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2)03-0322-07

20世纪80年代,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问题与矛盾逐渐凸显。为此,学习西方管理科学和培养管理人员以推动企业发展被提上日程。1996年7月13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简称“管理科学部”)成立会上,提出了管理科学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其中就包括“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理论”,以及“大力推广现有的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可见,在中国管理学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一直是其基本原则。

管理学发展突飞猛进的前20年,在学习和模仿国外管理学理论与方法达到相当成熟阶段的同时,却也陷入了“自娱自乐尴尬处境”。对此,郭重庆指出,学术研究若背离中国实践,就失去了意义,研究中国情境嵌入和中国情境依赖的管理科学是中国管理学界的责任。“管理科学部”在其“十一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显著提高管理科学研究为中国管理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管理科学部”拟定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3项战略目标:①形成中国特色研究,提升国际学术影响;②贴近管理实践需求,增强时间支撑能力;③完成数据建设框架,奠定扎实研究基础。在未来的管理学研究中,“中国实践管理”这一组关键词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显。

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深刻认识到管理学研究与中国实践的关系,涌现了大量基于中国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管理学报》创刊以来所开辟的“中国管理论坛”、“中国管理理论介绍”、“中国管理学派园地”、“管理学在中国”等栏目,更集中展示了中国特色管理理论成果。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中国实践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当前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管理实践研究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1 样本选择

学术期刊是管理学研究者发布和交流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管理科学部”2006年遴选和认定的30种重要学术期刊(A类和B类)在管理学学术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学科代表性和学术水平。鉴于此,将这30种重要期刊2001-2011年9月发表的所有论文作为初始样本,从中筛选出符合本文要求的研究成果,以把握当前研究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由于“中国实践管理”的相关研究这一概念无法用若干关键词进行明确界定,为保证结果的相对客观和有效,分2步对样本进行筛选。具体过程如下。

1.1 按关键词筛选

在进行筛选之前,笔者对有关“中国实践管理”这一主题的研究已有长期的关注,并积累了100多篇典型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仔细阅读和对比,归纳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0余个关键词,与相关领域研究者讨论后,最终确定了如下8个关键词作为第1步筛选依据:实践、本土、中国情境、中国管理、战略、传统文化、竞争力、案例研究。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专业检索模式下,按照主题至少含有1个限定关键词的筛选条件(精确)对30种期刊逐一检索。为了尽可能减少关键词筛选造成的漏选,特别选择“主题包含”(包括标题、关键词、摘要)。经过筛选共得到8 945篇符合条件的论文,见表1。

1.2 人工筛选

第1步筛选得到的结果中仍含有大量不符合本文所期望的论文,对此,有必要通过人工筛选对其进行剔除。经过讨论,确定了以下4项筛选的基本原则,据此进行第2步筛选。

(1)研究内容与中国实践紧密相关 这是本阶段筛选遵循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这要求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应以中国实践为背景,或针对中国实践问题,或是基于中国情境提出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2)研究范围为中国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边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本文所期望的研究应属成思危提出的“3个领域”(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管理研究。

(3)必须是学术论文 经过关键词筛选的结果中,含有期刊的卷首语、新闻通讯、稿约、会议纪要(综述)、调查报告、访谈记录、会议通知、致辞等稿件,虽然其中部分内容对中国实践管理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但从研究成果的贡献性角度考虑,予以剔除。

(4)未考虑增刊所发表的文章 在得到的结果中,增刊所涉及的论文多为期刊为某会议而刊发的会议论文,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与其他刊发于正刊的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有重复,且总体水平略有不及,因此,从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角度考虑,予以剔除。

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人工筛选,最终得到1 283篇论文作为本文最终的分析样本,见表2和图1。

2 主要研究群体

2.1 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者

近些年来,“中国实践管理”这一主题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本文对其中研究成果较多的部分学者进行了统计,表3所示为样本中以第1或第2作者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者统计结果。这些学者大多较早开始关注中国实践问题,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基本能体现中国实践管理的研究现状。

2.2 主要研究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商学院)为解决中国管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纷纷组建研究团队、成立研究中心,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表3统计结果中的大部分出现频次较高的学者也都来自各研究团队。下面,对样本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研究团队进行简要盘点。

(1)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由许庆瑞领衔,汇集了陈劲、吴晓波、魏江、蔡宁等创新管理领域的学者,最早在国内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和持续竞争力研究。其结合本土企业创新实践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本文样本中,出自该研究群体的论文数多达70篇。

(2)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席酉民、李垣、王刊良、万迪昉、徐寅峰、韩巍等学者,以创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探索我国适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为宗旨,对政府、企业等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谐管理”是该研究团队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样本共包含了其57篇论文。

(3)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蓝海林、陈春花、宋铁波、叶广宇、谢洪明等学者,基于广东省企业对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并在集团公司战略、企业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等领域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34篇。

(4)华中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张金隆、田志龙、常亚平、周二华等学者,以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深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本文样本共包含其30篇论文。

(5)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李维安、张玉利、齐善鸿、武立东等学者,以公司治理为主线,开展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公司治理原则、公司治理评价、网络组织治理、企业集团治理等方面成果颇丰,本文样本包含其27篇论文。

(6)大连理工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苏敬勤、刘凤朝、崔淼等学者,以企业创新与变革管理、技术管理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16篇。

(7)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管理研究所 该研究所汇集了阎海峰、郭毅、杨桂菊等学者,根植于中国本土情境,研究重点包括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中国式团队管理与领导等,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13篇。

(8)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汇集了苏东水、苏勇、彭贺等学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包括东方管理思想史、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东方管理实践、东方管理发展论等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13篇。

(9)上海大学危机与问题管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以孙继伟为代表,借助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与研究方法,对危机管理、问题管理、风险管理3个领域进行整合研究。其“问题管理”的研究成果已在实践中得到较好应用。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9篇。

(10)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由吕福新为代表,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东方管理思想和浙商文化”、“浙商与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浙江民营经济与浙商竞争优势”3个主攻方向展开研究,为企业提供解决对策。本文样本包含其论文6篇。

研究中心往往汇集了不同领域的研究人才,在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以上涉及的研究中心大多以解决企业实践问题为主旨,强调与企业界的交流,是促进产学研互动的良好平台;在理论研究方面,近10年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成果大多出自这些研究团队。因此,研究中心的发展对中国管理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和倡导。

3 研究热点讨论

3.1 中国管理理论与方法及其实践相关性

在样本中,有92篇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其内容主要涉及2个方面:尝试提出中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3.1.1 中国管理理论与方法

(1)基于中国情境的新理论和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国外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的趋于成熟,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由于中国情境的特殊性,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实践问题,创建符合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成为必要。2005年,“管理科学部”在其“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讨论中强调:要将中国成功的管理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构建中国管理理论框架,推动不同学派深入发展。在相关部委及部分学者的重视和倡导下,随后几年集中出现了相关研究成果。如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合管理、道本管理等,这些理论从中西融合的视角,结合中国国情,尝试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发展相关管理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管理问题。在管理方法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企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思索,提出了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如许庆瑞等从中国企业发展的内外部需求考虑,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顾基发等在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综合考虑物质世界、系统组织和人的动态三者作用关系,提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此外,孙继伟的问题管理、韩德强的整体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也都在高校和企业中有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2)中国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的探讨 谭力文指出,中国企业实力的扩张以及管理专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得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呼声随之高涨。在本文样本中,这一主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谭劲松对中国管理学科以及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析,由此对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些学者从概念界定、范式问题、遵循原则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一些学者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了本土管理理论发展思路;谭力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3.1.2 管理理论与实践相关性问题

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这是不少国外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得到经验证据的证实。在我国引进西方管理学的30多年来,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弊病,并对此进行了反思。

(1)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讨论 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概念界定、原因分析和解决思路3个方面。孙继伟提出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4个界定依据,彭贺根据管理研究的属性和具体情境,将脱节分为无关型、超脱型、应用型、传递型和落后型5类;对于脱节的原因,学者们从评价体系、研究者价值观、管理理论传播方式等多种角度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原因,一些学者提出了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提高理论表述的规范化及理论成果的操作性、加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联系等方面的对策。

(2)直面中国实践的管理研究 在“管理科学部”的“十一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管理科学工作者必须直面中国的管理实践。在这一指导方针下,更多的管理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实践问题,齐善鸿等39位学者联名发表的倡议性文章表明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部分学者就“直面中国管理实践”内涵和路径问题进行了探讨,陈劲等、陈春花等则提出了对这类研究的评价方法的建议。

3.2 具体领域的实践研究

在收集的论文中,大部分研究是结合已有管理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我国企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这类论文约占90%。其中,主要分为不同组织的经营问题研究、本土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以及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

3.2.1 中国组织的经营管理现状研究

样本中,共有687篇论文是涉及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划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政府、慈善机构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性质组织的经营现状,挖掘和解决其问题和困境。

(1)国有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问题层出。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改革10多年,始终没有走出“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循环怪圈。对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并购与重组、组织结构设计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矛盾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对其组织结构/制度的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等进行了鉴定;对其战略性重组提出了建议。另外,近年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足,导致社会对其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不满,由此,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等的研究也成为了近期的热点问题。

(2)民营中小企业 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对其发展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民营中小企业是近10年来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创业阶段的优势逐渐失去,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瓶颈。许多学者就此深入企业调研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观点和对策。

(3)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企业模式,但由于传统思想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中国的家族企业有其独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全国性家族企业“接班时代”的到来,家族企业的传承与继任问题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对于各种权利继任模式的优劣和适用性的探讨、外部管理者介入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以及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等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4)非营利组织 与上述3个方面相比,涉及非营利组织的论文相对较少。这部分研究主要关注非营利组织如何通过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其绩效,以及如何调整其发展战略,以适应变动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2年关于“虚拟组织”的研究在逐年增加。虚拟组织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现的新型组织形式,在中国企业中已有实践案例,但相应的管理研究却仍处于萌芽阶段。虚拟组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应该值得学者重视和深入研究。

3.2.2 本土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复杂和动态的制度环境、本土企业的能力局限以及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战略管理一直是管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本文样本中,有483篇论文探讨的是本土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其中,战略转型、战略联盟、政治战略以及全球化战略是4个主要研究热点。

(1)转型背景下的战略研究 企业战略与组织环境是相互依存,共同变化的。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转型经历了3个阶段(1978-1990年、1991-1999年、2000年-),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工资上涨、世界经济下行,使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动态变化的组织环境中,企业如何应对、如何通过战略转型来获得持续竞争力是这10年来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组织环境、企业家能力、多元化战略、战略协同、制度优化等众多角度做出了分析。

(2)产业集群、战略联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因其突出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不仅能使其内部各企业获益,对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战略联盟这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是,由于成员利益冲突、知识分享不顺畅、共同治理效率低等因素的困扰,产业集群或战略联盟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绩效。由此,学者们从伙伴选择、知识协同、资源整合、契约关系、虚拟联盟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3)政治战略 张维迎指出:中国这个市场最大的特色是,政府是市场的主导力量,控制着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和企业家需要利用的市场资源。由此,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以及政治资源的获取对企业绩效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从企业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企业家的政治关系以及政治战略形成因素等方面对企业实践做了深入研究。

(4)全球化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追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国际化使企业能够将内部资源和能力应用于国际市场,从而获得资源和能力利用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学者们多从国际化战略风险分析、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企业模式选择以及企业的结构调整等角度为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建议。

3.2.3 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和市场空间,为企业带来高收益,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然而,创新在本质上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由此,如何通过提高创新绩效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样本中,有223篇论文对此展开了讨论。

(1)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及评价 陈小洪指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影响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复杂。由此,厘清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对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具有指导作用。学者们从外部环境、资源配置、组织协同、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认知自身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和完善创新实现机制。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评价的原则和指标,如创新过程视角、创新网络视角、创新结果视角(产品成功率)等。

(2)本土企业研发能力研究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开始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快速地、成功地开发新产品,推出新技术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关于提升本土企业研发能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研发人才引进、研发合作、知识管理、研发-营销协同、研发体系建设等方面。

(3)创新模式探索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欲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必须对原有研发组织架构进行重大变革,在创新模式上实现突破。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部分学者深入这些优秀企业了解其成功的创新模式,通过案例方式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如海尔模式、温州模式、柳州模式等。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尝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特点,探索适合其发展的创新模式,如排斥性创新模式、外部管理取向创新模式、技术替代型创新模式、动态商业模式等。

3.2.4 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颇受管理学者的关注。随着近些年研究的进展,学者们达成以下2点基本共识:文化是影响管理实践的重要变量;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情境嵌入性。由此,部分学者从传统文化对企业实践的影响角度为企业提出了管理建议,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家文化、关系文化等)对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沟通效率等的影响、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对知识管理的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造成的文化冲突研究;传统文化对企业战略影响、利用传统文化来解释管理困境等方面。从这些研究成果可知,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如何剔除负面效应或利用积极影响来指导管理实践,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

3.3 主要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依然是学者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且二者平分秋色(案例研究论文372篇、实证研究论文387篇)。

在案例研究的论文中,学者依据研究主题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如优秀企业的经验分析、多案例对比研究、验证性案例分析、探索性案例分析等。

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研究者主要采用2种形式:部分学者在西方的理论或方法中加入中国情境因素,对其进行了拓展,然后在中国情境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调整,从而得出适合在中国推广和应用的模型或方法;另一部分学者则利用中国情境下的数据对国外先进管理工具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中国实践有价值的建议。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采用了中西方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试图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

4 展望与思考

4.1 研究时机的成熟

(1)“天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网络化、资源共享、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西方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下滑,这迫使我国学者不得不审视现有管理理论在我国现代企业中的普适性。西方的管理理论大多是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网络化甚至虚拟经济背景下,是否适用,值得反思。应该说,时代的变迁为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创造了“天时”。

(2)“地利”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郭重庆强调:“中国今天不论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一个资金与技术的问题,毋宁说是一个管理问题。”在这样一个企业实践迫切需要、国家部委高度重视的“地利”下,中国学者理应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来了。

(3)“人和” “管理研究要直面中国实践”这一呼声已不仅仅是“管理科学部”或少数企业家、学者的倡议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甚至已经在研究中响应了这一呼吁。近年来,关于中国实践的研究成果持续大量涌现、全国各高校管理学院(商学院)联合企业成立的研究中心的发展,以及以“实践”为主题的管理学术会议吸引越来越多高水平学者参与,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所谓“人和”的氛围已经逐步形成。

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中国管理学界三者兼得,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来践行郭重庆所表述的历史使命:“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

4.2 研究方法的思考

对于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路径,已有学者进行了讨论,本文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归纳 从中国的问题出发,深入企业实践调研,潜心跟踪企业的发展历程,从中归纳其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挖掘并解决其存在问题、探究其普适性,对此进行完善并提炼至理论高度。

(2)演绎 以文献导向、资料导向等为途径,利用传统文化、西方管理经验、中国企业优秀案例等对中国实践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3)结合 思考现今中国的实践问题如何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成熟管理思想的结合,寻找两者共通点,分析其差异来源,得出对实践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4.3 研究问题的思考

从本文收集的文献来看,基于中国情境的应用型研究偏多,针对管理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和实践导向研究建设问题的研究不足。鉴于此,建议学者能更多地关注这2个方面的研究。

(1)反思 已有学者对管理学反思集中在方法论范畴,除此之外,学者对自身也应有所反思,如管理学者的历史使命、研究的目的与态度、忽视元管理研究、轻视实践导向的研究等,且对于引导学者价值观的评价机制也存在缺陷,因此,反思评价机制的偏差与惯性也十分必要。为此,《管理学报》从2011年第7期开始,将“学术争鸣”栏目改为“争鸣与反思”,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及“非共识”问题,为学界进行争鸣与反思提供平台。

(2)建设 这里的建设主要指实践导向的管理学研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内涵、路径与评价研究;直面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的战略、核心竞争力、全球经营等问题;从要素、方法、焦点、规划等角度直面中国现实情境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从目标、机制、过程、人才等角度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和虚拟组织的管理实践及其他实践导向的管理学研究。

标签:;  ;  ;  ;  ;  ;  ;  ;  ;  

“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