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哲学相互关系研究论文_林文光

艺术与哲学相互关系研究论文_林文光

林文光

广东民族乐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艺术和哲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顶层,艺术与哲学更是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对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出发,详细分析了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为有关需要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哲学;相互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探讨艺术与哲学直接的关系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与哲学都是社会意识和人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哲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再通过理智的思维在客观事物中应用,艺术则是宗教众多表现形式中最为特殊的一种。艺术与哲学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的。基于此,笔者展开了相关研究。

1艺术是自然发生的吗?

自哲学诞生以来,它便以质询的目光直面着宗教实存,看到艺术的内容与观念很久以前便被宗教活动所同化了。艺术家为宗教服务,基于普遍的超越观念而创造富有崇高情调的作品,他不仅在历史上处于匿名的状态,而且在艺术品中也未曾表现出自发的个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艺术在哲学出场之前是有可能达至它的巅峰之境的。在争取解放的时代里,艺术从其有所蛰伏状态中苏醒过来,试图作为艺术自身而展露于宗教面前,这就像是晚近发生的一次濒于新生的清晰性之边缘的神话制造行动,这种清晰性诉诸人的智力,从虚构的方面来看则是枯燥无味的。当时,艺术虽然已经建基于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内在独立的生存,但尚未表现出与宗教交战的姿态。在艺术家能够自我独立之际,换言之,当他能够像哲学家那样进行思考之际,艺术便成为人类探查存在的一种可能的表达方式,此时此刻,它好像正在取代宗教的位置。其中的原委在于,正是待到哲学思考前来搭救,艺术才确实切断了同宗教的联系。哲学精神通过这种可选择的姻亲关系作用于艺术家,直到最后,当宗教与哲学都式微之际,艺术也似乎变得空洞无物了。

2哲学吸纳与艺术吸纳

创作、作品以及吸纳是艺术的三个重要元素。哲学思考是我在让自己的生命摆脱虚假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我希望这种思考能让我从盲视升达洞见、从自我分裂升达自我统一、从实存升达存在。哲学思考让我升达的境地固然无法遂愿,不过这种境地依然是我内心所祈望的,它使我在外寻中遭遇种种失败后,让我将这些失败再逆转过来。在这种思考中,真理是我的方向,而不是我的所有物; 它是从自我放逐到自我回归的运动。它依然在我必须赢取的东西与我可能获得的东西之间的临界处,不完满是其间存在的命运。我在吸纳传统思想的过程中开始这一哲学思考———吸纳不是被动地接受已思之物的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成我的思考行动。这种哲学思考不是我单纯接受的某种东西,不是某种确定的获得之物,不是大量本质性的东西,也不是某种自我圆足的思维结构的观点。

不过在艺术中,它却是以直观的形式具象化为一种形象,在跳跃之中达至丰富与完满。当我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吸纳艺术时,我会激动、放松、振奋或获得某种安慰。这种完美———理性的力量总不能达到,但在直观性的语言中却能完全在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裹足不前,遗忘了现实存在的实存,它使人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暂时摆脱出来,似乎所有的忧烦与意图、快乐与痛苦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旋即之后,他必须再次回到实存中来。美弃他而去,仅仅化为记忆。直观的艺术并不是实存之中的存在,而是与此截然不同的存在。它远离生活,似乎在其完美的形象中包含了全部的生活; 然而,当人重新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之中时,生活仍将依其自身的轨道而运行。艺术在何处将其光束投向那实存的无尽深渊与恐怖,并通过明晰的意识来转换它,它便会在那里比最为清澈的思想更能鲜明地确证存在,这种明晰的意识把人从激情与沉醉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这时,人不仅似乎在寻求永恒的庇护,而且纯化与抽空了所有的事物; 实际上,他似乎就在其中存在着。

3哲学创作与艺术创作

两者的创作中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哲学思考中寻求自我提升与在观赏形象时享受当下存在的满足,这是人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在我们称之为哲学家和艺术家的个体所创制的作品中成为可传达与可交流的。

当二者的实质都源于他们的生存,在艺术家那里,这种交流的可能性便来自我们称之为天赋的那种创造能力。天才所创制的作品,在其根源处是晦涩难懂、含蕴无穷的。不过,其作品却是当下在场的,就像现实自身一样,它总能成为新的理解的出发点。对艺术家而言,他自己的作品一经产生似乎就变成了谜; 哲学家则只晓得他受到了启迪,然而,如果以如此清晰易懂的方式仍未发现这些思想,这对他来说就更像是一个谜。就哲学家的创造能力而言,那种艺术意趣上的天赋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字眼; 作为一位从事哲学思考的人,如果我理解了哲学家的作品,我便会愈发确信自己本来就富有把握其思想可能性的能力———好像只是由于我自身的愚笨与怠惰,同样的事情才未曾发生在我的身

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哲学作品与艺术作品

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的哲学并非真正的哲学思考。在哲学思考那里,蕴含于作品中的思想仅仅是一种功能。作为一种思维着的生活,哲学思考不仅是哲学思想结构的根源,而且是它的尺度。

因此,当哲学作品为了作为一种客观的整体存在而试图离开它自身的根源时,它就与艺术作品具有了相似的特征。像艺术品一样,哲学作品也会封闭于自身的世界之中,具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始终致力于那个整体的创作者也会像致力于某件封闭的艺术品一样,他的想象力因此受到了限制,直到最后,那个整体便会作为不同于他所想象的某种东西而与他对峙起来。他已有了一个先行的概念,并

据此拟出草案,经过删除与修订,使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在每一细节处,他都意识到了整体。不仅是表现形式,而且连思想结构也呈现出与艺术品的相似性。换言之,这种思想结构原则上也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哲学所寻求的确定性、明晰性与艺术的可视性有着亲密的同源关系; 反之亦然,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清晰表达也颇像某种哲学的概念。哲学家的思想似乎就像艺术家出自本能的杰作,结果,就有一些人希望品赏类似于艺术品的哲学著作。这样的著作种类繁多,我们可以在哲学史的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然而,哲学作品一旦完全脱离生存而成为一种独立完结的实存形态,这便意味着哲学的死亡。为了拯救哲学的本性,必须把哲学思考的作品同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品可以变得完美,而哲学思考在任何一件作品中都是不完美的。哲学思考对完全终结之物仍保持着质疑的立场; 客观化的终结之物在哲学思考中乃意味着一种可能性; 它希望为听众所转译,而不仅仅是被接受。在哲学作品中,人是不能安宁的,也不能把自己让度给当下的存在; 他应该通过与作品的接触逐渐意识到这种存在。哲学思考将为他澄明存在,而不像艺术品的视点那样仅仅给予他存在。即是说,当他全神贯注于那实现的时刻,他并不想超离这一视点。思的本性取决于无止的掘进,而看的本质则在于平静的自我沉浸。

5审美冷淡

由于艺术的内容将其应具的特性归之于宗教或艺术家的哲学自治,故而就像那种不包含生存承担的纯粹的逻辑有效性一样,纯艺术———一种被人称为在形式中达至一般意识的艺术———同样变得无所承担起来。这种纯艺术之所以能够占有万物,仅仅因为它们把自身交给了表象。这样一来,从原则上说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变成它的对象了,而且除了形式与技巧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这种艺术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学的,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介质,它并不能让我们承担对任何事物的责任,因而也不能服务或反对宗教与哲学。除了无休无止的、可能性的自由游戏之外,它并没有自身的起源。

6哲学与艺术间的争执与和解

艺术鉴赏与哲学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内在存在的在场,或者说是对内在存在的寻求。哲学能够在艺术中洞察超越存在之在场的某种形式,立即吁请其成为源泉并加以充盈。哲学已从艺术中———特别是从诗歌中———获取了动力并对这些动力予以回馈。比较起来,哲学在这种情形下似乎并没有什么荣光之处,它为那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们提供庇护的要求也遭到了拒绝。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情形是,艺术家与诗人却被哲学思考迷住了。于是,有的诗人变成了哲学家,有的哲学家则变成了诗人。

哲学思考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阐明具有约束性的真实生活并借给它飞翔之翼的思考。作为一种无条件的内在行动,它沉入生活之中。然而,指向艺术的无承担态度能够变成对待生活的态度,艺术真理能够变成无条件真理的替代品,艺术享受能够取代真实生存,缘于此,哲学思考经常同艺术进行斗争。这种贯穿于哲学史的斗争,被那些感到处在屈从于艺术的危险之境的哲学家们坚决地进行着。他们反对艺术诱引人们仅仅即时地活着,而不能以思想的方式在自我存在中主动承担起自身的命运。当然,他们并不反对艺术自身作为一种沉思性判断的可能性。哲学思考意识到了自身的贫乏,因而会致力于寻求那种沉思性的判断。哲学思考将自己带到了边界之地,在那里,它自身的语言停止了。这时,理性的语言尽管缺失,但是艺术———这是一种显示原初存在的多样性的内在艺术,而不是那种没有真理品格、仅仅取乐于人的游戏艺术———仍在说话。在边界之地,艺术世界会像某种超拔的启示那样敞开自身; 这时,哲学对此所作的理解要胜于艺术对自身所作的理解。

在对艺术品的生存吸纳中,我们的哲学意识与艺术家的真理意志是一致的。这种真理意志并不空幻地追逐无聊的东西,而会带给我们存在自身的语言。艺术家似乎已意识到存在自身的语言,却无法明告我们,而只能让我们在他所塑造的直观形象中来意会。不过,只有艺术家中的哲学家才有能力做这些既可能极其危险地导向无聊同时也可能呈示真理的事———尽管这类真理也具有无承担的特征,但它却在实存的现象中吁求实现真实的真理。

7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哲学思想史和美学思想史探索的重要任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效果的,即使哲学与艺术存在着一些争执,但是又会相互促进,推动各自的进步和发展,两者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谢林的艺术哲学思想浅探[J].卢艳.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从萨特到达·芬奇——谈艺术与哲学的关系[J].张君.美术教育研究.2017(21)

论文作者:林文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艺术与哲学相互关系研究论文_林文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