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要关注思维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一直体现了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语文备考也要抓住思维能力不放,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思维品质,优化自我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高考中,处处有思维品质,考生得分高低主要是思维品质的高下优劣在起作用。在语言知识运用上,江苏省2004年高考题22题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题目是:“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以及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材料略)参考答案是:“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许多考生写了答案,有的概括极好,却不得分,就是因为缺乏思维深刻性品质,抓不住材料实质和命题要求。有的答非所问,说“中国是从战国时期、西周时期还是魏晋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三大观点一直争论了几十年”“关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尚钺等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就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这一问题,历来无定论,但中国学者从未对与已不同的观点进行贬低,而是一视同仁”。字面上看说得不错,实则“跑了题”,在思维批判性品质上暴露出致命的缺陷。第一种答案已经涉及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但未能指出代表人物;第二种答案涉及代表人物,但不能指出主要学说;第三种则完全偏离题干指令。三种答案都符合材料原意,但都在思维过程中偏离了思维课题,成了“正确的废话”。
再如24题“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所提供的例句是:“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有些答案获得高度评价。如写橡皮:“以生命的代价去改变他人的过错。”“看似软弱无能,却是无错不改。”“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写圆规:“虽然回到了起点,却画出了完美。”“前进的方向改变了,命运的终点就只能是起点了。”“生命只围绕一个中心,但生活却很圆满。”“只迈出一只脚,所以只能在原地打转。”写直尺:“沿着我走下去,永远不会走弯路。”“一生从不改变,只是直来直去。”“只有自己身躯直了,才可以丈量他人。”这些考生之所以得满分,主要不是他们会写,而是因为它们会想,具备良好的联想想象能力,思维独创性品质很好。一个思路闭塞思维枯涩的考生,再有“妙笔”也难“生花”。2004年全国有多种高考卷考了对对联,也是如此。
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上,从本质上看属于思维能力,其中有记忆的成分,但主要的是会深入思考,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是阅读能力的最重要因素。
理解是阅读中的重要步骤,理解得对不对,准不准,深不深,全面不全面,都与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密切相关。《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中有这样一小节:
①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完整的书目。②自汉代以后,历代官修史书,都要撰写书目,反映藏书的情况。③清代编著出规模宏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④宋元以后版刻书籍盛行,私人藏书家也多起来了,许多藏书家把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流传于世。⑤这种私人藏书书目数量很多,是对官修书目和史志目录的补充。
这段话总共5句,叙述我国古代书目发展的历程。文字浅显,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但是把这5句话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时,超过一半的学生排错了,排成①②④③⑤或①②④⑤③。究其原因,他们没有能准确领会原文由官修书目到私人藏书数目的内在联系,而是表面化地按朝代先后编排句序,这就是缺乏思维深刻性品质,阅读时抓不住实质,导致理解得不深透。
再看2003年高考语文卷第7题:
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由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具备思维深刻性品质的考生,能够从原文中准确的找出“温室效应”概念内涵中的三个要素:有阳光、无对流和密闭空间,就能准确的选出正确答案A。不具备思维深刻性品质的考生则往往浅尝辄止,抓住一两点不及其余,从而误选了BCD中的一项。可见思维深刻性品质对于阅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批判性品质是正确表述阅读理解结果的有力保证。
人们阅读材料,有了感悟启发,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一般要表述出来,有的即使不用说出来写下来,也要再想想自己的理解是否合乎作者的原意。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更要借助思维批判性品质,对自己的思维课题思维过程及结果审视反观,确认其正确性。例如1998年高考阅读题《报秋》27题,作者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问:“作者为什么吃惊?”正确答案是“没几天便是立秋”,有不少考生答为“心情特别激动”“为什么怅然?”正确答案是“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有考生却答为“真正的怎么得了?”考生错答的原因,就是思维批判性品质没有形成,在思维过程中偏离了方向或正确轨道。一般来说,思维课题决定思维方向,语言环境规定思维结果的正误。思维批判性品质就表现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始终围绕阅读材料规定的语言环境。问你“为什么怅然”,你应该答怅然的原因;问你“为什么吃惊?”你要从材料中找答案,不可臆测。正确答案离不开思维深刻性品质,同时也离不开思维批判性品质。
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品质是鉴赏评价能力中的重要因素。
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还举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先看材料和题目:
报秋 宗璞(因篇幅有限,原文略)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不超过12个字)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不超过26个字)
3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28题回答写种太阳花的事“有什么作用”,需要抓住下一小节首句中的“却”字,它提示了两种花的对立对比,从而引出“反衬玉簪花生命力强”的答案。这就涉及思维灵活性品质了,如果只在第3节里兜圈子,是答不到点子上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
29题答案是: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的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便”字和“领取”一词的分别连用,从修辞手法上讲都是反复,但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便”字连用,造成一种动感,一个个节气紧密连接,中间的标点都省去了,读来一气贯通,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驰而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领取”的连用,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强化本文的主旨。用“领取”不用“索取”,悠然自得,因为每时每刻,生活展示给我们的总有美好的一面,也总有自己应得的一份,只需及时领取就是了,“索取”则不同,追求不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追求不到难免情绪波动,便不得逍遥。在这里,思维的灵活性品质表现在:1)由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读几个“便”字,通过头脑想象,产生“蒙太奇”式的效果,由感受而生感悟,归纳出答案的第一个要点;2)由“领取”联想到“索取”,通过对比体验作者心态,深化对作者人生志趣的理解,有助于快速归纳答案的第二个要点。
30题答案是ACE。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A项讲玉簪花香气的作用,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所以正确。B项有一定迷惑性,作者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但不是主旨所在,所以B是偏颇的。C项讲作者的人生态度,文中不难找到依据,所以正确。D项“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意思不错,但“不要有非分之想”根据不足,因此是误项。E项讲作者借助比较,巧妙地写出玉簪花的芳香,在文中有根据,因此正确。F项夸大其词,牵强附会,因此是错的。本题对ABCD的辨析要借助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思维品质,对EF两项则主要靠思维的批判性和灵活性品质了。
阅读能力中思维品质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高中生思维品质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要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则思维品质的发展和优化就顺理成章了。
在写作方面思维品质的作用更加明显。审题需要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立意讲究思维独创性品质,选材离不开思维灵活性品质,修改体现思维批判性品质。可以说思维品质在写作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下面是一篇题为“口才的作用”的学生作文的首段:
口才好的人能把不合逻辑的事物说得有理有据,把有道理的事物说得很荒唐。但是听你说的人是否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也是一方面。如果有一个人是蛮不讲理不懂事的人,无论你口才有多好,即使能把死人说成活人,也不能把他劝服。他做错了事,不听人家劝说,是他执迷不悟。你说的话,他听不进去,你也无能为力。
这篇文章是以“口才”为话题的,该生定的题目还好,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但是文章一开头就暴露出思维品质的严重缺陷。第一句话反映作者对口才不理解,对口才好的人的解释违背常理,这是思维深刻性品质严重缺乏。后边的几句,直接否定了题目。本意是论述口才重要的,却大讲口才无用,背离了思维课题,显示毫无思维批判性品质。尽管他说的这几句话不无道理,但这几句话对于他要表述的观点而言,都是“正确的废话”。这样的思维品质,怎能写好作文?
高考作文现在实行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面评分,要想跨入发展等级,考生在思维品质方面一定要有突出之处。要做到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有思维的深刻性品质。要做到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就还要有思维的灵活性品质。要做到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显然要有思维独创性品质。即使是语言有文采这一条,“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也离不开思维品质的优化。可以说,思维品质一般的考生,假如语言能力好,作文有可能得较高的分数;思维品质优秀的考生,语言能力好,就可以在作文方面得高分;思维品质较差的考生,语言能力也好不了,即使语言基础还可以,其作文也难以进入发展等级。因为发展等级分就是专门给思维品质好的考生安排的。请看例文:
爱似高山流水
江苏一考生
王维有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水有水的飘逸灵动,但始终只有一种单调的蔚蓝;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以不同的迷人风景展示山的风采。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精彩的面孔。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映衬,单调与精彩的变幻,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行舟,如在画中游。
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爱有母爱的温柔体贴,似水的柔情。但母爱是种一成不变的酒,酒多必醉,爱得太浓,会导致溺爱、纵容。父爱有父爱的厚重深刻,深沉而无言。父爱也许有时严厉,但严厉背后是不易察觉的几许温柔。有父爱和母爱为我们护航,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无畏无阻。
水是流泻轻盈的,灵秀而畅达。母爱似水,水的名字很多。有时候,她叫甘露,去亲吻干涸的泥土;有时候,她叫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有时候,她叫冰石,用坚毅期待闪着碎光的沃土。母亲永远是儿女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会把你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路。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母亲用涵养了一生一世的水,汇成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关丽的情感之景。
山有着岿然不动的庞大的身躯,变化无穷的颜色,山沉郁苍茫,山雄壮奇伟。父爱似山的沉稳,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你才能从父亲指尖淡淡的烟味体会到父爱蕴藏的深远韵味。水流有声,山却无言。狂风暴雨中,有父亲山一样的脊背在我们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漫漫人生路,有父爱静静地伴我们上下求索。前面的路再艰难,还怕什么?
鸟飞行需要两只翅膀,我们的翅膀,一只名叫父爱,一只名叫母爱。我们是小舟,流畅于山水之间。山因水而伟岸,水因山而秀美;山有样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流泻不止;水是蔚蓝的,山则变幻色彩。山水相依便有了地球这个家。父亲勤快认真,母亲心灵手巧,父亲朴素不善言语,母亲灵巧总爱唠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便有了和谐的一家。
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父爱母爱启迪我们智慧,陶冶我们的心灵。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山水养育一方水土。父母哺育我们儿女。关爱山水,我们要保护环境。报答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父爱、母爱,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篇文章是江苏省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之一。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但作者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还是会想。首先要吃透题目含义,深刻理解命题意图;其次是思维灵活,由自然山水想到人间真情;再次是准确类比,把山水之神与父母之爱自然对应;最后一问,收束绾结全文。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没有清晰的头脑,能形成如此完整的构思如此清晰的思路?许多考生反映今年江苏卷作文题太难,对这些人而言,难就难在想不出写什么怎样写,恐怕还是差在思维品质上吧。
2004年高考考“说”的题目也不少,有的考解说词,有的考新闻或天气预报的衔接语,有的考串台词,有的考采访答问,还有的考口语转述,其中思维品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说穿了就是想得深想得活想得新想得准想得快。它不是什么神秘之物,而是我们整天与之打交道的东西。不仅是语文,其他各科学习都离不开它。我们要有优化自己思维品质的观念,要有这样的要求,要有这方面的实践,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坚持,不断前进,就能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佳绩,并可在其他方面终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