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与优化开发_五台山论文

五台山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与优化开发_五台山论文

五台山地区国土资源类型、结构及优化开发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地论文,资源类型论文,国土论文,途径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区域内国土资源类型和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自然条件中的地貌类型和水热组合对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条件及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的形成也起着决定作用。区域内的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经济长期发展所达到的稳定程度,所以,在进一步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时,必须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举,进而实现优化开发途径。

[关键词]五台山地区 国土资源类型 国土资源结构 优化开发途径

一、引言

五台山地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和繁峙县交界处。五台山是前震旦纪早期隆起的轴心部分,地貌形态多种多样。五台山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部高于西南部,相对高度2000米左右,海拔在2000~3100米之间,主峰北台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是指由五座平台状山峰(东、南、西、北、中台)环抱而成的区域,它与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山势宏伟、寺庙林立,自然环境幽雅,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近些年来,随着五台山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向效应,如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等,因此,如何全面考虑、协调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五台山地区的国土资源,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土资源类型

按照五台山地区国土资源的成因及属性,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诸如土壤、气候、水文和植被等;人文资源包括诸如旅游和交通等。

(一)自然资源优势

本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独特的山地气候资源、丰富的土壤资源、植被资源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⒈气候资源。五台山地区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具有高纬度山地气候的特点,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天干旱多风,夏季温和无酷暑,秋天低温多雨,年均温6℃,年降水590mm,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解冻,9月积雪。五台东北部为亚高山气候区,具有高纬湿润而寒冷的气候特点,全年无夏,寒湿交替。区内气候的变化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海拔2400米以上处于高山平台区,气候严寒而湿润,雨量充沛,大风日数多;海拔1400~2400米之间,雨量减少,风速降低,气温回升;海拔1000~1400米之间,属于温凉半湿润气候;海拔650~1000米之间,属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带。

⒉水资源。五台山地区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山区,其降水量的分布多受地形的影响,高山深壑,易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日数达140天,是山西省及华北地区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山泉较多,地表径流充沛,年径流量大,由于受季节性降水的影响,河流流量变幅较大,在春季及干旱年份,会出现干涸现象。本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内共有两条主要河流,即滹沱河和清水河,二者均发源于东台附近。沿分水岭内侧,大小支流汇集于清水河,向南流出五台山地区。沿分水岭外侧,各支流汇入滹沱河。

⒊土壤资源。本区土壤资源类型复杂,垂直变化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分别发育着潮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阳坡水分条件较差、土层薄、土壤肥力低。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开发潜力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阴、阳坡土类的分布高度亦不同,阴坡水分条件好,但热量条件差,阳坡条件正好相反,这样在海拔高度相同的阴坡和阳坡上分布着截然不同的土类。

⒋植被资源。五台山地区的原始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现存的植被则以旱生、旱中生和中生性的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和灌木植物群落为主,这一植被类型广泛分布于海拔1100~2300米的山地,形成了五台山地区丰富的草场资源。草地类型多样,草本植物繁多,主要牧草品种约250~400种以上,如白羊草、黄背草、野青草、草木蓿、胡枝子、黄芹、棘豆和苔草等广泛分布,故五台山素有“草山”之称。

(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

五台山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取决于宗教事业的兴旺和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是五台山地区的特色,而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是当地的经济基础,其它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旅游业而进行的,如交通、饮食及农牧业等都是为旅游业而服务。

⒈交通状况。五台山地区交通以公路为主,以台怀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向北可通过代县或恒山到达山西第二大城市大同;向南可通过忻州市到达山西省首府太原市;向东直达石家庄市。本区的西北部有铁路通过,铁路由东北向西、向南环绕五台山呈半环状。向四周通往其它城市的公路交通条件良好,但区域内部某些地段的路面条件较差,尚待进一步完善。

⒉农业经济概况。本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脆弱,生长期短,积温低,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林、牧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技术条件落后,就目前农业生产状况而言,仍然是单一的自给性农业生产,商品生产率不高。

⒊旅游资源。五台山地区风景秀丽,文物荟萃,寺庙云集,物产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游览和宗教胜地。五台山为我国佛教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台都有其独特的别称,东台望月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秀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石,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地区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是盛夏避暑和旅游的理想场所。

三、国土资源的结构特点

一个区域内国土资源的结构状况可以反映该区域内自然环境的稳定程度,也可以反映出该区域内社会长期发展适应的结果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程度。所以,国土资源的结构状况取决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五台山地区气候、绿地及土壤资源,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具体表现为植被呈分带结构

⒈河谷草地带。本带主要分布于850米以下的沿河阶地及低洼处,植被为喜湿性湿生草木,发育良好的地带性土壤是褐土,部分草地已开垦为农田。主要植被除一般常见的阔叶树种和草木粮油作物之外,还有一些杂草,如青蒿、旋复花、水蓼、萎菱菜、车前、芦苇等。

⒉草原及农垦带。本带主要分布海拔1000~1500米的干旱山坡的下部和山间黄土丘陵之上,土壤类型以褐土及其亚类为主。植被除少量乔木和干鲜水果树外,还有一些禾本科植物,如白羊草、野青茅、本氏针茅及以蒿属为主的其它杂草类植物,以上草地均为良好的牧场。本带位于居民点附近的草地大部分被开垦为农田。农作物以土豆、玉米、莜麦及谷类等生长期短、耐寒的品种为主,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⒊灌木草丛带。这是五台山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2300米的山坡上,少数耕地也分布在此高度,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多数坡地只能耕种2~3年,然后将其撂荒,形成以蒿草为主的草地,镶嵌在草灌地之中。此带中土壤以褐土为主。植物群系以野青茅、兰花棘豆、阿尔泰针茅等为主,其次是秀线菊、虎榛子灌丛,灌木草丛带是一种次生性和过渡性植被类型,在少数地带仍有发育较好的山地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⒋森林草甸带。五台山是山西省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中台以北的山坡上生长着大面积茂密的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林,分布在海拔1800米~2600米之间,大多数属于阴坡和半阴坡植物群系,植被以白杄和青白杄杆组成的云杉林为主,阳坡和半阳坡以华北落叶松为主。森林线以上为小糖草及早熟禾属植物占优势的次生草甸。本区阔叶树种较少,只有少量的白桦和山杨,其次是大量的人工抚育林,本带可作为用材林进一步开发。林下发育的是山地棕壤。

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本带分布于海拔2300米~2800米之间,由于受坡向和地形部位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植物群落:一种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主要植物类型是亚高山羊茅、苔草、冰草草甸和菊科类草等。另一种是其它杂草组成的五花草甸植物群落。前者主要分布于东台附近的山坡,后者主要分布在南台。该带土壤为山地草甸土,是五台地区的主要夏季牧场。

⒍亚高山湿生草甸带。本带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米~3058米的高中山梁峁、分水岭及各台顶的顶部。气候寒冷多雨,地表终年积水,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面积广大。植物种类不多,但长势良好,植物群系以蒿和藓类组成的湿生草甸为主,形成多年生植物群落,是五台山地区最主要的夏季牧场。

(二)以台怀镇为中心,人文景观呈环状结构

五台山寺庙主要以台怀镇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寺庙有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殊象寺等。台怀镇以外的寺庙:南有镇海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普济寺;北有碧山寺、灵应寺;西有吉祥寺、永安寺、日照寺等;东有望海寺;中有演教寺等。台怀镇东侧的黛螺顶上可观五台全景,各寺庙及台顶尽收眼底。

(三)旅游交通网络及河流水文资源呈放射状结构

本区内旅游交通线路主要有两种:即公路和山路,其中公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公路的布局以台怀镇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分布,如:台怀——长春岭,台怀——砂河,台怀——石咀,台怀——五台县城,台怀——峨口。山路在旅游交通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台怀到各台顶,其结构也呈放射状。五台山地区是周围河流的发源地,以北台和东台为中心,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形成放射状结构的水文资源。

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区目前主要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主,而旅游资源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为人文景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五台山地区独特的旅游景观。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寺庙)的修复和风景点的应运而出,给佛教圣地增添了不少姿色,但因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得一些自然景观遭到了破坏,这对旅游区的整体景观和观赏价值均有影响。

草场资源的利用一直是五台山地区的薄弱环节,由于受地形、气候、交通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草场利用频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环绕五台山周围的河谷、坡麓地带。作为夏季牧场的各台顶,草地利用不合理,由于过渡放牧而严重地破坏了天然草场。坡麓地带局部开垦又不断撂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各种旅游点的兴建及公路的修复,对草地的破坏也非常严重,特别是各台顶周围,夏季的过渡放牧,使得草场逐渐退化,植被盖度逐年降低,产草量也不断减少,这不仅影响着本区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本区旅游风景点的整体效果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林地的抚育与间伐,可使其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区内东北部山地森林已成为木材蓄积地,每年有大量的木材外运,南部各山地的森林也逐渐进入了间伐期。近些年来,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一些地段盘山公路的修建,引起了部分地区的滥砍滥伐,风景区在维修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毁坏了部分林地,尤其是幼林地。因此,五台山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五台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很快,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更新。交通方面:某些地段路面较窄,崎岖不平,路基质量较差,游客到达各台顶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旅游车辆缺乏统一管理,营运价格不合理,旅游信誉较低。食宿条件及服务设施较差,各服务档次配备不合理,高档少,低档多,缺乏管理,服务质量差。旅游商品不丰富,娱乐设施单调,现有的娱乐场所档次太低,而收费又高。

五、优化开发途径

五台山地区植被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别具一格,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开发利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才是最终的目标。

(一)合理利用和开发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促进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合理利用五台山地区的草地资源,可以说是五台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在草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应禁止乱砍滥挖药材,草场不应过渡放牧,实行退耕还牧,改良草地,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建立家庭承包牧场。同时建立草场管理制度,这些均是五台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有效方法。通过发展畜牧业,可大大提高旅游区的饮食保障。

(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五台山地区乔木以云杉、华北落叶松为主,其次有少量山杨、白桦林,大部分树种年龄在30年左右,40年的树种较少,20年的树木较多,树干直径在10~25cm之间者居多,约占80%左右。因此,作为山西省林业基地之一的五台山,要想充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经过10~15年后才能实现,而且旅游区的林地是旅游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价值也不能低估,所以,今后砍伐林木要有计划地进行。当然旅游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风景点的维修、修路等方面,难免会对植被产生破坏,一旦植被破坏后,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森林资源破坏后如同破坏草场资源一样,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解决的办法是各山区林场要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使山区宜林地全部为森林所覆盖,保证风景区的绿化。

(三)建立农林牧复合式生态系统,向立体农业格局发展,保障旅

游业发展规模的扩大

农作物的种植、森林的砍伐、草场的利用在空间和时间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因此,在综合利用五台山地区植被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农林牧复合式生态系统,向立体农业格局发展,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海拔小于1500米,地势平坦,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业,种植适宜生长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低山丘陵灌丛草原可实行有计划的轮牧、人工割草和牧养相 结合的制度。亚高山草甸草场则严格控制夏季牧场的牧养量,保证草甸植被不被破坏。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农林牧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旅游区交通、食宿、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食宿、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兴趣,从而影响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到游人的数量。因为游客是最好的宣传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又是风景的亲身感受者和欣赏者,他们对旅游区的感受将意味着未来旅游区的客源状况。因此,必须加快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改善某些地段的交通状况,使机动车辆能够通行,尤其要加强台怀镇到各台顶的交通,这样可使大量游客登上各台顶。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招待所,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台怀镇已有一些民办旅社,对解决住宿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条件、设备较差,又缺乏统一管理。因此,要大力改善住宿条件,加强统一管理,建立大批餐馆、摄影场景、副食及冷饮点等商业服务设施,使其基本上能够满足旅游旺季的需求。第三,要加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增加歌舞厅及影剧院等高级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丰富旅游生活,满足各阶层游人的需要。

本文于1995年6月10日收到。

Type,Structure,and Road to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of Mount Wu Tai

Hai Chun--xing Sirenbatu

(Geography Department,Inner Mongolia Teachers University)

Gao le

(Medical Department.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SYNOPSIS The formation of the type and structure of land resources ina region depends on many factors,such as natural,social,economic ones and so on.Such natural conditions as the type of landform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and heat have a key effect on the type and structure of land resources while soci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have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m.The type and struncture of landresources reflect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which the long--term of natural.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reached.So.when the land resources are further developed and made use of,enviorenmental,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so as to optimize themean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region of Mount Wu Tai the type of land resources the structure of land resources optimize the means of development

标签:;  ;  ;  

五台山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与优化开发_五台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