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收益率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_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债券收益率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_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债券重新归队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跃动崭新面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央行论文,债券论文,面孔论文,操作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周一(4月7日)央行发出公告,明示金融债券重返公开市场操作的舞台:从这一天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发行的国债、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券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债券,都可以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债券回购交易的工具,起始时间为每期债券的上市日期。

此前,只有1998年央行刚刚恢复公开市场业务之初,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与此同时,央行人士表示,还将有一系列针对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突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认为,央行此举不但能够增强金融债券的流动性,而且还可以在必要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不过,操作细节仍然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解释说明。

扩充央行持券量

今年2月11日至4月10日,央行在两个多月内已经采取正回购回笼资金1630亿元。近两周央行的正回购力度有所下降,有关人士认为,央行手中的债券不足是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此前,市场预测央行的持券量大约在5000亿元上下。

对此种说法,央行货币政策司人士未置可否。他表示,央行将金融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的范围,不仅基于眼前的考虑,更是一个“长远的打算”。由此可以看出,公开市场业务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将越来越被重视并充分加以利用。

他解释说,央行从事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货币政策调整的需要,央行通过正回购或逆回购出售或买进债券,减少或增加金融机构手持现金拥有量,进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因此,央行此次决定扩充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表明央行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

在央行(2002年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为了保持2003年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央行将进一步完善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可见,央行此番举措或许早在筹备之中。

早在2002年9月,央行已经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过一次扩充。当年6月25日央行开始正回购交易,至9月底已面临债券不足。为此,央行与有关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协商同意,于2002年9月24日将当年(6月25日至9月24日)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转换后的中央银行票据共19只,发行总量为1937.5亿元。

市场担心

据央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介绍,所谓“正回购”,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债券向商业银行质押,收回商业银行多余流动性的一种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是央行以增加负债的形式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做法。将央行正回购品种转为央行票据,并非央行将用于正回购交易质押的债券转为央行票据,而是将作为央行负债的正回购转为央行票据,原来用于正回购质押的债券同时解冻。

正回购和央行票据都是央行负债,二者在收回总体流动性上作用相同。央行票据的优势在于解冻人民银行原用于正回购质押的债券,相应增加了央行操作工具,为继续进行正回购提供了条件。对于一级交易商来说,央行票据可以流通,相应增加了持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便于本机构的流动性管理,但在总体上又不影响流动性总量。

由于央行票据的期限短(1年以内),而国债绝大部分在三年期以上,央行票据的发行也不会对国债发行产生不利影响。同样,引入政策性金融债券也扩充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为收回总体流动性提供条件。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体系很可能因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品种的增加,而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产生更大的差距。央行方面表示对此并不担心。因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还处于割裂状态时,中国的国债市场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体系。国债尚且如此,发行极为有限的金融债券品种更无法担此重任。

操作空间很大

在《2002年货币政策报告》中,已经预示了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要有一系列大的举措,包括“增加一级交易商成员,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面;研究改进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和增加交易频率;逐步完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测制度”。此外,央行还在着手研究“对冲”外汇占款过快增长的方式,以此提高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

除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执行工具之一的再贷款,也是调整的目标,而调整的主要内容则是再贷款的结构。最后,央行还提出对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政策这两项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将“适时进行灵活调整”。

对照上述报告内容,今年头4个月以来,央行已经开始实践的内容包括:增加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合肥商行、贵阳商行等3家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次从每周一次增至每周两次;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等。3月3日央行还发出通知,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上述变革都集中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可见作为货币政策重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将受到了货币当局更加高度的重视。

在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量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的。英国近年来甚至取消了除公开市场操作以外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每天要进行3次之多。

利率市场化基础

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近年来也迅速发展成货币政策工具中的“绝对主力”。1998、1999两年,中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

货币政策司人士强调,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除了调整货币供应量,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是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夯实基础”。

他解释说,利率市场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二是央行能够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如果没有后者,很容易导致‘一放就乱’的局面。因此,央行近来着力提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能力,也是为了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

他表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选择商业银行超额准备作为主要的操作目标,而将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辅助操作目标——主要用来观测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是客观实际使然。但从长期看,货币市场利率最终将成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这个过程将越来越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指出,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为标志,货币政策操作已基本完成从行政调控向市场调控的转变。相应地,货币政策传导也从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体系转为更多依赖债券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核心任务之一。

李扬认为现有的债券市场,无论就规模还是品种而言,对拥有3万亿元基础货币的央行来说,都无法充分施展技能。

标签:;  ;  ;  ;  ;  ;  ;  ;  ;  ;  

债券收益率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_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