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表现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基论文,姆林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各取所需。迄今为止,人们较多地研究了他的德育、智育、情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而较少注意到他对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以及乐学等问题的关注。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关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大写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行动指南。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幸福是他赋予这种“大写的”人的基本内涵,而学生的自我表现则是他认为的造就具有这种内涵的“大写的”人的条件。
一、学生表现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即指学生“内在本质的表现”①,学生“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倾向的显示。②由于内在本质、天赋才能和倾向包括多个方面,所以学生的表现体现为“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或者说是指学生从其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的、道德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的表现是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幸福的条件。学生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和生活快乐幸福意味着学生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了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因此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着对自己力量的乐观的信心和自尊感”;“意识到、感觉到、体会到自己的充分价值,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自己在创造性劳动中的成就”。可见,学生的天赋、才能、价值的表现和显示是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乐学的源泉。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对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他说:“人对于创造性活动的永不停息的追求,这是借助于教养和知识而变得越来越充实的源泉”③。他甚至认为,创造性劳动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本身”,在一种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并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这一点,儿童不可能成为乐观主义者,和谐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表现之所以导致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幸福,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价值的表现和显示,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我肯定的态度和情感,使得学生感到自豪,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无能的、低人一等的人,而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自我表现是使学生乐学并成为一个“可教育的人”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在教育中经常出现学生厌学、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愿接受教师影响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等等现象,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精神生活贫乏造成的。因为学习仅仅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当学生对学习还未真正产生兴趣的时候,或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如果教师仅仅以分数的好坏来衡量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在教师面前抬不起头来,感到自己没有希望以致灰心丧气,甚至讨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愿意并乐于学习,成为一个“可教育的”人,关键要在学生身上唤起他的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情感需要,使之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达到自我表现,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情感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当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时,就需要让学生“在精神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表现”,而且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越大,设法让学生在其它活动领域里突出自己这一点越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可以退缩,而是因为当学生在他最强的那一方面“显示了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就会在其它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④可见,表现会提供学生在学习方面以及其它方面发展的动力和进取的力量。
第三,学生的表现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一个学生不能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活动中取得成就,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宣告自己的存在,没有感觉到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和自豪感的时候,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反之,当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发挥和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体会到自尊、自豪和自信的时候,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出个性。所以,个性形成的最有利条件就是“充分地展示人的全部素质、能力、禀赋和天才”⑤。
由于表现具有如上所述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并将之摆在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学生的很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所造成的,这主要又是由于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表现带来的。而一般的教育理论家错误地把学校的一切成败跟教学大纲编得如何、各门学科教得如何联系在一起。因此,普通中学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以便最充分地显示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倾向”,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⑥。
二、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表现。教育要帮助学生得到表现,首先是教育者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天赋才能,使之都能在一定的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天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较少关心学生的表现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人总认为只有少数优秀人物才有天赋才能。苏霍姆林斯基以他在学校里进行的几十年教育工作为基础确立了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的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⑦。一个学生可能在文学方面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可能是一个极好的无线电修理工;有些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总感到有些困难,可在其它劳动领域里却往往得心应手。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特定的性向、天赋和才能,即都有一个特定的“自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提供多种多样的领域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性向的方面,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他特别批评了通常的学校教育提供学生的表现机会太单一,往往只有得好分数这一方面。而在这一方面,很多学生往往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根本不会表现“自我”。他认为,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表现的领域和机会是很多的。
首先,道德即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他认为,当学生在智力方面比不上别人时,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而要在他面前打开精神发展的道德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道德领域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通过建立美和完善的道德关系来丰富自己,从而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第二,劳动领域也可以提供学生很多显示、表现自己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觉得掌握知识有困难时,可以让他在别的劳动领域里突出自己。当创造性劳动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时,就会激发他在劳动中进行创造性思考,使之产生“求知欲、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他看来,劳动之所以能促使学生得到表现,是因为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能展示人的能力、禀赋和天才,从而能确定人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在把人放在首要地位的社会里,任何劳动都可以提到创造性的高度。教师要发现和引起学生对某方面劳动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爱的劳动角落。比如学校可以安排一些课业小组,按年龄和兴趣组合使儿童一进校就进入自愿选择的一个课外小组劳动。这些不同的小组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提供每个人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机会。
第三,在学习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天赋才能的不同,提供学生不同的表现机会。首先,在某一学科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天赋才能的差异采取程度不同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育要做到使这些聪明才智成为学习上成功的基础,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不低于自己的才能,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程度不同的学习。可以让有天赋才能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和创造领域内超越教学大纲的范围。这种个别同学特长的发挥,不单会影响到这一个人,还会影响那些对在这一方面学习感到吃力的人,促使他们增强信心。这样,集体生活也会逐渐地丰富起来。其次,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天赋才能的不同而深入钻研不同的学科,越是深入自己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关于智力学习的兴趣越大,自信心就会增强,就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会促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多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各门科目的深入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某一科目、某一方面知识的特殊兴趣的发展相结合—一这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⑧。
三、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表现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学生表现问题远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自我表现应持正确的态度。教育是否应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否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按照苏氏的说法,“教育假若没有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在某些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⑨。承认学生的表现,就意味着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素质、天赋和才能。这些不同的素质、天赋和才能就影响着学生的日后不同的发展。虽然说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它必须以学生的先天性和天赋才能为基础,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关心学生表现的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强调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发挥和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乐观进取的人。按照苏氏的说法,人的表现不会直接导致个人主义,它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是可以统一的,因此人的表现“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在我国今天强调发挥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表现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快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痛苦不堪,精神生活贫乏,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美好。以至学生厌学、退学,即便坚持读下来,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部分缺少健全的人格,没有一种好的人格面貌,以至人才质量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学生学习压力太大,学生完全是被迫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努力去获得好分数外,没有其它表现自己才能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生活太单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一副良药是开展快乐教育,这包括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其一是改善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比如增加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减少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减轻学习的负担等等。这些对于学生乐学来讲是必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靠改变外部教学环境虽然可以使学生过得比较轻松、有趣,但这还不是完全的、真正的快乐教育。因为学习不可能总是轻松、愉快的,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劳动,快乐教育并不是要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不花费心血就能学习,因此单靠改变外部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很多时候是粗浅的、外在的、短暂的,真正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内在的、持久的快乐的源泉在于学习能取得成功,能够在某些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表现自己的天赋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较多地注意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为自我表现的教育首先承认学生天赋和才能的个别差异,认为教育要让学生在最能显示自己才能的领域内做出卓越的成绩,达到自我表现,而个性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自我”显示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格独特性。苏氏特别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并将之与学生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人的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以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习通过在某一方面自我表现所获得的自尊、自信、自豪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力量会促使学生解决其它方面的困难,发展各方面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收稿日期:1993年9月28日
注释:
①④⑥⑦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83、490、493、487、377页。
②⑧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1、297页。
③⑤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