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家教观可打几分?--上海市与横滨市父母孩子角色标准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您的论文,上海市论文,几分论文,家教论文,可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横滨市的母亲在讲述好父母、好孩子的标准时,十分具体生动,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之下,上海母亲的回答显得既空洞又笼统。
上海的父母都爱孩子,但很少懂得“尊重理解孩子”;而日本母亲却“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
中国父母评定一个孩子总是离不开学习成绩;日本母亲却把同情心、纯朴、活泼、关心人列为好孩子的标准。
父母都疼爱孩子,对孩子满怀期望。但是光有期待也许不够,在您教育孩子之前,或许该对自己的家教观作一番审视。
--编者
近几年,我参加了不少家教咨询,考察和访问了美国与日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上海市与横滨市的幼儿母亲关于家庭角色标准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查,深感我国家庭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确也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这里仅就父母与孩子角色标准这一方面谈几点看法。
角色标准概念化、笼统化的倾向
在对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母亲的调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母亲在讲述好父母、好孩子的标准时,十分具体生动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不要用自己的情绪支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做了错事要批评,做了好事就该表扬”,“孩子受到挫折时要给予鼓励”。“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消极情绪”,“要面带微笑与孩子说话”,“父亲再忙也要找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父亲发怒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等等,对照之下,上海母亲的回答显得既空洞又笼统,“爱孩子的母亲就是好母亲”,“全面发展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关心孩子的父亲就是好父亲”之类回答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在回答什么样的父母或孩子是坏父母或坏孩子时,上海母亲的描述则显得细致形象。
这里至少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上海母亲可能较少考虑怎样做个好母亲的问题,以为既然有了孩子就自然能当好母亲;二是即使很想当个好父母,但对好父母的标准缺乏具体的认识与了解。往往只知道一些当父母的大原则,却不知道具体的方法。这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大弱点。家长不仅需要了解家教的原则,更需掌握具体可行的标准与办法。
缺乏理解与尊重的爱的倾向
上海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把爱孩子、关心孩子看作是好父母的首要标准。可是提到要“尊重理解孩子”的仅占了总调查人数的4-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母亲把尊重与理解孩子作为好母亲、好父亲的第一、第二条标准。许多日本母亲这样描述:“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母亲不要围着孩子转,也不要孩子围着自己转”,母亲要与孩子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父母与孩子是朋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的问题时,不少日本母亲回答很干脆:“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没有不好的孩子”;有的说,“孩子不好那是环境造成的,不能怪孩子”,“孩子还小,不能说坏”等等,她们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作辩护。
这里的问题倒不是该把关爱孩子放在第一条,还是把尊重理解孩子放在第一条,而是我们的母亲为什么在好父母的标准中竟没有尊重、理解孩子这一条。现在有些父母都感到为了孩子活得很累。他们尽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吃、穿、用,而自己省吃俭用。可是他们的孩子却未必感受到母亲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爱。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有很得要的一条是,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渴望什么。
有个小学生去买橡皮,不慎路上摔了一交,忍着痛慢慢走回家来,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劈脸就训斥:“买块橡皮花这么长时间,不做功课,只想白相。”孩子哭了,不是因为腿上的伤,而是想不通妈妈为什么这样看待自己。对一个人的爱,与对他的尊重和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尊重与理解的爱,往往只能是一种生物性的爱,满足物欲的爱,缺乏理智的溺爱。这种爱不仅无法建立亲子间的感情纽带,还会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的觉醒慢慢累积起对父母的怨恨,这也许是做父母的始料不及的。
重智轻情的教育倾向
现在的孩子常说“没劲”,各种原因不少,其中父母、老师把无止境的学习任务压在孩子的肩上,是重要原因之一。孩子在生活上是泡在糖水里,学习上却是浸在海水里,喝不下也得喝。父母、老师评定一个孩子,总是离不开学习成绩,至于孩子是否关心人,是否合群、富有同情心,是否纯朴善良却很少提及。在调查中日本母亲把同情心、纯朴、活泼开朗、关心人列为好孩子标准的前四位。而上海母亲提到孩子“要有同情心”的仅1.3%,“善良的”仅1.1%,“关心人”的仅2.7%,相反在好孩子的12条标准中,竟有4条是智力方面的(聪敏、学习努力、求上进、爱动脑)。另外,日本母亲在提到好孩子标准时,特别强调“天真活泼”、“有朝气”。有些母亲直截了当地说“天真快乐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自从70年代末以后,我国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视儿童智力开发,强调早期教育,这本无可非议。可是如果家庭光抓智力投资,不问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能力培养,就有可能走向反面。这不能不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