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研究_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研究_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目前我国产业组织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前我国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诱因分析

目前我国产业组织从总体上讲,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1)生产能力分散,企业数目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2)开工率低,生产能力呈现出一种阶段性低水平过剩;(3 )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中而全”、“小而散”的现象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低;(4)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 产品也呈现出一种阶段性低水平过剩;(5)市场集中度低;(6)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等等方面。

一般而言,旧有结构的打破是一个放热过程,而新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旧有结构的打破显得较为容易,而新结构的形成则非常辛苦,旧有结构被新结构替代的过程一般必须经历一个无序状态,不过这种无序状态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持续的时间、无序的度、无序所产生的成本是不同的。

旧有结构被新结构替代过程中的这种无序状态表现在产业组织上就是产业组织不合理、低级化,它是我国新旧体制转轨期间必经的一个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不仅表现在微观层面上,也表现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上,不仅表现在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身上,而且也表现在政府官员和理论家身上。本文认为,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在分析这种无序状态,尤其是我国在目前产业组织低级化、不合理的诱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这种无序状态应该朝什么方向演进、如何演进、如何才能使这种无序状态的成本最小。

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状态是多维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行政垄断是产业组织演进的体制性障碍。我国目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在不断地退却,市场在不断地挺进,但是在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微观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所以形成了比较严重的行政垄断,表现为所有制垄断、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等,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维持垄断地位,进行排它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行政垄断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组织的演进,以至成为损害竞争、损害市场绩效、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导致经济停滞的主要变量。

2.地方政府行为是导致过度进入、过度竞争、从而使得产业组织不合理的中观诱因。“放权让利”是我国转轨时期在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放权让利”的过程中,投资审批权在不断下放,这使地方政府有了自主投资权,同时,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包干的实行,地方政府拥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资金。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不仅有预算内的,也有预算外的。另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办法集资、引进外资、从银行融资,加上地方政府在进出口、税收、价格、外汇等方面权力的增大,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在迅速增加。但是,“放权”并没有使权力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市场,而是由中央政府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其并不对资本使用支付成本,也不承担投资风险,其投资冲动随着投资能力的增加而膨胀,而在投资决策中,地方政府官员在现行的政府考核机制下又是以短期“政绩导向”取代“市场导向”和“优势导向”,铺摊子、进行区域攀比、形成短期的繁荣假象,一些“短、平、快”和价高利大的产业便产生了重复建设。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也是“经济人”,其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与全国利益最大化发生矛盾。

3.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影响着产业组织的演进。在实行“财政包干”的体制下,国企与各级政府具有隶属关系,当收入基数和递增率确定后,超过基数和递增率的收入都归地方政府支配,国企需按行政隶属关系上交收入,而且原体制中除个别行业外,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都归地方。这样,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就大量建立本级地方企业,多创产值,尤其是竞相进入那些价高利大的产业,从而发生重复建设。

4.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无机不相关多元化扩张模式是导致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微观诱因。改革开放初期,旧体制下压抑的需求大量同步到来,市场环境属于卖方市场,企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了快速填满市场式的无机不相关多元化扩张模式,这是导致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微观诱因。同时,从纵向扩张角度看,出现了很多全能企业,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不发达,每个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实现程度很低,这种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排斥分工、排斥竞争的纵向一体化是“逆商品化”、“逆市场化”、“逆产业化”的低级纵向一体化,也严重影响着我国产业组织的演进。

5.从产权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必然有过度进入,所以产业组织也必然会有这样一种低级化状态。我们可以假定产业具有“虚拟产权”,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产业的“产权”是“公有”的,任何市场主体都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产业,以拥有对产业的部分“所有权”,而且这种“所有权”不受法律保护,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谁的效率高,谁对产业的“所有权”范围(市场份额)就大,低效率的的市场主体所拥有的对产业的那部分“所有权”(市场份额)就会被高效率的市场主体夺去。这里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在对产业“所有权”的竞争、争夺中,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得以提高。但是像“公地的悲剧”一样,由于产业的产权“公有”,所以极易发生过度进入。不过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过度进入的度很低,且校正非常快,因为市场主体是成熟的、更加理性的市场主体。反观我国,由于目前还处于“准市场”阶段,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不成熟,所以过度进入的度很高,且校正缓慢,所以产业组织不合理、低级化的问题较为严重。

6.其他原因。(1)产业退出壁垒高。由于资产专用性、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目前产业退出壁垒较之于进入壁垒显得过高,这样,即使在利润率很低、甚至发生行业性亏损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和企业却不能从产业顺利退出,相反,为了社会安定,国家仍对其发放亏损补贴、减免税收或安定团结贷款,阻碍了市场对产业组织的整合过程;(2)各地人口总量、 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地方人口分布并不十分平衡,但是各地的人口绝对量都很大,市场容量也相应很大,这就给各地区产业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支撑条件。而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加上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给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跨地区流动配置造成刚性很强的时空障碍,跨地区资源配置成本很高、所以各地就不得不采用就地加工、就近消费的均衡化产业发展格局;(3)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在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初期,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市场容量的限制,许多企业在成长初期一体化程度都很高,规模经济实现差,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产业组织这时处于演进过程中的初期低级阶段。

二、产业组织演进的目标状态:“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业组织的演进规律表明,主导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是大企业,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也是大企业, 全球500家大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就占世界总产值的20%以上,其中在全球500 家中的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大公司销售额分别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32%。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是在3000多家大公司之间进行,20家跨国电脑公司几乎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计算机市场、10大跨国化学公司、10大跨国半导体公司、20家跨国汽车公司主导着各自产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

但是由于不同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同要求、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偏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方式正由“少品种、大批量、高耗低效、固定款式、单制定做、多库存慢交货、外延扩张”的单个企业刚性集中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低耗高效、弹性款式、多制定做按需设计、零库存快交货、内涵扩张”的企业网络柔性分散生产方式转变,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对企业的规模要求并不大,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企业——“虚拟公司”、“影子公司”,这类公司通常只有1—2人来负责联系业务,一旦需要,可以在瞬间召募所需的员工进行生产,任务完成后,又恢复到1—2人,这是企业组织形式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作出的调整、创新,是一种能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在这里、竞争的规则是“快者生存”、“小者生存”、“优者生存”,由此而出现了一大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快”、“小而配”的“小巨人”企业。

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1997年,美国净增的就业机会全部由小企业创造,小企业新增雇的员工数超过小企业和大企业净减人数的总和;小企业创造了51%的私营企业总产值;1996年美国中小企业出口额达180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0%;美国中小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是大企业的22倍。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量的24.4%、全国工业净增加值的41%、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净增量的44.9%、农民纯收入增量的35.2%均来自乡镇企业。据国际贸易中心统计,东亚飞速发展时期,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斯里兰卡各自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35%、30%、35%、35%由小企业完成。

可见,大、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不可或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分工发达、竞争中又有合作的企业共生网络,企业共生网络这种制度安排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准市场性组织,它提高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克服了纯粹市场形式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和纯粹企业科层制较高的内部组织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了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企业在这种网络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

同样,目前我国产业组织演进的过程中大、中、小企业也都不可或缺,所以我们的政策应该是大、中、小并兴、促进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提出的“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只是从理论上、从一般意义上给出了目前产业组织演进的趋势与规律,政府和理论界可以给市场解释、说明这种趋势、规律,但不能强制实行、行政安排一种产业组织,政府的作用空间仅仅是为其实现创造外部条件。产业组织是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发演进的,市场机制调节下最终实现的产业组织才是最反映效率的产业组织,不可人为安排一种市场结构。

三、“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的实现

1.产业组织合理化对策之一:促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1)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为产业组织的演进创造具备活力的微观基础。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国有资产国家唯一终极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创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推进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财政预算中探索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制约体系,形成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经理市场、竞争性股票市场、消费者(产品市场)、法律法规、工会等等内外相互制衡的委托——代理制度;③改变企业家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职业经理市场,使企业经营者从干部系列中分离出来,解决其角色定位问题,改变企业经营者的“官本位”、“权本位”,消除经营者的行政级别,使企业家由现在的依附于行政权力而转向依附于市场业绩,以年薪制、奖励红股、股票期权、有限制股票、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家作为代理人的积极性,就目前而言,董事长和总经理最好由一人兼任;④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化、科学化,集团重大事件随时披露、集团业绩定期披露,同时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⑤集团股本结构多元化,改变国有独资的股本结构,由多个利益主体来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监督、共同受益。

(2)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使政府的一般经济管理职能与产权监督管理职能分开,在保护既得利益的基础上打破条块分割,鼓励国有资产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克服地区封闭和部门封闭,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并进而提高效率。

(3)完善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集团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决定于交易费用大小、内部组织费用高低、合理避税考虑、经营业务风险度、经营业务关联度、经营业务的战略重要程度等因素。一般说来,对于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集团,可以采取H 型的控股公司结构,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主要是产权管理成本和行政管理费用;对于生产一种产品、面对一个地区市场的企业集团,可采取集中的、按功能重直划分部门的一元U型结构, 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主要是行政管理费用;对于那些针对多种产品、多个地区市场、生产几种产品系列的企业集团,可以采取事业部制的M型结构, 其内部组织成本主要也是行政管理费用;当然也可以采取更松散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形式。到底采取哪种形式,应由企业集团在发展中自己选择。

(4)企业集团应该制定集团长期发展战略。 ①正确认识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的关系,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生产经营的效率决定着资本运营的效率。资本运营是产业经营的深化和延伸、资本运营必须依托于产业经营,并服务于产业经营,最终要能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经营的效率。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对经营者的要求不同、生产经营是企业家的事。资本运营是投资银行家的事;②企业集团的扩张应该走强相关的有机多元化扩张之路,以横向扩张为主,适当推进纵向扩张、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避免不相关的无机多元化扩张;③企业集团扩张时,要充分考虑本集团的综合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只要有一个要素的扩张跟不上集团规模扩张的要求,那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将发生作用,集团效益必将下降;④企业集团应重视R&D、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建立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银行,加大从销售收入中提取R&D基金的比率,实现集团内R&D的规模经济。

(5)其它相关支持。①企业集团的整合中、 不光应重视强弱联合,而且更应重视强强联合,强强联合才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大趋势;②企业、政府、社会三位一体,解决好集团重组中的职工再就业问题;③发展信息网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等在内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规范的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给企业集团的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匹配实施,比如1999年我国为了扩大内需,采取了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相应地增加了对水泥、钢材等产品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相匹配的产业组织政策,所以一些规模经济实现差、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小钢铁”又拿到了订单,又点火生产。如果有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来配套,比如通过加强立项、审批,控制规模小、效率低的企业创办,或者通过订单向规模经济实现度高、技术先进、污染等负外部性小、效率高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企业集团的集中,以加快产业组织的重整,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益。

2.产业组织合理化对策之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1)资金支持, 包括:①建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的基金或机构,为中小企业筹融资服务。担保可以由政府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担保,也可以由中小企业组建联合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成立股份制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担保公司,由政府牵头、以货币资产或者国有资产存量入股,联合其它经济实力强、市场形象好、资信度高的市场法人共同组建(包括外资),各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民事责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严格按照公司制要求规范运作,形成良好的资产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经营机制、风险规避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盈利机制。要避免成立国有独资的担保公司和政府对股份制担保公司的指令担保、摊派担保。由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效益低下,担保风险高,所以担保公司的组建,政府应该牵头,而且在组建初期,政府还可以适当给予担保公司税收方面的优惠,同时规定优惠部分资金列入资本积累(注:这方面可以借鉴运作比较成功的“小额扶贫贷款”的运作经验。另外,据美国小企业局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的运行情况看,坏帐比率在2%左右,坏帐政府负责还,但较之于其它98%成功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国民财富,2 %显然微不足道。我国坏帐比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同样其功效将会更大。);②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给予中小企业利率优惠、贷款期限优惠和宽限期优惠等等;③允许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改制成为上市公司(注:但中小企业一般很难较快达到上市标准,中小企业大部分不可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所以应尽快设立“二板市场”,使中小企业通过场外交易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④帮助外资投入资产质量高、经营效益好的中小企业;⑤建立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高校、科研所技术转让于中小企业的资助基金;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金融互助基金,可以政府出一部分,企业出一部分,由政府的出资促成中小企业间金融互助协会的成立。

(2)政策支持,包括:①税收优惠; 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新开办小企业以税收减免,尤其是那些成长性好、业绩优良的高科技中小企业;③中小企业在R&D中所造成的亏损,可以允许其亏损金转移到下年度决算;④消除政策中的所有制歧视,如对一些产业市场准入方面所有制歧视放松;⑤推进“费改税”,减轻企业负担;⑥鼓励高等专业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⑦制定中小企业相关法律;⑧增加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的比重,为其竞标提供指导服务,也可以要求中标的大企业把部分产品的生产以分包制的形式由小企业生产;⑨给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以特别优惠;⑩广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尽快建立,促进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1)非公有制企业兼并公有制企业时,可以给予分期付款等优惠政策;(12)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13)增加向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财政援助,比如,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14)加快给中小企业的出口退税,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各方可以接受的补贴;(15)政府可以承担部分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费用,比如国际市场调研费、国际博览会上的展台费、海关费、保险和运输费等等。

(3)引导生成“寡头主导,大、中、 小共生”的企业网络:①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联系的信息通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签定合同的效率;②协调共生网络中企业间的矛盾,尤其是帮助网络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规范大企业市场行为,降低网络内部组织成本;③促进大企业淘汰的设备、技术、工人向中小企业的流动;④引导、鼓励大企业投资建立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雄厚的R &D能力使其开发成果十分丰富,但这些新产品可能市场并不大,不适合大企业生产,但为了获取创新收益,大企业也可建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共生网络中的一员;⑤国企改革中,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可剥离出去由小企业提供,纵向分解中一些工序、一般性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可以分包制的方式剥离出去由小企业提供,这样各个工序的生产能力可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形成企业共生网络;⑥引导行业协会、出口卡特尔等企业共生网络的建立,由这些行业组织来协调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行为;⑦以税收等等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家、雇员向企业的投资入股,从内部治理结构上帮助企业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利益共生网络。

(4)引导、 鼓励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生成:①建立为中小企业培训员工的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②建立科技、技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中等实用技术开发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供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服务指导;③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获取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新产品、新技术、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的信息,以出口为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限制,商品和劳务出口的交易成本极高,这样,国家就应以优惠政策来支持建立促进出口和协助企业承包工程的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5)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改变目前较为混乱、低效的管理体制。该机构的职能应该包括:①争取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②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③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信息等多种咨询服务,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经营状况、盈利水平、产品供求、成本价格等、微观上分析企业经营动向、进行企业诊断并制定指导计划,聘请技术、财务管理专家(注:这里又有一个专业化、规模经济的问题。一个中小企业不可能聘请一个高级的财务专家,其一是因为财力有限,其二是得不到充分利用。但由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许多中小企业聘请一个则可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和会计、法律等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注:但必须强调一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由市场去解决。中介服务以民办机构提供为主,官民合办机构次之,市场完全失灵时再由官办机构来提供。)和银行一道、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信贷管理,进行产业指导,防止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一哄而上”;⑤指导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到底是采取合伙制、封闭性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还是开放型的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的组织形式应由中小企业选择,而非由政府,理论家去选择。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就是运作比较成功的一种可以借鉴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

3.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其他对策

(1 )产业组织演进中行政垄断的打破主要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直接调控、微观管理和部门管理转向间接调控、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调控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为主,强化中央权威和财力,弱化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的三种职能加以明确区分,并按照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行使这三种职能。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打破行政垄断,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2 )在地方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和全国利益最大化的集体理性冲突中,包含着帕累托改进的潜在可能,但是这种潜在的帕累托改进的实现不能依靠对地方利益的抹杀来解决,而应在承认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地方政府行为的市场性自校正,在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比如地方政府间产业政策的协调等等。

(3 )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产业“公有的虚拟产权”所导致的过度进入,其解决主要依赖于市场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治本;同时可通过加强立项、审批,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等产权约束手段进行进入规制以治标,这样标本兼治,以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4)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市场行为影响着市场结构。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演进过程中的市场行为政策应是以效率为衡量标准的宽松的市场行为政策。因为产业组织的演进,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结果。目前我国产业组织正在朝适度集中、有效竞争的高级状态演进,市场结构正处于剧烈的动态重新整合之中,“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正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宽松的市场行为政策利于企业竞争行为的展开。这就要求对企业市场行为,诸如市场协调行为、行业自律、卡特尔、价格歧视、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共同销售代理、转卖价格维持、搭卖等等,应具体到具体的案例进行经济学和法律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全面禁止。

[收稿日期] 1999—10—07

标签:;  ;  ;  ;  ;  ;  ;  ;  ;  ;  ;  

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研究_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