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能更直观的教学;学生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到动手实验再到设计实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是我们值得探索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设计 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17-02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对书本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学习成果。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所以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到“动手实验”,最后实现质的飞跃-------设计实验,是一个值得深思、探索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这么一个思维再加工的过程呢?结合教学经验,我觉得关键是我们老师如何“别有用心”的步步引导。如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为例:
第一步:“别有用心”的抛出问题
老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串联。
1、如导入新课实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同学们可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原理: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盐+水
Ca(OH)2+CO2 ===CaCO3↓+H2O
2、那么“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反应吗?”
[实验展示] CO2与NaOH反应的试管
[教师引导] 试管内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那么他们发生反应了吗?
[知识回顾] CO2+2NaOH ==== Na2CO3+H2O
[教师抛出问题]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将现象呈现出来?
[教师提示] 借助仪器,让看不到的实验现象转化为看得到实验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气泡、水位的上升、压强的改变等。当一些反应现象不明显时,需要构造现象来证明其是否发生了反应,一般可从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检验上来进行,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学生活动] 同学开始进入讨论中
若此时同学还未能找到明确的思路方向,教师可进行思维引导。
第二步:“别有用心“的思维引导
[教师展示] 昨天晚上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也不知道行不行,今天拿出来和大家研究研究。
[实验装置图](如图1)
[仪器展示] 锥行瓶内事先装满CO2,打开橡皮塞,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去壳煮熟鸡蛋堵住锥形瓶口,轻轻振荡。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会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鸡蛋掉到锥形瓶中了。
[教师追问] 为什么鸡蛋会掉进锥形瓶中呢?
[同学总结] 瓶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入锥形瓶中。
第三步:思维再创造
[教师提问] 这是老师想出来的方法,大家开动脑筋,看谁能想出更简单的方法?
[提供仪器] 给你以下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水槽、塑料矿泉水瓶、锥形瓶、集气瓶、吸管、气球、去壳鸡蛋、NaOH溶液、CO2气体
请你用以上东西设计实验验证NaOH溶液与CO2气体确实发生了反应?
[学生活动] 这时学生的创造意识被激发出来,开始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
[教师提示] 如果我要用这个装满CO2的矿泉水瓶,那么实验该如何设计?
[同学设计](如图2)
将这个装满CO2的矿泉水瓶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盖紧盖子,振荡,矿泉水瓶变瘪了
[教师肯定] 非常好,这个就是你们自己设计出来的实验,简单又现象明显。
[教师活动] 同学们再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好好想想,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设计?
[同学甲设计](如图3)
有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的烧杯中(如图3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此时,同学们的思维大门被打开,思如泉涌,各种各样的创新实验设计不断出来,我们应该耐心的倾听,细心的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四步:思维提升,探究本质
[教师再引导] 但是矿泉水瓶变瘪了,鸡蛋掉入锥形瓶,试管内的液面上升就一定可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了吗?
[学生思考] 不能,CO2也能溶解于水中,或者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 H2CO3
[教师提示]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产物入手,鉴定生成物的存在,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
[知识点回顾] CO2+2NaOH ==== Na2CO3+H2O
[教师提示] 生成物为碳酸钠哦!
[教师活动] 很好,有同学想到办法了。那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方法可行吗?
[学生操作] 取少量刚才变瘪矿泉水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到了大量的气泡
[教师总结] 产生大量的气泡说明有产物Na2CO3的存在。
[知识点回顾] Na2CO3+2HCl ==== 2NaCl+H2O+CO2↑
[教师再提问] 同学再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产物Na2CO3的存在吗?
[同学回答] 取少量刚才变瘪矿泉水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或者氢氧化钙溶液,观察现象。
[教师总结] 非常好,利用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产生白色沉淀CaCO3,也可以检验产物Na2CO3的存在。
[知识点回顾] Na2CO3+CaCl2 ==== CaCO3↓+2NaCl
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我们都可以很肯定CO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生成了Na2CO3。
第五步:知识巩固应用
例题、小丽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看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 ;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
【猜想假设】小丽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
猜想二: ;
【实验设计】为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丽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小红认为小丽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学生的思维经过以上五个步骤“别有用心”的引导,思维经历了一场洗礼,从动手按步骤做实验到自己思考、自己设计实验,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目的。在此思维引导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设计实验,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达到实验目的,又遵守了实验的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而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阔思路,提高实验创新意识。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实验设计,放开思维的翅膀。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乃至是学生利用现有智力能进行创造想象,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及预设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营造想象实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引导学生用心设计实验,细心选择实验装置图。
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运用所学的知识点预测实验结果。
3、平时多布置实验设计作业,思维创造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设计化学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综合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实验设计,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
总之,化学实验设计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加强思维,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达到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我们化学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12版)
论文作者:潘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氢氧化钠论文; 溶液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试管论文; 思维论文; 锥形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