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读景·读情·读形论文_李艳

读文·读景·读情·读形论文_李艳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 730200

摘 要:诵读法是我国教学中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方面也有显著效果。本文聚焦常态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对诵读教学课堂情境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描述,对课堂上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理性的解读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诵读教学 课例

一、课堂流程

1.读文。课前分发律诗这种诗体的一般诵读规律,让学生通过预习自由朗诵,并提示注意押韵、节奏、对仗和重读、轻读。如首联上句天对风、急对高,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显示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比如节奏点上的平声字(如高、清、回、边、江、秋、台、霜、停、杯等)要比节奏点上的仄声字(如急、啸、白、木、下、里、病、恨、鬓、倒、酒等)读音拖长。

2.读景和读情。

(1)首联和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高”、“哀”、“清”、“白”、“回”、“萧萧”和“滚滚”。

(2)接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会秋景中渗透的情感,深刻体会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意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诵读指导:急风,秋天的风凄寒,万木凋零,要读出瑟瑟发抖的感觉。

天高,天高地迥,在苍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身的渺小无助、高处不胜寒,暗喻有志难展,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诵读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

猿哀,作者并非猿猴岂知猿之哀乐,此时猿猴是杜甫的化身,要读出哀啼时候内心的沉痛、凄厉。

渚清和白沙,都是冷色调,体会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诵读时,读出老眼浑浊、惨淡愁苦、天地之间一片黯然无光的感觉。

回鸟,茫然盘旋,无处栖息。要感同身受,想想自己的处境——战乱频繁,被迫流落他乡,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飞鸟,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犹如秋风中枯萎凋零的落叶,在秋风劲急的枝头垂死挣扎。由树及人,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诵读时,读出苍老和时光容易把人抛的无奈之感。

不尽长江,又暗喻历史的长河,以历史和时间的悠久来反衬个人生命的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要读出长江波涛汹涌的气势,音调略高。尤其是“滚滚”要重读,要有磅礴、雄壮的气势。前几句情绪低沉,此句应该高昂、悲壮。

(3)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直抒胸臆的句子要如何更好地读出?

诵读指导:“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悲”、“常”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了解到诗人当时年老又多病,处境堪忧,登山时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因此“百”、“多”、“独”都要重读,并且要读得特别痛苦。

诵读指导:“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既指国家命运前途未卜又指自身命运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苦”是极度的意思,诗人极度痛恨已经两鬓斑白,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出力了,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在一个人健康、得意的时候能心忧天下,已经很伟大了,可是杜甫在自身处境都如此艰难的情形下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为“诗圣”。

“艰难”语音要拖长、稍低;“苦恨”要高、要特别重,读出极度痛彻心扉的感觉;“繁霜鬓”又要稍慢,声音不能太低,读出有心无力的感觉。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3.读形。形,指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或者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诵读《登高》时,要想象诗人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在诵读的时候可以配合表情、手势、动作。比如诵读时配合仰视、俯视、远望、双眉紧锁等神情,最后总结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课例分析

在“读景和读情”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在教授的时候对首联、颔联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字里行间暗涌的情思,由此可见诗歌的诵读也需要“练字炼句”。每分析完一种景物就让学生带着相对应的情感特点去润色自己的朗读,学生迫不及待地张口诵读和体悟,参与度高。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不同,对词句感悟的程度、诵读表现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但通过这样丝丝入扣的情感渗透,每个学生都努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随后找4-6名学生站起来进行个别朗诵范读,学生点评,不同的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多次尝试诵读,学生不仅自己尝试着诵读了,而且也听到了不同版本其他同学的声音,很容易在课堂上就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总之,《登高》本来就是一篇饱蕴情感的诗歌,既要理性地理解句意,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感性诵读诗歌相结合,理性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感性的表达。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读文·读景·读情·读形论文_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