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列宁、斯大林既阐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同时,还在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和市场是两种方法,都可用来调节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大量著作中,阐明了他们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收资产阶级所有的生产资料归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有,即归全社会所公有。恩格斯指出:对个体农民应实行完全自愿的原则,引导他们走集体化的道路,形成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制的经济。〔1 〕在生产资料两种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都应是有计划的经济。
第一,劳动者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有组织地进行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公共所有。马克思说:“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2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应理解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劳动者组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全体的劳动者,他们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要把许多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必须有组织才能做到。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一部分分配给联合体成员,用作生活消费。联合体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分工,而且要组成生产各种产品的组织,这又必须有计划才能做到。因为重新用作生产资料的不能只有一种产品,要有许多种产品组成;用作生活资料的产品,也不能只有一种产品,也要由许多种产品组成。社会成员只有组成生产各种产品的组织,进行分工和协作,才能达到生产各种产品的目的。在自由人联合体内,在社会主义国家内,要有许多人联合起来,才能使用大型机器设备和各种生产资料,既归全体劳动成员所共有,又由他们组成生产各种产品的组织共同使用,分工和协作生产各种产品,这就消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条件。
第二,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前边讲过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都有许多种类,各种产品又是在不同生产组织中生产出来的,所以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马克思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3〕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只是就对生产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 以每种产品的需要量,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没有讲各不同种类的产品是由各不同部门的生产组织生产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他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时,已分为工业、农业、采掘业、运输业、商业、银行信贷业等,工业部门内又进一步分为亚部门,如纺织业、服装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他认为工业、农业和采掘业是直接生产各种产品的部门,运输业和商业中的分类、保管虽不能生产新产品,但增加产品的价值,银行信贷业能带动经济的运行。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马克思所说的这些部门不可能被取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内的亚部门、行业还会有所增加。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要按生产产品的部门、亚部门和行业所属的各生产组织对劳动的需要量进行分配,因为它们生产的各种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成员生活消费需要的。这些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要符合各种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的比例,所以生产各种产品的劳动也必须合比例。同时,还必须按比例分配给交通运输业、商业、银行信贷业和各种服务业上应有的劳动量。在生产已经社会化的条件下,农业和工业部门、分部门和行业所属各生产组织生产的产品,必须经由运输业运进生产资料和运出产品,必须经由商业从生产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去。银行信贷资金是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通道,它们在社会总劳动量中也要分得必需的劳动量。在社会主义的各部门、分部门、行业和它们所属企业要按比例分配所需要的劳动量,按比例生产出各种产品,国民经济的运行就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企业内部有组织和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就被消除了。
第三,要计算好建设一个生产组织需要的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量。把社会劳动总量,按比例分配给各部门、亚部门和行业时,还要进一步计算好各个部门、亚部门和行业在建设成所属每个生产组织时所需要的劳动量、生产资料量和生活资料量。不同生产组织,从开始建设到投入生产及生产出新产品,其中间隔的时间长短、所需的劳动量、生产资料量和生活资料量是不同的。马克思说:“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4〕马克思在段话里, 只以铁路建设为例子,来说明各部门建设一个生产组织所需要的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的问题。其他各部门、亚部门和各行业建设各种不同的生产组织,所需要的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建设一个大型金属冶金生产组织就比建设一个中型机械制造组织需要的多;建设一个生产机械制造的生产组织一般比建设一个制鞋业的生产组织需要的多。在农业部门,大量开垦荒地,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些部门建设某种生产组织所需的时间较长,而不能生产出新产品,建设这种组织,既要投入较多的劳动,提供所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又必须不影响生产这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组织能继续进行再生产。因此,在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时,必须预先计算好各部门、各亚部门和各行业在建设生产新产品的组织时所需的劳动量、生产资料量和生活资料量,才能使它们按比例的平衡发展。
第四,生产的发展与社会成员对生活消费资料需要的增长要合比例。生产资料为企业所有,劳动者即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使用生产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恩格斯说:“在一个和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制度下(即社会主义社会——引者注),……社会那时就应当考虑,靠它所掌握的资料能够生产什么,并根据这种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5 〕又说:“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中(即社会主义社会——引者注),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6〕在恩格斯的这些话里, 清楚地阐明了劳动者进行生产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由社会成员的需要来调节的。全社会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种类固然很多,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3篇中,把各种产品从其用途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另一类是生活消费资料。生产出的各种生产资料,最终是为了用它们来生产出为全体劳动者生活所需的消费资料,所以社会生产,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来调节的。社会全体成员,对各种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品的需要是不断增加的,而对生活消费品需要的增加,只有依靠发展生产来解决。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随着先进的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社会生产也不断发展,从而生产的各种生活消费品的数量和品种会不断增多,同时全体社会成员对各种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然会逐步提高。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由于按全体劳动者生活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就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能相互协调起来,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社会主义生产会有更快的发展。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会使社会主义生产能够更快地发展。恩格斯说:“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社会生产组织,……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引者注)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一切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大大地相形见拙。”〔7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成员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增加生产品的产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那种情况。人们不仅不能驾驭它,还被它统治。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们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水平。所以,社会成员用尽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采用各种积极措施,包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能有更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大量著作中,主要是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之后,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公有,劳动者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生产,所以,他们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经济。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许多著作和各次党、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会议的报告中,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问题。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于1917年11月7 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工农红军,建起了无产阶级的常备军。但是,国内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白卫军却不甘心它们的失败;英、法、美、日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极端仇视,出兵干涉。白卫军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军,联合起来于1918年3月向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 红军对它们的进攻进行了有力的反击,1920年11月彻底打败了它们的进攻,保卫了俄国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政权。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开始恢复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经济恢复时期,1922年12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列宁、斯大林领导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列宁、斯大林阐明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列宁,还在苏维埃俄罗斯国内红军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干涉军和白卫军的激烈战争的1918年的5月,就阐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 他说:“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8 〕他在这段话里讲的“千百万人”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劳动者;讲的“生产”和“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即既包括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各种消费资料的生产;既包括各种生产资料的分配,也包括各种消费资料的分配。千百万人在生产和分配中,都要严格遵守统一标准,这种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是在国家有计划组织下进行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列宁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能够节约物质资源。他说:“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9 〕这段话里讲的经济资源,是指物质和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公共所有,国家能够制订一个总的计划,按计划去进行建设,以消除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经济资源被浪费的现象。使社会主义的经济资源,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力求得到最合理的使用,使经济资源用在最必需的地方,用在建设过程最能发挥作用的一些环节中。他认为有计划的进行建设,才是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也阐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他认为应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他说:“我们建设的不是资产阶级经济,就是说,每个人都追求个人自己的利益,……不是的,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需要,应该有计划地、有意识地、以全俄规模来组织经济。”〔10〕他在这段话里阐明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自觉地执行全苏维埃俄国的组织和计划。列宁、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经济,实质上含有实行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从前面引证的他们所讲的话中,还没有明确区别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计划经济工作的不同。斯大林于1952年,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计划经济工作的不同进行了阐明。他说:“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只有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使我们的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研究这个经济规律,必须掌握它,必须学会熟练地应用它,必须制订出能完全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的计划。”〔11〕斯大林在这段话里,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加以区别,以有利于人们能够制订出更好的经济计划。斯大林又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只是在具有国民经济的计划发展所要实现的任务时,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个任务是包含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中。”〔1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他阐明了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认真研究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制订的经济计划符合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顺利地被实现出来;如果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仅难以实现,还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
第二,列宁斯大林论国家各部门和中央与地方制订和执行经济计划必须密切联系。上边讲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符合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列宁说:“社会消费能力和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这决不是什么个别的、独立的、彼此没有联系的条件。相反地,一定的消费状况乃是比例的要素之一。……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制造)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13〕前边已经讲过:生产生产资料,是为了生产生活消费品的需要,要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要快些,但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必须和消费品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按比例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时必须遵循的途径。社会的需要,是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调节机制。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的完整体系,所以国家的全部经济机构也必须密切联系起来。列宁说:“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放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14〕只有国家经济机构协调一致,密切联合起来,像是一整架大机器,制订出的国民经济计划才能是一个符合各种比例关系的有系统的经济计划。列宁还明确阐明了各生产部门的经济计划必须密切配合起来,他说:“个个生产部门的一切计划都应当严密地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我们迫切需要的统一的经济计划。”〔15〕整个国民经济要有计划的发展。国家各经济部门要协调一致,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要合比例;它们在发展速度上也应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各个生产部门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比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的,才能完成统一的经济计划。国家经济机构管理的各个生产部门要协调,地方各部门的工作也要协调。列宁说:“地方各部门工作的不协调,是阻碍经济建设的一个大害。对这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经济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协调现象和发挥地方机关的独立性。”〔16〕地方管理生产的各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须协调,地方经济才能有计划的发展;它们还必须和国家各个生产部门相互协调,整个国民经济中国家经济各部门和地方经济各部门才能协调地发展。地方各部门的经济工作,有它们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又要发挥地方机关的独立性。斯大林也阐明了发展地方生产的必要性,他说:“首先,就是无论如何要发展我们的国营大工业,克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其次,就是要发展苏维埃地方工业。……因为全国性的工业,不可能满足一亿四千万人民各种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必须使每个区、每个专区、每个省、每个区域、每个民族共和国的生活,即工业生活沸腾起来。……不把中央的利益同各个地方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就不能解决发挥建设的主动性问题,就不能解决我国经济普遍高涨的问题,不能解决尽速地实现工业化的问题。”〔17〕他在这段话里,阐明了必须发展地方工业,才能满足各地方居民不同的需要。各地方经济计划既是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又有它们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普遍高涨起来。斯大林还阐明了集体农庄也必须有计划。他说:“集体农庄是大经济,而大经济没有计划是不能经营的。……只有通过计划指导才能经营,否则它就会垮台,就会瓦解。”〔18〕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不仅包括工业生产各部门,还应包括农业部门,他在这段话里阐明了农业作为一个部门固然要有计划,集体农庄内部也必须有计划。总之,列宁、斯大林阐明了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使各个部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部门、集体农庄内部都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个能够顺利实现的计划。
第三,列宁、斯大林论述了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的极重要的因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新技术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苏维埃俄罗斯国内战争结束后,开始恢复经济时期,列宁就论述了必须采用新技术恢复工农业生产的问题。他说:“紧接着军事任务,……我们现在又面临着经济任务,……如果不恢复工业和农业(而且必须不按旧方式恢复),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是建不成的。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这样的基础就是电气化,……全国的经济恢复工作,要在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电力的现代化技术基础上改造和恢复工农业。”〔19〕又说:“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0〕列宁对于恢复苏维埃俄罗斯的工农业生产,强调了不能按旧方式来恢复,即不能还采用战前那样落后的生产工具、落后的动力来恢复,要采用那时已发展起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电力来恢复工农业生产,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列宁特别强调电力的运用,因为采用先进技术,加上用电力作为动力,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大林说:“现在的任务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重新装备我们的国营工业并使它进一步扩展。……因为它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基础。”〔21〕斯大林的这段话是在恢复经济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和将要开始实行工业化时期说的。在开始恢复苏维埃俄国经济时,列宁就强调要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完成,而且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研究出现了新的成果时,又会转化成为更新的技术。斯大林在将要开始实行工业化时,又强调要采用新技术重新装备国营工业,以加快国营工业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列宁和斯大林对于采用新技术来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常重视的。
第四,列宁、斯大林论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有速度的发展。列宁说:“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22〕列宁讲这个问题时,是在国内进行着激烈的反对白卫军和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军联合向苏维埃政权进攻时期,阐明了除要在军事上打败它们之外,还要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保卫苏维埃政权,从而就必须加速发展经济。斯大林也提出要加速苏联经济的发展。他说:“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同志们!决不能减低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23〕斯大林讲这个问题时,当时的苏联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它们对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仇视的态度,采取各种措施封锁它,限制它,时时都想要消灭它。要粉碎帝国主义想要消灭苏联的企图,就必须加速发展苏联的经济,必须使经济迅速强大起来。
第五,原苏联有计划地从1920年到1925年很快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从1920年起,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采用新技术及实行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白卫军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军队联合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国内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到1925年,大工业总产值达到77.4亿卢布,比1920年增加4.5倍, 但还仅为1913年的75%,到1926年超过了战前水平。五年内,轻工业增加5倍, 重工业增加4倍。电力工业是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1925年发电量达29.3 亿度,比1913年增加50.4%;机器制造业也取得明显的进展,主要产品产量都超过了战前的水平。〔24〕苏联人民在苏共的领导下,从1926年—1927年准备实行五年计划和实施工业化。
第六,原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和实施工业化。在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之后,原苏联于1928年10月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实施工业化,使工业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还在开始恢复经济时,列宁就指出要实行多年的大计划,他说:“当预计多年实现的大计划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怀疑分子,他们说:……能完成现在要做的事情就不坏了。同志们,必须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旨在取得重大成就的计划,就不能进行工作。……不要害怕多年的计划,没有这样的计划就不能恢复经济。”〔25〕为了准备实施工业化,原苏共(布)在1925年底召开的第14次代表大会上,制订的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冶金、石油、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使苏联从进口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保证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的环境下,不致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经济附属品。实行五年计划,使工业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是要建设第一流的重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国防实力。五年计划实行的结果,是只用了4年零3个月,即到1933年2月就完成了计划指标。例如, 工业产值完成100.2%,其中重工业完成127.6%, 机器制造业完成157%。原苏联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32年大工业总产值达343亿卢布, 比1929年增加1.2倍,国民收入达455亿卢布,增加82%,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一倍多。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使苏联工业在各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跃居世界第4位。〔26〕
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原苏联于1933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新技术,完成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加快发展轻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经过五年努力,完成整个建设计划,并超额14.6%。国民经济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机械化,初步实现了电气化,部分指标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1937年同1932年相比,国民收入增加1.1倍,工业产值增加1.2倍,农业产值增加54%。原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德国、法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27〕
从1938年起,原苏联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时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争危险日益临近,但苏联人民还是充分利用三年半的和平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4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1937年增加45%,其中重工业增加53.6%,轻工业增加33.3%,主要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由于战争威胁日益临近,原苏联加快了国防建设,国防工业增加1.8倍,这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国民收入按1926—1927年价格计算达1283亿卢布,比1913年增加5.1倍,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快得多。〔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苏联于1946年开始实行第四个到第十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速度仍保持在世界前列。以1950年为100,1956 年原苏联的工业产量为205,国民收入为192。如与1940年比较,1956年原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2.5倍,国民收入增加2.15倍。〔29〕1950—1984年, 原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9倍和14倍。而1950 —1982年,美国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8倍和2.1倍,英国为1 倍和0.9倍,法国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均为2.9倍,意大利为3.1和5.3倍。联邦德国为3.4倍和3.9倍,只有日本发展最快,为10倍和22倍。按当时各国的币值计算,一个单位的卢布币值还大于其他国家的一个货币单位的币值。由于原苏联的发展速度高于上述资本主义国家,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国的31%,工业产值不到30%,而到1982年分别上升为美国的67%和80%,苏联在石油、钢铁、水泥、化肥、棉布等主要产品产量上,都已经超过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已居于世界第二位。〔30〕但原苏联各共和国在1990年分成独联体,它们都实行了私有化,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来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标签:计划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