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国际化趋势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主权论文,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上国际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每个国家封闭性的经济运行过程将越来越困难,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之外。发达国家正着眼全球,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寻求与世界经济接轨,以逐步实现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种经济国际化趋势的进步性已为各国所公认。但经济国际化将在何种意义上制约经济层面的国家主权,进而影响政治层面的国家主权?国家主权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将以何种态度来认识经济国际化进行中国家主权的意义?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认真的探讨。
经济国际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向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马克思曾针对这一事实断言:“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①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程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它已越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正以强劲的势头直接进入国际化大生产的新阶段。国际市场不断开拓,世界贸易急剧增长,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跨国企业成群崛起,并不断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的明显增强以及主要国家之间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变动等因素,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国际化。
据统计,1991年世界出口额已达3.4万亿美元,而1950年仅为529亿美元,1980年为217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的速度。②从1983年到1990年,世界贸易平均增长9%,比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3%高出两倍。世界贸易额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28%提高到1992年的33%。③这就是说,全世界的产值中约1/3是在国际交换中实现的。目前,一国出口的强劲程度、国际收支状况,已成为衡量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从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来看,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1990年末超过1.5万亿美元。在1983年至1989年间,国际间直接投资年增长率为29%,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正由传统的观点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转向国际投资。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也进一步增强。现在,一件产品通常需要数国共同完成,其中每个国家只生产本国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部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势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全世界跨国公司已达3.5万家,子公司有15万家,④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其经营战略首先从世界市场的需要出发,把全世界作为统一的整体筹划和营销。
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获得比较利益最多的仍是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在资本、技术和生产上仍占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在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仍然是农矿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主要基地,但不少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品结构的不断更新,也开始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力量。现在,已有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来。可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对外经济关系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为对象,寻求全方位、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关系战略。
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将对国际关系、国家主权、经贸政策、货币汇率、企业战略等方面产生极其错综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特别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顺应这一趋势,从本国实际出发与世界经济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就可能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否则,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封闭,就难以在国际分工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以及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更大利益。另一方面,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下,“国家的”经济安全将越来越与“国际的”经济安全密不可分。一国的经济问题很难说是自己的事情,它波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这必然增加一国经济高度自主的困难。如果不注意从全球的格局来考虑问题,认识不到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也是十分危险的。经合组织前专家河兰·谢奈在一次以“我们害怕全球化吗?”为题目的研讨会上,曾针对金融国际化对各国的挑战说道:“如果200个最大的投资机构为了谋求利润而抽走巨额短期资金,现在就能把一些国家的当局压跨。”⑤
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对各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
自从1586年法国思想家让·布丹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学说以后,主权就被视为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此后,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乃至文明本身的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受到了民族国家这一最高政治实体的影响。主权国家一直延续到当代,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本世纪中,主权国家数目迅速增加,当今世界舞台上已有185个国家和地区。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上只有63个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只有70个国家。在长时间里,各国在运用自决原则,在深入发展意识形态上和政治上相互交融的技术与方法上,在日益加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以及在加速发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的困难。但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国家封闭”的原则被打破,原有“国家主义”的传统观念正逐渐被淡化,开放与合作成为当代最鲜明的特点,经济国际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跟国家主权的排他性发生了矛盾。国家主权至少在以下五层意义上受到了挑战。
第一,主权实体界限受到由不同协议分别成立的专门国际组织等“超国家机构”的约束。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日趋增多,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大西洋共同体、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组织已远不限于解决国家间的冲突和危机,对世界和地区事务有着广泛的介入和影响力。他们对国家主权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那些其成员的投票权根据各国认缴资金份额决定的国际组织来说,已成为对民族国家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它原本的使命仅仅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现在施加影响力的范围几乎是全方位的。它鼓励巴西等拉美国家的稳定化计划;它监督波兰等东欧国家预算的制订;它研究东亚一些国家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供建议;它的负责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发展中国家军费开支过大,声称它将根据裁军方面的举措来决定援助的数额;它定期公布根据它的尺度衡量出的各国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等等。一些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决策机构和管辖权,有的还将在民族国家内设置平行的组织。这类联合体,虽然不像联邦国家政府所属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那样牢固并全面地联合在一起,却也能达到某种类似联邦的目的,国家主权显然会受到这种“联合”的约束。各缔约方和参与国,为了共同利益而让渡一部分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实行国际经济调节。比如,欧共体国家因接受罗马条约的条款,放弃了按自己意愿制定未来商业政策的某些自主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让渡”不能构成为对国家主权的根本性挑战,它只是挑战的具体表现。因为,这种“让渡”是有条件的,是以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为前提。但是,作为相对弱小和落后的集团成员国家,如果对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开放本国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时机和进度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那么这种对国家主权的非根本性侵害也会转化为根本性侵害。
第二,国家主权也会受到新的国际生产和劳动分工的潜在威胁。市场全球化的逻辑,将促使人们对产品的产地毫不注意,笼统地提倡“国货”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比较薄弱的民族产业必须受到一定的保护。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奶制品或牛肉业(这些可能是赚取大量出口外汇的来源)由于别处采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粮食而遭到巨大破坏,如果它的汽车业(这又是国家赚取外汇和财富的又一主要来源)被打入其国内市场的效率更高的外国对手一扫而光,如果高技术设计和生产转移到别的国家去,而本国的工业基地受到削弱,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受到严重损害。”⑥市场保护和某些关系民族发展命脉的薄弱产业的保护,也是受到国际规则认可的。关贸总协定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这个国际规则、惯例和实践机构的目的,不仅管理强大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保护在这一国际体系中的较弱的伙伴。”⑦但在实践中,一些强国往往试图凭借它的商业实力,甚至凭借它的政治实力,把它自己所希望的贸易格局强加于较弱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权无疑会受到新的国际生产和劳动分工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强权政策的挑战。
第三,对国家主权的挑战还表现在非正式的、超官方的国际交换形式和非法交易上。这一点,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讨论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强国与弱国的关系中,对主权的挑战采取非正式的、超官方的交换形式和国家间的非法交易形式,这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以拥有必要手段、可用资源(比如机器、设备)、流动性很强的一笔支持资金的国家来说,“跨国贿赂”常常用作达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目的的一种有效途径。今天,在经济国际化大背景下,在政府间和企业间的公平交易以及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措施不完善或执行得不得力的情况下,一些个人和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跨国贿赂”、“国际欺诈”等手段侵蚀一国的国家主权,来实现自利的目的。比如,在境外购买设备时,以旧报新、低进高出手段,提高原料价格,压低产品出售价格。这种“国际腐败”行为不仅会造成一国资产特别是国家资产大量外流,而且还会在政治上软化一国政府的权力。
第四,国家主权将更为直接地受到跨国公司的挑战。当代跨国公司是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也是当代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74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确认了“跨国公司”这一名称。现在,全球已有3.5万多家跨国公司,据联合国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总产生值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投资的90%。⑧跨国公司已成为与主权国家并存于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单元。由于缺少必要的体制和跨国法律,主权国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有效约束还是个问题。在一些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它的国内经济,影响着它的经济决策权。特别是近年来,主权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日益受到跨国公司的货币和资本行为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政治方面。比如,发达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可以靠行贿支持某些政党及其候选人,或以金钱资助政变等形式,左右东道国的政治进程和经济政策走向,以从中获得利益。美国联合水果公司曾在1954年推翻危地马拉阿贝兹政府中担当重要角色,英国石油公司在1953年帮助推翻伊朗摩萨德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1973年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中施加了影响,等等。最近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市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跨国性投资机构的影响。
第五,国家主权还受到金融国际化和税收国际化的挑战。以往谈到金融政策的作用时,只限于国内经济。“二战”后,一些新型的国际借贷资本市场出现。如欧洲美元市场、境外金融市场等。这些借贷资本市场的活动完全脱离开各国的借贷资本市场和外汇法。而且,各国银行资本的联合,如国际银行集团、欧洲国际银行、欧洲联合银行公司、斯堪的纳维亚金融合伙人等出现,加速了金融国际化。这样,一国的金融政策往往对别国的经济波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谈到国际金融革命对民族国家主权提出挑战的问题时说:“这个无国界的世界意味着一个国家对其货币和其财政政策的控制有某种程度的放松。这种放松可能带来繁荣,但是如果金融体制不稳,那就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一个权威来控制可能出现的大量货币流动。在每天的货币兑换量大大超过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和财政部对这个体制的控制要比25年前少了许多。只要了解到市场不赞成采取某些措施(如提高税收),就能阻止所谓的主权国家执行这些措施。”⑨再就税收国际化对主权的影响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国民税收供给企业,而外国企业则把利用东道国社会资本所产生的附加值的一部分,以分红的形式拿回本国。事实上,在预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国民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交给了外国股东。另外,当政府购进外国政府的国债时,国民的税收有些也用于外国的社会保险和社会资本建设。
认识到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并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十分重要的。但并不能由此而否认经济国际化的进步意义,进而抵制经济国际化。除了上面提到的某些与经济国际化相伴而生的非正常因素(比如国家贿赂)外,其他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和税收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等因素的积极作用都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总的说来,它们对国家主权的正面影响是根本的、主要的,负面影响是非根本的、次要的。
未来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意义
针对经济国际化因素对国家主权提出的挑战,一些国家问题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济国际化必然会削弱经济性国家主权,并进而削弱政治性国家主权。在他们看来,随着产业活动与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进展,国家主权在经济政策上的行使已越来越困难,强调国家主权的意义将会损害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英国政治学家拉斯基就曾指出:“很明显,许多小国在经济领域内行使主权,就像旧制度下法国实行的内部关税一样,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文明之范围日拓日广,国际关系愈趋愈密,欲以民族的主权国家为定制,在政治上为大患,在道德上为极险。”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也说:“当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地横扫全球的时候,民族国家,这个第二次浪潮时代关键的政治单位,正受到像钳子一样上下压力的夹攻。”他认为一些力量将把政治权力从民族国家向下转移到次国家的区域和集团中去,另外一些力量则将政治权力从国家向上转移到跨国性的机构和组织中去。⑩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11)这种对国家主权在当代经济国际化中的意义的怀疑性认识,是没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后起国家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出双重选择:对外开放和维护主权,并充分认识这二者的统一性。这是因为,首先,经济国际化是以平等互利为前提,并不影响国家独立自主地制定内外政策。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内,经济政策都是自主的;对外,仅仅是作一些有利于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选择。这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和对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一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也不可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接轨,更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接轨。经济国际化在这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倡导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强调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因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而淡化国家主权观念,放弃国家的统一管辖权,也无助于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这一点,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一书中,就曾对国家管辖权统一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对管辖权统一如何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等问题作过系统的理论阐述。
其次,经济国际化的确带来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复杂化,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国家主权的作用。日本学者正村公宏在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国家主权的价值时指出:“‘国际化’与其说是削弱了经济性国家主权;还不如说是加强了各国政府的责任,即在充分理解本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手段,有效地行使经济性国家主权。”(12)这种认识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随着经济国际化加深,国内经济结构和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化,既有本国经济单位之间的竞争,又有本国经济单位与外国经济单位之间的竞争。多种经济成份之间的利益矛盾,必然带来国家政治生活的复杂化。一方面,政府需要从税收、法律、货币制度各渠道入手,保护民族资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外国企业进行服务性或制度性的管理,做到既能吸引外资,又能防止其负面影响。这就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国际化不仅没有削弱国家主权,而且还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国家主权的作用。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考虑不同国家的前景之前,必须明确一点,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趋上升,但政治主权和安全问题没有也不能够淡化。因为迄今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中的基本单位,仍处于国际事务的中心位置。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过程中,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仍十分必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
②引自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2》,英文版,第12页。
③参阅李琮:《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5年第1期,第26页。
④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2》,英文版,第12页。
⑤引自《参考消息》,1995年2月8日,第4版。
⑥(英)保罗·肯尼迪著:《未雨绸缪——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新华出版社1994年译本,第121-122页。
⑦(澳)彼特·德赖斯代尔著:《国际经济多元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译本,第252页。
⑧参阅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2》,英文版,第12页。
⑨(英)保罗·肯尼迪著:《未雨绸缪——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新华出版社1994年译本,第121-122页。
⑩(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译本,第383页。
(11)《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7页。
(12)日本《东洋经济》杂志,1988年5月20日增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