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步入寻求国家调控市场的新模式阶段,经济学者对国家调控手段的研究重点从指令性计划手段转向宏观财政和货币手段。在对货币政策手段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伴随,也就是说一定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直至今天,这种观念还在经济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以及这个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多大?本文对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求教于方家。
一、在理论上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现代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内在的基本因素,若抛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素影响,基本上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和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所谓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包括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生产中投入的厂房、建筑物、设备、器具、土地等劳动资料和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在制品、零部件等劳动对象在数量上的增加或质量上的改善。所谓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指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即体现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多的产出量,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的节约、知识的进展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等等的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些内在基本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根据其主客观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支撑,技术进步促使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占比重较小,这种经济增长尽管速度也可能很高,却属于数量型、消耗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反之,则属于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存在第三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吗?下面我们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通货膨胀是经济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无论是凯恩斯前的古典学派还是现代的新古典综合学派,都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它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不同的阶段,随着流通手段和银行信用的发展,通货膨胀的含义也不一样。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是货币符号。当纸币的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也就是纸币会贬值。由于每个单位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上涨。如果这种物价上涨不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一个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三个方面:从纸币流通量看,与纸币需要量相比显得过多;从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看,不断减少;从商品的价格看,物价总水平上涨。这是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彼此密切联系,同时出现。显然因供求关系的变化或由于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市场商品脱销、原材料一时短缺而造成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有本质的区别。
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结算制度的改进、支票流通的扩大,货币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纸币,而是扩大到银行活期存款,甚至扩大到银行的全部存款。货币范围扩大后,通货膨胀的概念应该相应地改变为:通货膨胀就是在货币超前供应的支撑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超过商品可供量引起持续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持续全面的价格上涨又反过来强制货币超前供应的经济过程。
通货膨胀的发生,会引起价格的相对变化,使彼此关联的价格结构或价格体系扭曲,价格信号变得模糊失真,而价格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是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一个反映商品、劳务本身的价值,并体现各种商品、劳务供求关系的价格系统,能够正确引导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从而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较好的环节,实现企业间的优胜劣汰,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及时协调,使整个国民经济在良性循环中得到发展。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则其固有的破坏力会打乱市场机制的运行秩序,干扰作为“市场信号”的价格的信息传递,并使信号失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失去其内在机制,势必造成资源配置力度、方向失调,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降低其运行效率。通货膨胀固有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将促使合理的价格体系瓦解,使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遭到破坏。
从上述可知,从理论上看通货膨胀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某一经济发展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物价的较低水平同时并存。
日本1951-1955年和1955- 1961年这两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和10.6%,而消费物价年均增长率仅为3.9%和2.5%。进入60年代,日本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奇迹”,连续6年经济增长率超过10%。 1970年与1963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 10.4%,而同期的消费物价上涨率较低,平均每年增长仅5.4%。
西德(前联邦德国)在1950- 1971年的20多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4%,经济增长较快,但消费物价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7%,处于低水平。其中1967年和1971年这两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达22%和10.8%,而消费物价的年增长率仅为1.1%和 2.5%。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韩国1983-1989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4%,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只有3.5%,其中有4年的增长率在3%以下。
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987- 199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1.2%,消费物价的增长率,每年平均只增长 4.4%。
新加坡的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发展,而物价则长期比较稳定,如 1966-1972年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3.9%,各个年度的增长率都在 11%以上,但消费物价指数较低,年均增长率只为2.3%。
台湾的经济既取得高速发展,又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过去 40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为9%,而消费物价的平均年上涨率只为6.7%,若扣除50年代战后理顺经济的影响和70年代世界两次石油危机冲击的两个阶段,在 1961-1972年和1984-1989年两个经济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和7.9%,而批发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0%和-2.06%,消费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和-0.46%。
和上述情形相反,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也有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或下降,但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
美国进入70年代发生了严重经济滞胀。1973-1982年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1.6%,而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年平均上涨8.7%。其中 1980年、1981年、1982年连续3年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而消费物价年增长率却分别高达13.5%、 10.4%、6.1%。
英国1973-1982年1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1.4%,而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年平均上涨高达14.1%。其中:1974年、1975年、1980年和 1981年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1.4%、-1.3%、-2.9%和-0.6%,而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分别高达16.0%、24.2%、18.0%和11.9%。
巴西消费物价指数1992年比 1987年增长10.5倍,而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反而处于下降。
玻利维亚在1982-1986年5年中,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上涨 7.76倍,其中1984年和1985年分别比上年上涨12.8倍和117.5倍;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反而下降2.6%。
土耳其1965-198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6%,而消费物价指数在1965-1980年每年平均上涨20.7%,在1980-1987年每年平均上涨37.4%。
智利1965-1987年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0.2%,而消费物价指数在1965-1980年每年平均上涨129.9%,在1980- 1987年每年平均上涨20.6%。
乌干达1965-198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7%,而消费物价指数在1965-1980年每年平均上涨21.8%,在1980-1987年每年平均上涨95.2%。
当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某些时期,呈现出和我国十几年来相似的情形,即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也低。
韩国1974-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率为17.9%。
台湾1953-196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8%,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率为9.5%。表现为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也高。
法国1986-1993年8年中,消费物价增长率平均每年只有2.9%,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每年也仅为2.1%。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也低。
综上所述,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通货膨胀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快慢,既不是正相关关系,也不是负相关关系,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更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通货膨胀高低和经济增长快慢之间,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内在的因果关系。
三、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中所伴随的一定的通货膨胀
准确地判断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采取措施的力度以及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正确把握这两者的联系,妥善地处理好这种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继续取得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发展到底存在着什么联系,已经非常清楚:从理论上看,通货膨胀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通货膨胀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快慢不存在相关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分析可知:通货膨胀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是毫无好处,但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那么,经济发展是否要完全杜绝通货膨胀?其实不然。就目前各国的宏观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度而言,经济发展还少不了一定的通货膨胀。我们只要全面研究一下宏观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就不难明白:这是两害相权,择其轻。
由于影响纸币流通量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一个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在现实中要做到纸币流通量与纸币需要量完全一致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经济生活中纸币流通量只能是围绕宏观货币政策所确定的目标纸币需要量上下波动。假如一个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以纸币流通量与纸币需要量完全一致这一个理想点为目标的话,由于影响纸币流通量的各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实际上纸币流通量只能是围绕这个理想的纸币需要量上下波动。也就是说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个国家肯定是处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变化中。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非良性现象,都来源于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只不过是前者表现为“需求过大、供给不足”,后者表现为“供给过大、需求不足”。由于通货紧缩时菜单成本远远大于通货膨胀时的菜单成本;通货紧缩激励储蓄,影响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由于通货紧缩,势必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由于通货紧缩,势必导致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不断增多,市场信用和信誉便会严重下降;由于通货紧缩,势必导致群众对收入与支出增加的种种消极预期,从而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与通货膨胀相比,只要不是发生了过高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种种事实都可以证明,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的危害更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通货紧缩的危害大于通货膨胀(温和),因而一国在确定自己的宏观货币政策时就要避免通货紧缩的发生。显然选择宏观货币政策的目标点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国在确定自己的宏观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一点:实际经济生活中纸币流通量只能是围绕宏观货币政策所确定的目标纸币需要量上下波动。为避免通货紧缩,纸币流通量的波动范围的底部最好是等于纸币需要量。这样,为避免通货紧缩选择宏观货币政策的目标点则应该是一个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控制力度越强,这个波动范围就可以控制得越少,那么这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就可以选择得越低,对该国的经济发展就越有利。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宏观货币政策控制力度不同,再由于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与社会结构和文化相关。因而,各国目标通货膨胀率各不相同,比如欧元区国家把物价上涨幅度设定为2%以内,英国为 2.5%左右,美国为3%左右。在我国,由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在5%左右对社会影响不甚明显。考虑到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度和水平,5%基本可以作为我国的目标通货膨胀率。
标签:通货膨胀率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物价指数论文; 年均增长率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