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体育俱乐部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_体育论文

关于群众体育俱乐部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俱乐部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群众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对我国几十个省、市、区的群众体育俱乐部进行调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文化学的思考,并论述了这一体育文化现象的成因、现状、特征、结构形式等等,以期证明在我国普遍建立群众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关键词 群众体育俱乐部 全民健身 体育文化

世界上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已经兴起,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出现的群众体育锻炼组织已陆续出现。群众体育俱乐部(以下简称群体俱乐部)问题是体育俱乐部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被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所注视。所以,群体俱乐部之所以兴起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原因很值得探究;与此同时,关于我国的群体俱乐部的领导体制、基本特征、组织类别、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经营谋略等一系列问题也有研究的必要。为此,笔者试从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等角度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思考,意在为这一体育社会现象作出若干解释。

1 群众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出现是体育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现象

国际上最早的俱乐部产生于17-18世纪。1608年出现的英国高尔夫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体育俱乐部。在欧美工业发达的国家体育俱乐部分为业余、职业两种。业余的体育俱乐部为业余运动员提供运动场地和器材;职业的体育俱乐部雇用或租用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表演,藉以赚取利润或为一定的企业作宣传,作广告。还有一些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生在业余的体育俱乐部参加运动训练,直到正式成为全国和全世界的著名运动员。例如以前苏联的体育俱乐部就有三种:一种是工会体育俱乐部;一种是武装力量体育俱乐部;一种是支援陆海空军志愿会体育俱乐部。可见,国际上体育俱乐部这一概念的提出已不陌生,故国内外有识之士都给予了关注。其实,体育俱乐部可分为竞技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育)和群体俱乐部(业余体育)。由于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不少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这种新生事物——群体俱乐部。目前群体俱乐部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领域,我们应弄清楚它的文化探源和运行轨迹。

群体俱乐部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关于我国的群体俱乐部,笔者的意见是:群体俱乐部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体委、体总(体协)、各级工会的宏观统属和具体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以开展群体活动为主,带有福利性或经营性的体育社团组织,经济实体。俱乐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身体锻炼、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的群体活动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与国外的群体俱乐部属于同一体育文化现象。但是在制度条件和运行机制上有所区别。就体育文化现象而言,从形式到特征有其相通的地方,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群体俱乐部制的一种播化现象,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文化现象是与人类共同诞生的现象,求解文化之谜不能不追溯已往人们对文化现象规范研究的轨迹。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同时,文化现象还存在着一个高位势向低位势流动的现象。20世纪末期,世界上大众体育迅猛发展,各国的健身计划纷纷研制、实施。群体俱乐部这一体育文化现象也在不断扩散或渗透,这就是体育文化认同的结果。体育文化现象是国际上普遍存在不断发展的现象,虽则内容上不甚相同,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结构形式千差万别,希人有共同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边沿模糊,共性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必然反映着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工作之余思体育是非常自然的事,所以群体俱乐部就是中西文化渗透、认同的结果,是人类进步过程的必然产物之一。

2 我国群体俱乐部的现状及其特征的分析

我国群体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发展趋势较快。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大街里巷,无论是高档次配套工程还是低档次简易工程都纷纷建立,不一而足。这些群体俱乐部以不尽相同的面貌出现,大致可分为下列类型:(1)属工会系统领导的福利型群体俱乐部;(2)属体总、体协领导的有偿服务型群体俱乐部;(3)属集体集资合办的有偿服务型群体俱乐部;(4)属私人投资经营型群体俱乐部;(5)属国营单位举办私人承包群体俱乐部等。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全部采用群体俱乐部这一名称,然而,相近的名称不少。如群众体育活动中心、群众文体活动室、体育娱乐城、体育大世界、群体活动乐园、群体活动训练中心等等。群体俱乐部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有的已步入了俱乐部实体化、企业化的道路;有的尚需国家财政拨款;有的需得到专业技术指导,有的只需社会指导即行;有的已经实行行业归口:由工商行政管理;有的尚未归属于工商业统一管理,等等。

2.1 组织目标明确

在我国已经出现的形式不尽相同的群体俱乐部,都有一共同的组织目标,即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锻炼和娱乐、消闲的最大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宗旨。目标一经确定,便能从根本上吸引群众积极参与群体活动,把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利放在首位,弥补了过去由工会等组织开展的次数有限、参与面较小、活动量不足、兴趣不能随意、活动时间不够充分等缺陷。它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凡已兴建起来的俱乐部的情况都能说明这一点。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的桥牌俱乐部就是一个极好的典型。据东汽公司桥牌俱乐部理事长陈宜煜同志反映,东汽公司办桥牌俱乐部群众基础好,平时东汽公司爱好打桥牌的就有几千人,老干部爱打桥牌的就占50%,总厂领导爱打桥牌的就有12人。他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广大桥牌爱好者的桥牌技艺促进交流。规定俱乐部每周7天工作制,每星期三安排竞赛,每次每人收门票费2.5元。15桌,几十人,几乎场场客满。这就是俱乐部的组织为群众桥牌活动带来的蓬勃生机。

2.2 组织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群体俱乐部是在国家政策许可下成立的,接受政府机关的管辖,接受体协等民众团体的指导,接受工会等组织的领导,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俱乐部可由国家和集体出资筹建,也可由群众自筹资金,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这一特点,是中国经济改革渗透到体育领域里来的一种反映,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调动民众办体育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众兴体的极好举措。民众自筹资金办群体俱乐部的例子很多,而且效果很好。武汉市党光治先生兴办的武汉体育俱乐部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群体俱乐部。党光治先生是原湖北省游泳教练员,现为著名的企业家、武汉体育俱乐部的创建者。八十年代党先生就动员家长、社会各方面集资兴办体育俱乐部。第一阶段为“传玉温水游泳馆”、“体苗学校”,民间集资形式,集资数为30万元;第二阶段为“传玉游泳学校”、“体苗学校”、“体苗幼儿园”,集资形式为民间集资、自己投资并举,资金数为1000万元;第三阶段为武汉体育俱乐部,集资形式为自己投资与正银集团投资合资形式,资金数为4000万元。可谓不花国家一分钱,靠传统的游泳项目起家,靠家长集资社会援助迈出了第一步,创建起了一座以游泳项目为主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可见,我国民众有办体育的积极性和无比的创造力,应该重视这一使人惊服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办好民众体育的一项极好举措。

2.3 组织的民主决策性强

俱乐部领导一般由热心于群体工作的同志来担任,他们是体育群体核心人物。他们一般能做到出资、出力、出谋划策,能使组织机体良性运行。这些体育群体的核心人物,根据他们的择友标准,可以组织起一批积极分子参加俱乐部的任何工作和活动,形成以俱乐部为核心的大群体和若干个小群体。在以体育项目为纽带的俱乐部群体中,组织的民主决策性很强,这是因为成员间是平等的,即以成员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成员利益一致,大家都有自由的成员资格,形成共存性很强的体育群体。

2.4 运动指导的针对性和项目选择的随意性

俱乐部在运动技术指导方面一般都配备有技术水平较高的教练员,这些受成员欢迎的教练员们能根据成员不同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进行科学训练,使成员的运动水平和技能提高较快,从而使成员对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例如一些健美俱乐部,由于指导得法,训练适量,成员能卓有成效地减轻体重、降脂、降压,身体渐渐苗条起来。又如桥牌俱乐部的成员,经切磋技艺,具有大师资格者日益增多。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俱乐部一般以其传统项目起家,配备有其它项目。成员都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所以共同的趣缘是发展俱乐部的一种内在因素,亦即俱乐部是志同道合者们的健身乐园。群体俱乐部虽不承担竞技义务,然而群体活动中的顶尖选手,如能在竞体中获胜或群体竞赛中获胜,更能说明群体的威力和群众乐于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内在因素很强。

2.5 组织活动与经营业务的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群体俱乐部也带有经营的色彩。俱乐部把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放在首位,把经营放在从属的地位。群体俱乐部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其体育宗旨,然而一位群体俱乐部的负责人假如没有经济头脑,那么他的俱乐部就不能办好。问题在于要把经营所得用于弥补体育费用之不足,用于发展俱乐部的各个项目上。亦即“以体养体”,“以体兴体”之谓也。在建立和发展俱乐部的同时,经营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按照社会主义的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取得利润的一部分也是应该的。问题在于上级单位要加强对于体育市场的管理,要制订有利于俱乐部事业发展的管理条例。当然完全由国家公办的(大多数是工会办的)纯福利型的俱乐部也很受群众的欢迎。上海市各企业单位国家公办的群体俱乐部居多;另一方面,搞经营型的有偿服务的俱乐部也受群众欢迎。为了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经过对十多个省市的调查研究,对1300名干部和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现将反馈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分析,SAS软件包计算结果如下:(如图)

注、利用统计分析SAS软件包计算此表。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效益方面,以文化效益为主;参与能力方面,侧重于低层次成员;消费能力方面,侧重于中低档次;训练指导方面,侧重于专业和业余指导方式;项目方面,多项普及为主,单项提高为辅;领导方式,侧重于体总和体委的领导;出资方式,集体出资为主,其它为辅。

3 群体俱乐部组织形式的分类要与体育产业化方向相一致

群体俱乐部是体育产业化的一条好渠道,其组织结构形式必须与这一精神相一致。目前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产业化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战线开展的有偿服务,增收节支等体育经济创收活动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精神鼓舞下,体育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构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的同时,要改变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主体的基础作用,亦即将体育本身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所以,群体俱乐部就是以健身、娱乐、消闲的体育活动作为主体的一种产业,而不是将浅层次的体育相关产业为主体。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群体俱乐部的组织形式的各种类型就显得更有意义。

3.1 按资金来源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国家拨款投资公办群体俱乐部;工会、企事业行政投资单位办群体俱乐部;单位投资个人承包群体俱乐部;合资或个人投资民办群体俱乐部。可见,资金来源渠道较多,官办与民办并举是发挥上、下两个积极性的做法。

3.2 按活动目的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健身型康乐群体俱乐部;娱乐消闲型消遣群体俱乐部;公共关系型群体俱乐部;培训型群体俱乐部;健美型群体俱乐部等。这类俱乐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求欢愉,求宽松,求新奇,讲消闲,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排除郁闷,愉悦身心。将活动与经营结合起来,同时达到群体活动产业化的目的。

3.3 按项目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俱乐部;多项俱乐部;一项为主,多项配合俱乐部;体育为主,餐饮、娱乐、消闲为辅俱乐部。这类俱乐部以传统项目为主要项目,项目的选择和取舍要看社会大众的喜好和民俗习惯等来决定。这样便有利于经营,提高健身娱乐和有偿服务的价值,发展体育第三产业。

3.4 按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纯福利型群体俱乐部;基本福利有偿服务型群体俱乐部;有偿服务经营型群体俱乐部。纯福利型俱乐部是一种传统形式,日见减少;有偿服务型俱乐部已进入体育市场机制;高档次综合型有偿服务是潮流所趋,因不同情况而异。福利型俱乐部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这类俱乐部一般不讲究投入、活动、产出的关系,依赖性较强,故生命力欠强,由于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所以发展缓慢,难以达到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经营型俱乐部,将体育视为一种产业,通过合理的经营创收,大大补益俱乐部,能够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福利型和经营型结合的俱乐部是目前社会较为欢迎成果较丰的俱乐部,它既考虑到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又考虑到经营实体的利益问题,所以主张合理的有偿服务是俱乐部求生存和发展的好形式。因为这种做法是从我国基本国情、社情、民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生活实际水平和群众可能接受的程度。

4 在我国兴办群众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1 重要性分析

4.1.1 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基层体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积极探索新路子。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某些好的锻炼形式可以保留,有些可变为企业实体,变为社会团体。对于人民所需要的身体锻炼活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何办好社会体育,如何制定健身计划,如何推出身体测试健康标准,如何推行最佳的健康计划,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群众体育俱乐部策动于体育这一根本国策,植根于中国广大民众需求之土壤上,是推动和发展社会体育的极好形式之一。

4.1.2 余暇活动的需要

国际上把余暇体育活动作为体育的一个根本方向。从世界体育热的兴起看,余暇运动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英国的户外运动--乡村运动--余暇体育,人们从自发到自觉地做符合人类天性的事。科技发展的现今,人们的这种需求就日见其强烈和迫切了。

4.1.3 体育社会化的需要

体育社会化要求社会化的人参与体育锻炼,并且使体育这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诸形态之间产生某种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互相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社会化就是人们把体育当作人生的一种必需,它的作用与空气、阳光和水一般,人们高度自觉地需要体育。群体俱乐部是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最好形式。现在,世界上如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前苏联、加拿大、新加坡、保加利亚等东欧各国及香港地区等都把制定民众的健康计划作为重要工作来做,都在为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而努力。

4.2 必要性分析

4.2.1 飞速发展的俱乐部实际要求理顺各种关系

通过对这一软件的研究,笔者认为群体俱乐部问题中的各种关系必须理顺,以期这种组织的健康发展。诸如关于群体俱乐部的基本策略、出发点、统属关系、组织类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经营权限等各种问题。

4.2.2 保护群众办体育的积极性

群众俱乐部基本上属于群众办体育的问题,亦即全社会办体育的一种作法。对于群众已经勃发出来的积极性要大力保护,要看到体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对于体育市场的管理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作出政策性规定。只要有利于增强群众健康的做法,就应该取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用政策予以保护,使其不受摧残,得以健康发展。

4.2.3 国际上,文化认同的紧迫性

办群体俱乐部是一种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行为应该迅速积极,以显示中国人的水平、素质和才干,而且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是不可阻拦和逆转的。

4.3 可行性分析

4.3.1 群众要求参与业余群体活动的愿望既强烈又普遍,此谓之成员的主观因素已经具备;

4.3.2 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此谓之客观条件已具备;

4.3.3 国家、集体出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兴办群体俱乐部,是合理使用各种经费的好办法,是兴办群体俱乐部的基础,此谓之经济基础已基本具备。

结语:综上所述,在我国普遍建立群众体育俱乐部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群体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与世界健身运动接轨的一项好措施。我国的群体俱乐部将随着国家体育制度的改革,随着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必将广泛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发展。一个社会办体育的热潮必将在中国大地上掀起。

标签:;  ;  ;  

关于群众体育俱乐部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