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对立
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深层意义。虽然没有什么连接词,但我认为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预设,一个是在课堂上的生成过程。生成和预设,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原理。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一、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体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有很大的联系。机械的预设往往能限制无意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我们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预设,当好引领者;其次要重视教学中的生成效果,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与引导,当好组织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
教师预设的是什么样的,但实际上在课堂的环境里头,不一定按照你预设的去进行。孪生体的预设和生成同时也是一对矛盾体,在实施方法与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各种变化,有的甚至不是你原来设定当中的东西,因为你原有设定的东西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而学生的生成总是在不断地出现新的情况,无意的生成其实也是课堂的魅力。
学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按照教师的思路走的,他们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而这些见解有可能是在教师的课堂预设之外的,这就体现一个课堂的创造性以及课堂的活力。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问题时,就是利用意外生成的资源的大好时机。
三、孪生矛盾体,挑战我和你
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老师能否驾驭生成?这是最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老师如何因势利导,用积累的知识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一堂好课的亮点,往往在生成上而不在于预设上。生成的时候,要考验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预设人人都在做,生成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教学的设定,一定要多一份,而不是用我们特定的教学设计、用老师的意愿去强加于学生。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很多老师不知所措或置之不理。如果能跟随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导,让课堂化险为夷,便能将危机变为教学良机。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空间,超越预设。
四、具体策略
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准确地预设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同发展。
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论文作者:王巧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体现了论文; 重视论文; 指的是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