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理论的演变_绿色物流论文

国内外物流理论的演变_绿色物流论文

中外物流理论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理论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外,物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是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愿望来研究物流的,并且主要是界定和解释物流的概念,学术界逐渐关注物流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物资和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制造业和商业企业开始对物流给予重视。

一、物流思想的演变

(一)后勤管理的启蒙:1844年至二战

1844年,法国人J.Depuit在其著作中强调重视供货管理功能,从而保持仓库保管与运输之间成本的均衡,但没有明确提出物流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些市场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合理组织产品的分配,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先后开设产品分配课程。1905年C.B.Baker将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科学称为Logistics;1912年A.W.Shaw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界定为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般认为是物流概念的起源。1922年Fred.E.Clark把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涉及物资运输、储存等业务。193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通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通过对运筹学和军事后勤理论的研究,创造出一种将武器弹药以及前线所需要的粮食、帐篷等物资,及时、准确、安全、迅速地供应给前线的后勤保障系统方法,用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指代物流,包括物资、人员和设备的获得、维护和运输。后勤管理的兴起,是物流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

(二)物流价值的发掘: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二战后,企业发现后勤管理对于指导企业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有益,并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绩效。1948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修改物流的定义是物质资料从生产阶段移动到消费者或利用者手里,并对该移动过程进行管理。

1962年彼得·德鲁克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定义物流为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

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等提出了第三利润源泉学说,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第一源泉是指降低原材料消耗,第二源泉是指降低劳务费用)。1976年,Douqlas M.Lambert对在库评价的会计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指出在整个物流活动发生的费用中,在库费用是最大的一部分。此时,尽管仍然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但其内涵已经很大程度上偏向物流的商业价值。[2]

(三)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物流定义修改为为了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搬运及运输、仓库保管、工厂和仓库选址、库存管理、接受订货、流通信息、采购、装卸、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废弃物回收处理、包装、退货业务、需求预测等。标志着物流概念完成了从Physical Distribution 向Logistics的巨大转变。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学术界逐步认为Physical Distribution 无论是范围和侧重点都已不适应企业新的经营环境,不得不把军事物流中的Logistics引入到企业经营中来,企业重视物流的侧重点也随之转向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并把物流的地位由构筑后勤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上升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物流管理一体化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体化物流是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生产与流通的纽带和促进关系。其目标是通过所有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降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或者在一定的服务水平上使物流成本合理化。[3]

(四)供应链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997年,物流的定义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旧货的回收利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98年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满足顾客需要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2001年又认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Michael E.Porter教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90年代初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供应链思想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认识到物流的作用在新经济环境中还应该继续发展扩大,只有把物流与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才能进一步释放物流的能量与商业价值。

2001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进行了这样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4]

二、美国、日本、欧洲物流理论比较

物流理论产生之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成立了国家或区域性的物流学会或协会,大型跨国公司也在实施物流工程的同时加强了对物流的研究。

(一)美国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定义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该理论强调了物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强调了物流的绿色含义。

由于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和系统集成软件在美国物流产业的普及,而这些产品的设计、安装、维护和使用又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人员,所以美国物流工程师学会聚集了大量的物流工程师,其技术背景很强,成果也以物流技术为主,强调了物流活动早期所确定的物流系统设计。同时认为物流是与需求、设计、资源供给与维护有关的,支持目标、计划及运作的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的艺术。[5]

部分大型企业从长期的实践中得出对物流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如Wal-Mart就拥有自己的名词术语标准,用来解释和规范操作中的流程。物流公司Exel认为物流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陈旧品的回收利用;物流是围绕物料管理和实物流通所发挥的功能;物流是对动态和静态库存的管理。

(二)日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提出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所组成。日本对物流的理解主要是指产成品销售领域的流通活动,其实质是对流通成本的节约和压缩,此时尚未认识到物流能够创造利润。20世纪80年代,认为物流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并逐步外延到包括流通加工、配送的一整套流通活动。

进入90年代后,日本开始由Physical Distribution转向Logistics,从而用更为全面的包括企业物流与销售物流在内的物流活动范围覆盖原先的销售物流,并从单纯的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转变为将所有物流活动集成为一个系统,从而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物流活动。物流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的需求,即物流意味着按要求的数量、以最低的成本送达要求的地点,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基本标准。

(三)欧洲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欧洲物流协会在1994年发表的《物流术语》中认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个界定将人纳入了物流的范畴,从而使物流对象的范围更为宽泛,并将物流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使物流这一特定经济时期的经济活动上升为系统内部运动及其功能的高度。[6]

三、第X方物流理论的提出与第三方物流理论

(一)第X方物流理论的提出

第X方物流不仅指传统的由第一方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和由第二方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并且指现代的由第三方和第四方甚至第N方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更重要的还指由多方综合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第一方物流是由生产企业(即供方)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第二方物流是由流通企业(即需方)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是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和第四方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多方综合物流服务模式是从整体上揭示了物流服务模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它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实际上,现有的四种单方物流服务模式都是多方综合物流服务模式的特例,即除了一方参与物流服务其他方均不参与物流服务时的情况。

第X方物流的任何一方,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消费企业还是专业物流企业,都可将自己非核心的物流业务,以契约方式外包给其他能提供更好物流服务的企业代理,自身也可接受委托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代理服务。X是根据企业物流资源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需要,权衡企业和市场的物流交易成本后,由企业综合评价确定。

(二)第三方物流理论

第三方物流(Third Pady Logistics,简称3PL)有不同的叫法,如物流外包、合同物流、契约物流、物流外协、物流委外、全方位物流服务公司、整合服务提供商、物流联盟等。3PL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功能)。Coyle等(1996)认为3PL是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职能的外部供应者。我国《物流术语》对3PL所下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按照Coyle等(1996)的观点,3PL公司通常代替客户执行两项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通常不会代替客户做存货管理,为提供客户服务所使用的物流设备通常是由3PL公司所控制。[7]

Chrisoula和Douglas(1998)按照3PL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所实施控制的水平以及在对企业战略重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将3PL的演进分为导入期、知晓期、需求期、整合期和差别化期五个阶段。在导入期,3PL观念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当3PL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运输紧张时,企业才会予以考虑;在知晓期,3PL观念得以流行,企业开始考虑采用3PL公司作为存货控制和成本削减的替代选择,以强化企业竞争力,然而,3PL仍引起企业界对缺乏物流控制权的担忧;在需求期,3PL的观念开始得到企业界的认可和采纳,重要市场和法律的变更增加了配销的复杂程度,导致得到有配销专长的3PL公司的协助成为企业的必需;在整合期,3PL的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转向第三方配销;在差别化期,3PL的观念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向的一个区分器,国际化的趋势以及日益重要的伙伴和联盟关系,使得企业将3PL作为增加竞争力的必需,以支持企业使命。[8]

供应链各层级的厂商越来越需要3PL服务,而如何选择合适的3PL提供商,就成为管理者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在物流外包前,企业必须进行衡量评估,建立一个测量绩效的基准线,这对选择合适的3PL提供商很重要。企业在选择3PL公司时必须慎重,应充分考虑定价与成本、服务层次、资料处理与沟通、生产能力、资源、弹性等因素。McGinnis和Kohn(1993)认为在选择3PL公司时,除了受到企业竞争敏感度、环境对立及环境变动的影响外,还需要考虑价格、配送能力、错误率、问题反应力、管理能力、多样附加值活动、任务达成能力、发货中心个数等因素。[9]

Jenkins(1999)认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分五阶段进行:(1)决策决定阶段: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专业物流服务;(2)制定选择准则及目标阶段:预设公司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依此制定选择准则;(3)淘汰阶段:将基本要求寄发给各可能公司,挑选出适合的两到三家候选人;(4)判断最佳候选公司阶段:依据上述的各评选项目决定最佳的合作对象;(5)建立伙伴关系阶段:此阶段着重沟通,通过内部、外部以及与顾客的沟通,了解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任何未达到预期目标之处,双方都应随时针对问题加以改进。[10]

四、精益物流和绿色物流

精益物流的概念来自于精益理念在物流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而精益理念则出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和丹尼尔1990年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和后来的《精益思考》。其核心思想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消除物流中非增值消耗,开发新产品,而提高客户满意度。事实上,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11]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绿色的储存和装运。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运用最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周密策划运力,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多快好省地完成装卸运输。(2)绿色的包装和再加工。包装不仅是商品的卫土,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绿色包装要醒目,还应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物流中的加工虽然简单,但也应遵循绿色原则,少耗费,高环保,尤其要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和二次污染。(3)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是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物流要求搜集、整理、储存的都是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12]

五、我国的探讨

第一,物流规划技术问题。物流规划技术是物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物流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从近期来看,我国国内的物流规划技术研究大体上包括:引进和开发了部分物流规划的专项技术,如物流网点布局的模拟方法、物流中心的规划方法等;从发展物流产业的愿望出发,研究物流各功能要素的整合模型,以供应链思想为指导,研究从物流小系统的局部优化转为物流大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模式;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规划中的应用问题。

第二,供应链理论。把供应链称为包括物料来源、产品生产、运输管理、仓库管理、甚至需求管理,通过这些功能的集合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最终消费者。供应链包含着多种功能要素,供应链是由生产、流通等几个经济环节(或功能要素)集合而形成的。供应链既是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同时也是生产、流通运行模式的调整。

第三,物流模式问题。(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要,其特点在于依据信息和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与之无差别的服务。(2)自营物流。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3)物流联盟。组建物流伙伴可获得如下收益: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获得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为顾客服务水平;取得竞争优势;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流通实践中,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模式,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其二是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中国的物流,特别是3PL主要体现在传统运输、邮政、仓储业上,刚经过导入期、知晓期,进入需求期。

标签:;  ;  ;  ;  ;  ;  

国内外物流理论的演变_绿色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