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对于道路建设技术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要有着比较好的道路路基沉陷的预防和处理方式,能够更好的保证道路和路面的完整,同时也能够保证运输的安全以及畅通。并且,防止路基沉陷也能够保证道路长期使用的质量,使投资的效益得到更好的提高,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路;路基沉陷;病害;措施
一、道路路基沉陷病害成因
1、施工因素
正常情况下,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在对路基实行分层压实填筑时应当注意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在填料最佳含水率的情况下采取合适的碾压机械和碾压遍数、碾压方式、分层厚度,按照施工图纸,有序的展开填筑施工,保证路基施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然而,实际道路路基施工中,仍然容易出现路基沉陷病害。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某些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加之施工管理不到位,致使施工现场比较混乱,进而影响到路基施工,导致分层压实填筑施工不达标,诱发路基沉陷现象;在对半填半挖区域进行挖台阶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施工方案作业,容易造成土基和填料结合部位出现裂缝,降低相应的路基承载力,使得道路路基极易出现沉陷或者纵向开裂现象。
2、人为原因
一些承包商为了从工程中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压缩和减少成本支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施工资金就不断地减少,在施工材料的选购和工程管理上,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足。甚至还会出现施工队由于材料和设备不足,不按照工程标准来进行严格规范的施工。这都是导致路面沉陷的重要原因。另外,一般情况下工程的工期要求都较为苛刻,给施工单位预留的施工时间较为紧密。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满足施工时间,为了及时交付工程而忽略质量监管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后期的工程监管过程中,普遍没有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并且由于为了尽量压缩成本,施工人员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个人劳动力,并没有专业的相关技术和知识支撑,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人力操作不当导致的工程疏漏。但是为了赶工期,许多施工队不会对此进行二次修补,而是视而不见。这都会对道路的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日后使用过程中的路基沉陷。
3、水因素
公路路段所属地区处于长期高强度的降水之中,使得原本路基沉陷之后又引起排水不畅,并导致路侧积水的下渗,从而使大量雨水通过中央绿化带和裂缝渗入路基,致使上部壤土的含水量增大,再加上荷载及高强度降水的作用,导致土中产生反复的拉应力,因此破坏土的结构,并使其强度降低,出现塌坑,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加速了路基沉陷的现象产生。
4、道路路基的养护不到位
完成道路路基施工,并不意味着施工路基现场管理也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是要对道路路基养护予以严格的管控,确保道路路基养护良好,为后续长时间安全、坚固的使用道路创造条件。但是,目前所实施的施工现场管理容易忽略道路养护或者对道路养护认识不足,进而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来严格控制道路养护工作,导致道路养护不佳,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道路路基沉陷病害的应对措施
1、分层填筑
在进行高填方施工时,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填筑的质量,填筑方式可以使用分层填筑的方式进行施工,并且,在施工操作过程中,严格的对摊铺的厚度进行控制,厚度需要按照30cm的厚度要求进行,另外,在道路路基填土碾压的环节中,碾压的宽度要大于设计宽度的20cm,同时针对于受到水淹部分的地方,要选择性能好的材料进行施工;在施工时,针对不同性质的土壤,要进行分别填筑,并且材料不能够混搭使用,对于每层填筑的厚度累积不能超过50cm;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挖填结合环节的质量控制,需要采用小型机械进行补充施工,以减少漏挖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需要对压实的质量进行控制,在压实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压实度,在压实设备的选择上,需要选择大吨位的压实设备进行压实,同时在压实的环节中,横向接头重叠的距离要控制在40cm~50cm之间。压实完成之后需要做好压实质量的检测,保证压实结果满足实际要求。
2、加强道路路基的沉降观测
现阶段,我国对道路路基的沉降观测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地面沉降观测,通过地面的沉降观测数据分析路基的沉陷情况;第二种是分层沉降观测技术;第三种是深层沉降的观测技术。在道路沉降观测中,应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沉降观测方法,也可以选择多个沉降观测技术进行同时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对路基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道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对路基沉降进行控制后,可有效减少路基沉陷所带来的危害,提高路基稳定性。
3、控制高填土方下沉
高填土方作为路基的一种重要的施工方式,对于防止路基沉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进高填土方时,现阶段应采取分层填筑的方法进行土方填筑分层填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对土方进行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严格对填土高度进行控制,其厚度应小于30cm,待这一层压实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筑。填土、压实的实际宽度应大于设计宽度,并且在受水较强的区域采用填水稳定性较强的材料。除此之外,对不同性质的土质应进行分别填筑,并选择相应的压实设备对于每层的填筑进行压实,不断提高高填土方的刚度水平。
4、改善路基压实度
路基填料优先采用强度高和稳定性好的材料,宜选择低液限粘土或低液限粉土作为路基填料。如果土场填料用量不能满足施工用量而采用其它土场填料时,应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取用,拟采用的填料须完成液限、塑性、击实、承载比等试验,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后,方能作为该路段的路基填料。填料要分层进行,每层压实厚度宜控制在10~20cm范围内。对于石料或卵石土路基,要严格控制填料的最大粒径,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底层(路床底面1.5m以下)不超过分层厚的2/3;应采取措施分层填筑和分层碾压,一层厚度不超过20~30cm。受水淹、水浸的部分,必须采用水稳定性和透水性都好的材料。
5、添加固化剂进行养护
固化剂填筑沉陷路基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沉陷处理中,效果明显,可有效增加路基的稳定性和固定性。固化剂属于建筑材料,但由于其的化学组成物质及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因此使用方法、特点以及类别也有所差异,比较特殊。道路所采用的固化剂如果从形态分类,可分为液态类及固态类,但从化学组成上分类,可以分为助固化剂及主固化剂两种。固态类固化剂主要成分为水泥、石膏以及石灰等粉末状为主,液态固化主要以水玻璃为主。助固化剂主要以碳酸钙、碳酸镁等无机盐组成。主固化剂主要以有机化合物为主,如活性基因含量较高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酰氨等,采用固化剂与土进行混合使用,经过加压处理后,可使路面表面固定性增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如果道路路基出现沉陷病害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整体道路的通行。因此,为了能够切实提高道路路基质量,需要对影响道路路基病害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在上述研究中,对影响道路沉陷病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见解,希望分析后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昊.道路路基沉陷病害及应对方法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3(13):219-219.
[2]龙明华.道路路基沉陷病害及应对措施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64(18):1620-1621.
[3]刘博.道路路基沉陷病害及应对方法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53(23):121-121.
[4]王波.道路路基沉陷病害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6(16).
论文作者:李宗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路基论文; 道路论文; 固化剂论文; 压实论文; 病害论文; 填料论文; 厚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