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内容看知识拓展化学选修课_原子论文

知识拓展类化学选修课程课堂内容切入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课堂论文,化学论文,课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别于化学兴趣小组辅导,它是针对学生实际开设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的一门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力争让原来模糊的原理清晰化,凌乱的知识网络化,狭义的概念推广化,薄弱的思维与能力得到提高与强化。所以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关注本质问题研究,拓展学生的化学理论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制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点到为止,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广度,而不要求知识的深度,了解是什么,不要求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避而不谈或者模糊处理。故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进度,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拓展。

      (一)将定性结论定量化

      酸(碱)与其盐组成的混合溶液,两者浓度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酸(碱)的电离大于盐的水解,这是在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常用的一个结论,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胡乱迁移,造成差错。在选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离平衡常数概念适当进行延伸,可让学生豁然开朗。

      

      (二)将多种可能公式化,简化记忆

      在讲授气体的聚焦状态这一内容时,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都会提到“三同定一同”,即阿伏伽德罗定理,然后在练习巩固中推导出较多的有关阿伏伽德罗定理推论。笔者曾经在一教辅资料上看到有关阿伏伽德罗定理推论多达10条,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记不会做、记了都记错的情况时常发生,学习往往就变得无效甚至负效。选修课上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跟体积有关的因素出发,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温度正相关,与压强负相关,得到V∝nT/p,用一常数(记作R)将正相关变为相等,得到V=RTn/p,稍作变化就得到pV=nRT,式中n=m/M,气体V=m/p,然后各种推论就是在这些变化中产生的。这样一来学生只要了解一个公式,只要会灵活地变化公式中的各种物理量,即可得到各种推论。

      二、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拓展知识的立体结构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的感性知识才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理论、了解各种化学变化的本质。苏教版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必修1中,要把过去1年多的内容压缩到1个学期中完成,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知识结构无法实现系统性。所以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立体结构建设。

      (一)知识内在的网络化构建

      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如果只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通过日常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比较凌乱,没有体系。在选修课堂上可采用每个同学都有言可发,有言要发的教学策略。刚开始物质之间转化关系途径较多,先发言的同学能轻易地回答上来,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越到后面能找到的转化关系越少,若能回答上的同学会非常地有自豪感,一时无法找到的也会自动地实施小组合作,教师只要适时地点拨,适当地归纳,就可以实现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从点到线最后到面的转变,形成系统图。如下是在学习了钠、硫及其化合物课堂上讨论的成果。由于成果来自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能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化合物知识外在的自然延伸

      

      三、关注概念教学,拓展学生认知层面

      

      四、关注思维能力培养,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

      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自我的不断训练,但平常的教学任务重、容量大,要每节课都开展探究教学、讨论合作教学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可能性较小,所以应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教师多创设有利于思维培养的课堂情境、问题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一)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要求思维活动具有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创造“矛盾”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有下面两个问题情境:

      浓硫酸不能干燥HI气体:

      

      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碘水而使其褪色:

      

      初看这两个方程既可以向左进行,也可以向右进行,它们是否矛盾呢?从题述分析浓硫酸能够氧化HI,但在方程式(2)中硫酸的生成是在溶液中,故生成的硫酸在水中发生完全电离,没有强氧化性去氧化HI。从而得出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影响氧化还原性强弱的还有哪些条件呢?引起学生再思考,让学生能洞悉物质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而是应该考虑物质所处的具体环境。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性思维往往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路径不止一种,对物质的认识不止一个方面,对仪器用途知道的不止一样,往往表现为考虑问题的多角度,思维层次的多重性,常见的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一物多用,多物一用等。课堂上教师要多启发,多提问,多给学生机会,多给留白的时间,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自信心的培养。如:若

中每个原子最外层电子均为8个,则1 mol

中共价键总数为多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途径,由于个体水平的差异,思考的方面会有不同,但通过班内同学的交流与讨论发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途径。

      解法一:每个原子最终最外层为8个电子,分子共需要80个电子,单个原子原本有56个电子,相差24个电子,需通过共用来补充,即需要12对共用电子对。

      解法二:结合白磷的正四面体结构,每个氧插入到其中的每条棱上就得到了一个

的分子,共价键从原来的P-P键变为了P-O键,共价键从6个变成了12个。

      解法三:为了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一个O原子要与2个原子成键,一个P原子要与3个原子成键,正好

中,原子比例是2比3,说明P原子只与O原子成键,O原子也只与P原子成键,因此在

分子中,每个O原子成2个共价键,6个O原子共成12个共价键。

      本文所叙述的课堂内容切入的视角只是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几个点,课堂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与多样,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特长,多开并开好各种类别的拓展课,让一些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体验化学探索的乐趣,领悟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提高自我的化学素养。

标签:;  ;  ;  ;  

从课堂内容看知识拓展化学选修课_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