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课上做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与加强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分析和运用现行教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一.分析课本,挖掘环保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不过,教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蛇与庄稼》、《太阳》、《只有一个地球》、《长城》、《桂林山水》、《草原》、《林海》……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在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教师用类比法直接导入:古时候,普鲁士一个国王看到自己十分爱吃的即将成熟的樱桃被麻雀啄食,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麻雀,这下麻雀可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麻雀倒是消灭得差不多了,可是樱桃却被害虫吞食一空。这个故事表明了“樱桃——麻雀——害虫”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蛇——田鼠——庄稼”是异曲同工的,告诉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受到0 大自然的加倍的无的情惩罚。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谚语,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已失去了其正确性,我们要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珍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列之中去。
而有些教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挖掘。但教师只要动脑分析,移花接木,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众所周知的《景阳冈》是从古典名著《水辩传》中节选出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似乎与环保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同样是一篇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处理完这篇教材后,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不久,某山区兄弟俩打死了一只金钱豹,结果双双被捕入狱。其父为其鸣不平,上诉说:“历史上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我的儿子打死豹子,反倒成了‘阶下囚’。这事太不公平了。”我们要求学生展开“公平与不公平”的讨论,后来统一了意见:此一时,彼一时,古时候武松打虎为民除害当然是英雄壮举,而现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保护珍稀动物,而兄弟俩视法律为儿戏,理当绳之以法,这是罪有应得,其父亲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通过这篇古典小说的一学一议,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有些古诗,也可以古为今用,为环保教育服务。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苏轼诗时,有个曾上过庐山的同学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污染太严重”。这一改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可想而知,附近工厂排出的大量废气、浓烟笼罩庐山,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可见小作者见解独到,并非夸张。
二.利用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材中虽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而是一味地单调地念“环保经”,即使有关环保类的教材内容再好也是枉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互相渗透,防止“两张皮”、“拉郎配”,生搬硬套地贴标签,或者声嘶力竭地喊几声口号的现象出现,把一堂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拙劣的环保教育的思想品德课。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语文课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渗透。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陈毅元帅游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但是前不久,我们游过桂林,山水之美确实令人留连忘返,但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语中的: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接着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样一来,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六个字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同时决非杞人忧天的环保教育,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
我们在教《林海》一文时,始终抓住“温柔”一词,渗透环保教育。在学生明白“温柔”一词的意思之后,我们抓住这个词产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理解,随之抓住这个词的用途追问:“它多用来形容谁的?”学生回答:“多形容女性的。”我们布置学生找出书中把林海形容成女性的句子。学生马上用笔画上记号:“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布置学生反复吟诵,领悟“青衫、白裙、绣花勒”与“温柔”有什么关系。通过思索,学生认为,林海这身朴实无华的打扮不正是一个稚而不俗、美而不妖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吗?老舍笔下这样的少女难道不是更显得温柔、妩媚吗?接着教师停顿片刻,话题一转:假如有位游客,不慎丢下烟蒂,在这秀色可餐的林海中,酿成一场火灾,这温柔少女岂不化为灰烬,还会亭亭玉立吗?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着。教师接着讲了前些年,大兴安岭确实发生过一场大火,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大力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几年之后,这被毁的林海必然会重现往日的风采,还人们一个老舍笔下温柔少女的美貌形象。慷慨激昂的讲话只短短两分钟,但“温柔”二字却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多么想插上翅膀,超越时空,却一睹老舍笔下林海的壮丽景色,也希望长大了为大兴安岭的兴国安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环保教育,做到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