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查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研究综述论文_ 李洁平

凝血检查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研究综述论文_ 李洁平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25400

肝硬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患者是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来。临床上,该疾病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显著,但伴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过渡到失常期,进而对患者的肝细胞产生严重的危害,并致使患者机体中的凝血因子、蛋白质减少和肝脏合成功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现象,诱发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此外,干硬化患者还存在便其他形式和其他部位的出血,包括擦伤、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发性血肿等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死亡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加强患者的临床预测诊断,以防干硬化患者出现出血的并发症。

1 肝脏与凝血

在机体中,肝脏可以合成绝大部分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物质。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的促凝因子、抗凝因子和纤溶物质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三者之间相处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下,共同发挥作用,维持机体的凝血系统平衡。然而一旦人体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或者出现异常现象的时候,肝脏的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合成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进而无法满足凝血酶的生成。并且伴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伴随着肝脏中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不断下降,就会导致人体的凝血系统出现失衡的状态,进而致使患者的机体出现低凝或者高凝的现象。如果患者出现了低凝的现象,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的现象;如果患者出现高凝的现象,就会导致其出现血栓的现象[1]。

2 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分析

临床上,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结合以往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50%足有的患者会出现静脉曲张出血,并由此出现肝硬化出血的患者约为80-90%。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肝硬化患者出血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2.1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出现了一定的减退现象,致使患者机体的凝血因子合成出现了下降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肝硬化患者机体中半衰期最短的VⅡ的因子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现象,接着V因子、Ⅱ因子和X因子水平也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并且随着患者肝脏损害程度逐渐加重,凝血因子合成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进而诱发患者出现出血等现象。

2.2 血小板数量减少

肝硬化患者出现了凝血因子出现减少的现象,血小板也在凝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体中,血小板可聚集形成初期的止血栓,同时还可通过募集活化的凝血因子促进患者凝血酶生成。但是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体积的血小板数量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现象,虽然不会对患者的凝血酶生成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肝硬化出血的发生率。

2.3 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因子XⅡ因子等进行转化,并形成纤维蛋白酶降解使之成为各种产物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由于其肝脏合成功能、清除肺功能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趋势,以至于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尿毒症、内皮损伤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2]。

3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预测价值

3.1 PT/INP、APTT检测

目前,在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中,主要有PT/INP、APTT两种方式。其中,PT属于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实验,在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和DIC的临床诊断中。APTT则属于内源凝血系统的临床筛选实验。这两种凝血功能筛选检查方式不仅简单、便宜,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①这两种方式无法准确反应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并且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还会受到患者血小板和其他物质的影响。但是这两种检测方式只能对患者的血浆凝固时间进行精准地检查;②这两种检查方式只能反映出患者体内凝血的状态,而对抗凝和促凝的平衡关系很难精准晚期;③晚期的肝硬化患者常出现活化蛋白C水平降低的现象,而这两中检测方式很难对其进行进行有效的反应;④这两种检测方式对于低水平凝血因子的敏感性比较差,以至于检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依靠PT/INP、APTT两种方式很难精准反应出患者体内的真实的凝血状况,甚至导致医生出现误诊的现象。

3.2 TEG检测

TEG检测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两种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血凝块的形成进行检测,包括血凝块的生成速度、强度、血凝块的稳定性等,进而对患者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功能等进行全面的、精准的检测和评估,进而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测。通常,TEG可用于创伤性大失血、肝移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并且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全貌进行精准的评估,进而对患者凝血状态进行判断。

3.3 凝血酶生成实验

凝血酶生成实验主要是在体外条件下而进行的一种模拟于体内条件的实验方式,并对患者机体内的促凝、抗凝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行了精准的反应。通过该实验可对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进行了有效的反应,并对患者血浆的止血潜能进行了直观的反应。但是该实验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出血、血栓风险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肝硬化患者早期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检查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并且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常规凝血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中。但在具体应用中,传统的PT/INP、APTT指标无法精准反应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可充分利用TEG检测、凝血酶生成实验等方式,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预测。

参考文献:

[1]胡晓红.常规凝血检查和血小板计数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8):100-101.

[2]李静,祁兴顺,李宏宇,郭晓钟.常规凝血检查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7,9(02):10-14.

[3]李静. 常规凝血检查和血小板计数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价值[D].大连医科大学,2017.

论文作者: 李洁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凝血检查预测肝硬化出血的临床研究综述论文_ 李洁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