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与企业知识结构_隐性知识论文

知识类型与企业知识结构_隐性知识论文

企业知识类型与知识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结构论文,类型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是人对事物认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它所形成的基础和框架,可以使企业知识能力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合理地对知识类型与结构进行分析,是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的基础。

基于认识论和存在论维度的知识类型划分

知识分类有多种方式,表现为对知识的系统描述,目前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知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特性和运作规律,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类型知识的属性和组织知识的类型构成。如果从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对企业知识类型进行分析,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表达方式,即波兰尼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存在论关注的是置于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在两种维度的基础上,形成组织知识的四种不同类型,即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

1.认识论维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类型

人类知识以不同形式存在,它们既可以通过显性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隐性方式显示出来。这两种知识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指知识转移的机制和可编码性。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可以被提取并储存在“客观世界”中,理解和共享显性知识,不依赖“认知客体”。人们之所以可以容易地交流和转移显性知识,是因为显性知识的基本属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凭直觉获知的,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若离开了“认知主体”,就不能交流、理解和应用。波兰尼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的。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如此,操作技能和窍门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经验获取的,这一类知识是行为导向的,具有个人特性,很难形式化和交流。对显性知识,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形式化、提取和转移,并且不依赖认知主体。但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个体之间密切作用,并以个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基础。

第二方面是指获取和积累以上两种知识的主要方式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产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取。相比之下,隐性知识只可以通过相应情境中的实践经验获取,例如“干中学”。此外,野中郁次郎认为,经验的“多样性”和个人所处的“情境”是隐性知识形成和积累的决定因素。

第三方面是指两种知识的聚集潜能和占用模式的不同。显性知识可以聚集在单一的储存单元,通过客观形式储存,在没有认知主体的参与下也可以被占用。相比之下,隐性知识是个人的、情境的、分散的,很难聚集。要想认识到隐性知识的所有潜能,要求人们与认知主体密切地接触和合作。

虽然可以从概念上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不可以分开的。野中郁次郎等认为两种知识动态地相互作用和组合创造了新的知识。与之相似,纳尔逊和温特的企业进化理论认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企业通过与外部经济形势的相互影响,选择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方式,并存储在组织程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绩效。更重要的是,新知识的创造一定会涉及到隐性知识的使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的流动能力,以及培养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能力。

2.存在论维度——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

企业知识可以置于个人水平,也可以在组织成员之间共享。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一部分,置于个人的大脑和身体技能之中,它是个人“享有”的技能知识,可以独立应用在特殊的任务和问题之中。自主应用是个人知识的主要特点。由于个人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限制,隐性知识难免特殊化或置于特殊的领域。个人知识是可以转移的,知识在个人之间的流动引发了知识保存和知识积累问题。

集体知识涉及到组织成员之间分配和共享知识的方式。组织积累的知识置于组织规则、程序、惯例和共有标准之中,这类知识可以解决问题,影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集体知识与组织的“记忆”和“共有思想”相类似,既是知识的“储藏”,又是共享的数据库,也可以是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流动状况。集体知识存在于个人之间,而非个人内部。它可能多于或少于个人知识之和,这取决于今人知识转化成集体知识的机制。

3.认识论与存在论维度结合——四种知识类型

显性—隐性和个人—集体的知识维度,形成了四种知识类型:“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科里斯为了解释知识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内容,首次提出以上知识概念区分。贝克勒接受这一分类,并在组织内部描述了知识的“形象”。这一分类集合了认知和组织两种维度,并将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特殊体现,产生过程和认知维度的利用联系在一起。

(1)理性知识。理性知识(个人的显性知识)依赖于个人的概念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正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科学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理性“理解”和“认知”的通用原则或自然法则,这些都属于理性知识这一分类。

(2)具体知识。具体知识(个人的隐性知识)是行为导向的,它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理性知识相比,具体知识依赖于抽象的理论推理(“认知”),基于“亲身”或是实践经验(“做事”)。具体知识有很强的主动和自愿成分;它的产生和应用,不需要适合具体的战略决策模式,或是被这一模式加工处理;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实践相关,只“依赖于手边的问题”。具体知识的形成不能和应用相分离。

(3)编码知识。编码知识(集体的显性知识)有时会像信息一样,通过符号和标志传递。它是已编码的知识,存储在企业蓝图、秘诀、书面规则和程序之中。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组织行为和产出的、统一的、可预测的模型。编码知识中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抽象,同样促进了组织知识的集合和控制。科学管理原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并试图将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转移到客观的科学知识之中。编码知识难免是简化的、选择性的,因为它无法获取和保存个人的隐性技能和判断力。

(4)嵌入知识。嵌入知识是隐性知识的集合形式,置于组织的程序牙口共有规范之中。德克赫密认为隐性知识类型基于共有的信念和理解,这些组织内的信念和理解,有利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嵌入知识根植于组织的“团体实践”,布朗和杜圭德使用此概念,是为了表明社会所构建的学习的相互作用本质。嵌入知识是特殊相关的情境化的、分散的知识。它是有机的、动态的,是一种脱离书面规则,支持复杂模式,相互作用的知识形式。

基于其他视角的知识类型划分

其他知识类型划分常见的有:从知识载体角度,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之间的知识;从应用角度,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按知识的共享程度,分为个人知识、组织共享知识、组织受控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分为特殊知识、整合知识和配置知识;按知识重要性程度,分为发展中知识、核心知识、基本知识和过期知识;按知识供需角度,分为员工知识、流程知识、企业记忆、客户知识、产品和服务知识、关系知识和外部知识等;按知识使用范围,分为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

这些知识类型里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又称为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包括个人的专业知识、经验、技巧、诀窍等;共享知识包括企业内的规章制度、作业说明书、产品知识等;受控知识是指企业不允许向外扩散的知识,如专利等;社会公共知识就是企业外部知识;特殊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整合性知识指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知识整合起来的知识;特殊性知识与整合性知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配置知识是能够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发展中知识是指能使企业发生重大变化,但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知识;核心知识与企业独特性密切相关;基本知识是指完成企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过期知识是基本不再用于企业活动的知识。四种知识类型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这些具体知识类型划分中,从认识论和存在论纬度划分的知识类型,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它们是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转移与转化所需要的。企业知识创造与演化的关键过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变,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相互转变。

标签:;  ;  

知识类型与企业知识结构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