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自主权_杨振宁论文

尊重儿童的自主权_杨振宁论文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权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武汉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54岁的高级工程师李某,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大学毕业后分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李某感到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缺少一顶博士的帽子,于是便把理想移植到儿子身上。从儿子牙牙学语开始,便施行“填鸭式”教育。儿子上小学时,超前传授基础知识,使孩子身心长期被压抑,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上中学时成绩下滑,最后自费进了大学。在大学里,儿子感到“自由”了,和一个女生恋爱上了。李某发现后强制他们断绝来往,最终儿子得了精神抑郁症。李某感到彻底失望了,便亲手杀死了儿子,自己也跳楼身亡。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但悲剧的根由却源于扭曲的父爱和过高的期盼。平心而论,望子成龙,本身并不错,为祖国培养人才岂不是好事。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培养人才不是“制造”人才,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事先订框框刻意“翻造”。否则,将是对人性的扼杀,对人才的摧残。明朝学者王守仁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一个人,因性格、气质、爱好、所处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和最终成才都是千差万别的。鲁迅原本是学医的,最终却成了名闻中外的文学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爸爸是数学教授,发现了杨振宁在数学上的天赋,但他偏偏没有去强化杨振宁学数学,而是听其自然,任其发展。相比而言,我们不少家长,或是出于“子承父业”,或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或是出于某种利益上的趋动,往往强迫子女学舞蹈、学钢琴、练书法,或者立下上名牌大学、当什么家的宏伟志愿,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其完全失去了孩提的童真、少年的欢乐和青年的浪漫,个性被扼杀,心灵被扭曲,才智被压抑,最终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文坛巨匠老舍说过:“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而且认为“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杨振宁教授有三个孩子,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研究物理的,让孩子也学物理,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打好基础。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中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他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这才是真爱善教。

标签:;  

尊重儿童的自主权_杨振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