,也抵御不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北京古都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发生变化——那些老胡同、四合院正以飞快的速度消失,代之以火柴盒子式的摩天大楼。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批评美国的某些城市时所指出的那样:“城市的生命存在于有历史的社区之中,但是规划者、官员和发展商却以开发之名圈地买地,温馨的老社区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和高速公路肢解,城市的活力大大削弱。”(注:[美]拉塞尔·雅各比著,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发展中的中国正在令人惋惜地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中国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北京、天津、上海各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发表在报纸上,说明谁能准确分清三张照片是哪个城市,就发奖给他。结果没有人分清,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例,表明我们的城市建设风格已经失去了特色而趋于雷同。
而类似的情况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人们在新疆喀什、和田这样最富典型的维吾尔民族风格的城市看到:城市建设与开发的权利,实际上已经掌握在那些财大气粗的业主、开发商以及缺乏人文精神的规划者的手中。昔日传统的、富有人文关怀和民族情调的小街、巴扎(维吾尔语,商业繁盛之区和集市之意)不断消失了,代之以落入俗套的所谓“现代化”的六车道、八车道的宽广大街,带草坪的广场以及千篇一律的由各大专业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商场、超市以及政府大楼等构成的所谓“现代化”的市容街景。
2.经济的强势,导致语言的霸权倾向愈演愈烈
据统计,世界上目前尚在使用的语言共有6809种,已经有357种灭绝,另外数千种也面着同样的命运。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语言的趋同性倾向愈发明显,即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的是很少的几种语言——如英语(或美语),甚至另外几个经济发达的国家的语言——法语、德语、日语,面对英语的强势地位也无可奈何,更多的语言——主要是较少人口的语言,则以极其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消失。
3.经济的强势,导致信息的霸权倾向愈演愈烈
国际互联网和世界各大国的新闻媒体为经济最强大的少数国家所垄断,每天发布最多的是那些经济最发达国家的信息,所谓世界主流新闻媒体的声音充斥着全球的各个角落,就连中国这样的主权大国中那些最权威的中央级新闻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也不得不极为卖力地代为传播它们——如CNN、BBC……之类的信息。
在上述经济的强势面前,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大多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把西方文明当做几乎是普遍仰望的目标。无论是什么人,也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或理由,只要不对西方文明表示出推崇,就会立马被视为“落后”、“边远”,注定了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从世界上消失。按照这样的逻辑,世界上每一个尚欠发达的国家或民族,便都毫无希望地永远落后下去,直至消亡。
如果说“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以减少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的,而人类现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则是以减少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代价的”(注:费孝通,方李莉.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J].西部人文通讯,2003,(1).)。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竟然是这样一种结果,真是出乎人们的本来意愿。基于这种前提,有的人指出:“在目前条件下,真正的文化多元化不再可行”(注:[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2.),虽然这种论调过于悲观,但却反映了一个严酷的现实。
在此需要郑重声明一点的是:我们并非是简单地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现在一方面人们注意到,在中国现在确有很多人在批评“全球化”,这些批评都有它正确价值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注意到,尽管你批评归批评,他发展归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你挡不住,因为它对大多数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确有很大魅力。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令人“爱恨交加”——毕竟它给人们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好处,很多人甚至包括那些反对者都是它的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而且人类从全球化当中还将会继续得到经济上的实惠。
二、全球化与多元化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
人们注意到,在强势经济的作用下,“强势文化便成了挡不住的潮流”(注:徐列.谁会拒绝快乐呢?[N].南方周末,200l.11.22.)。但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同的是,文化的单一化却应当而且可以避免。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衡量每种文化的标准都在该文化内部而不在外部,因而没有一种文化是衡量其他文化的绝对尺度。换言之,民族文化本无“先进”与“落后”之分,只要是适用于他那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形态,那就是最合理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被保存和被尊重的必要。从自然生态保护的角度观察,任何一个生物物种的消失,会使世界失去一道美丽的风景,因而人类正在为保护物种做着不懈的努力;而一种文化的消失,则会让世界失去一种智慧与可能的方向,因此人类更加不能听任这类现象的发生。
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应当与而且可以与文化多元化并行。
我们应当认识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共存问题;那么文化多元化,则是解决人类的共荣问题。须知“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格局,越是全球化,那些充满本土色彩的文化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注:徐列.谁会拒绝快乐呢?[N].南方周末,200l.11.22.),而“在全球化的同时,那种地域化、民族化、个性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顽强,越来越强大,这个同样挡不住,尤其在文化层面,因为文化层面是最难统一的”(注:王蒙.全球化能把中国文化怎么样?[N].南方周末,2001.11.22.)。
有一位海外哲人断言“全球化不等同于同质化、单一化,全球化与多样性、地方化没有冲突”(注:[美]杜维明.2002年8月9日在南京“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这使得那些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文化单一化的悲观论者,开始稍微感到宽慰和振奋。
原来人们以为传统文化会在现代文化前退让,乃至崩溃。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民族文化被自己灭绝的先例。倒是有一些相反的实例: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崇尚它那个民族文化传统,越有“复古”的风尚。这在发达国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但它却很珍惜那些在中国人眼中根本算不上是文物的破马车轮、旧草帽之类,陈列在美国的博物馆里。这也就使人们增加了信心:既然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经过努力,也是应当可以做到。“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挤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注:冯骥才.紧急呼救[M].文汇出版社,2003.32.)。
最终的结果是,文化的“共融是人们期待的一个双赢格局”(注:徐列.谁会拒绝快乐呢?[N].南方周末,200l.11.22.)。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的“共融”不是一种文化(或是许多种文化)被融合于一种文化之中,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那些最富营养的文化因子。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可与文化多元化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传统,要不要保护?要不要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还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走向多元化的世界。只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经济生活、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战略意义,因而自觉地保护、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就是无庸置疑的。在更高层面上,则是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更进一步地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
根本而言,“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是少数民族群体完全参与主流社会,但是仍然保留许多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种文化模式”(注:[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309.)。
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并非是简单地等同于文化单一化 在积极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努力避免某些人所期望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把世界导向政治一体化和文化单一化的方向。当然,要达此目标,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做出艰辛、顽强的努力。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能排斥文化多元化
“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多样化种类“(注:任大援.西部开发的文化思考:历史与现实[J].西部人文通讯,2003,(1).),以避免物种的单一化,由此推导,人类保护文化生态系统,也是保护文化的多样化种类,避免文化的单一化。
第三,文化多元化并不排斥全球经济一体化
不仅如此,主张文化多元化论者还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可以为文化多元化带来助益。现代人意识到: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文化的保护也是空的。
实践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可以协调发展,甚至于协调得良好,还可以实现互补效应。这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实践。例如欧洲的瑞士,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福利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在文化多元论基础之上运作很好的国家”(注:[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310.)。在这个国家,通行多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只要一个人能说其中一种语言,他就可以作为一个公民完全参与社会活动,不会受到任何歧视。人们注意到,越是在这些先进的、发达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的民族越有信心。依据这样的一些事实,西方对多元文化持乐观态度者甚至预言:“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同生存的后现代世界很有可能到来。”(注:阿图罗·埃斯科瓦尔.人类学与发展[M].引自:人类学的趋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0.)
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仰赖于自身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在墨西哥开会,很多与会代表强调:“民族能不能生存,民族文化很重要。”(注:谢辰生.环球时报,2003.1.24.)在当代中国,面临保护传统文化的,不仅仅是狭义概念的少数民族,同样也是广义概念的民族——例如“中华民族”所共同面临的抉择。
其实由于全球化而引起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不仅是不发达、欠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发达、欠发达国家所谓的“弱势文化”,当然要吸收发达国家所谓的“强势文化”的营养——可能这种吸收较多一些;而发达国家所谓的“强势文化”,其实也在不断地吸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所谓的“弱势文化”的营养,区别只是,“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吸收,从来都是选择性吸收”(注:张艺谋.南方周末,2002.12.19.)。
在当前的世界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每一个民族成员而言,“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注:龙应台.在紫藤庐和STARBUCLCS之间[N].南方周末,2003.8.14.)。
首要的是发展 “民族文化不是供移植或替换的模块,更不是铁铸石凿、僵硬凝固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永不竭的创造能力,具有吸收和代谢功能的结构”(注:张保国主编.新疆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167.)。肯定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发展有两种形式——有保护的发展与没有保护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若想避免被消亡,“就是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才能得到发展”(注:王蒙.全球化能把中国文化怎么样?[N].南方周末,2001.11.22.),换言之,这是一种有保护的发展形式。而没有保护的发展,可能是盲目的,可能付出毁灭性的惨痛代价。
其次是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相对而言是一种弱势文化,需要不断加以保护。但是,保护也有两种形式——有发展的保护与没有发展的保护。我们提倡的是那些有发展的保护,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其中如旗袍,原本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由于它的设计制作科学合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它为更多非满族的妇女所喜爱、所接受。百多年来,在保持基本风格基础上,旗袍的设计样式不断地被人们改进(而且这种改进还会不断地延续下去),这样旗袍这种古老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便在发展中得以保护下来。过去那种没有发展的消极保护观念,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从民族文化的远景来看,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保留,而否定传统文化动态存在的客观规律,即消极的文化保护观念,也是不足取的。当然,某些传统文化也可以保持原样,不做任何的改动——即保持“纯粹”形态,只是这种“纯粹”形态的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那样可以没有了变化或受到冲击的危险。但是,它属于那种没有发展的保护,最终也只能陷入落后与困顿。
第三是开发与利用 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如果能够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它是在我国独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是独特的、唯一的,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的。因而它在全球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有计划、有选择的开发,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因此,要大量地兴建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民族风情园、民俗风情园,定期地举行民族艺术节、民族运动会,组织众多的民族歌舞表演;
推出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品、民族旅游纪念品销售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味饮食;
大力兴办民族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教育,鼓励双语教学,鼓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出版;
鼓励少数民族穿着民族服装,佩带民族饰品;
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旦与经济活动、旅游活动等结合起来,就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这样不仅发展了民族文化,而且还促进了民族文化保护事业——不仅不需要政府资助,相反还可以盈利(当然起步阶段,一定的扶持还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完全丧失,而且其精华作为一种主导性文化积淀加入到现代多元文化的重构之中,通过文化重构和再造融入到该民族的现代文化当中”(注:李自然.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宁夏回族为例(未刊稿)[Z].)。在有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从理论上说,人类可以追求并实现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共生和谐关系,可以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前提下,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收稿日期: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