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F124.1

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数量增长表现为产出规模的扩大;质量提高可通过产出与投入的比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综合因素来体现。本文试图从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科技水平、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一实证分析研究,以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1.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不尽合理

经济结构逐渐由低附加值部门向高附加值部门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首要标志。从三次产业结构看,1997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0.2%、48.6%和31.2%,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比重平均为2%、24%和6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4%、36%和48%,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25%、38%和35%,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慢,没有充分发挥它对提高经济素质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效益欠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影响生产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分工协作水平,生产仍处于小规模、低水平阶段,生产能力闲置、社会资源浪费较为普遍,地区间优势互补和产业部门间分工合作的推动作用远未充分发挥,从而削弱了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从行业结构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仍占主导地位。199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食品、纺织、服装、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6.4%,高新技术产业占13%。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行业结构与印尼、印度、菲律宾等国相当。日本自50年代以来,制造业结构经历了从棉纺织行业、重工业到今日电子信息、交通通讯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过程, 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化。 1955年日本的食品、纺织服装等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40%,目前则不到10%,电气、通信、交通运输和精密仪器等高精尖技术产业比重迅速扩大,1996年为30%。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随之减缓,但质量空前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正跨入以信息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取代了曾主宰美国经济沉浮的通用、 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信息产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目前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约为1/3。

从需求结构看,自1985年以来我国投资率持续保持在35%以上,其中1993~1997年达40%以上,是世界上高投资率的国家之一,高于韩国、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发达国家投资率则一般稳定在20%左右。我国居民消费率从80年代初的68%降至1997年的59%,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略有减弱。从世界发展来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投资,发达国家消费率平均为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76%。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从投资结构看,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构成即机械设备和房屋建筑所占的比重。我国设备投资规模小,199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38%,而建筑投资规模过大,占62%。这种投资构成不利于提高经济技术装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转化为直接生产能力的部分偏低,国民经济中仍存在着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等老问题。二是总资本形成中新增库存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我国新增库存所占比重在15~20%之间,新增库存既是投资总额的一部分,又作为产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新增库存规模太大,产品长期积压,高经济增长率中相当一部分为无效增长,经济总体素质低。外国新增库存占总投资比重很低,且在多年间有正有负,发达国家始终控制在1%以内,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3%以内。

2.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水平较低

按照国际上常用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测算方法,也就是以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的份额为权数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增长的加权平均方法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作用逐步减弱。据初步测算,改革前,由于投资过分膨胀,投资增长不但对经济没有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反而因资金浪费影响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 1952~1978年平均下降2.1%;改革后,综合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4%,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从改革前的89.6%和16.5%降到56.9%和13.7%。但是从总体上看,资本投入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国经济发展属于高投入的数量扩张型。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每一从业人员创造的GDP )年均增长6.8%,居世界前列,为西方七国平均数的8.5倍,高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渐提高,各国资本产出率(GDP与投资总额之比)普遍较低, 加拿大、日本、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呈下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十年来资本产出率年均下降0.7%,降幅低于上述国家。 同时,我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是导致资本产出率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由于缩小投资规模,重视投资效果,资本产出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印度则重视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资本产出率也逐年上升,年均增长速度达7%。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8%,高于发达国家和韩国。

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096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2%和日本的1.4%,是世界上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之一。在比较投入与产出指标时,应注意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劳动生产率相应较低,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从1985年的8.6吨(标准煤),下降到1997年的2吨,能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据世界银行资料,1994年我国消耗每公斤能源(石油当量)生产的GDP为0.7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美元)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4美元),高于罗马尼亚和除俄罗斯以外的其他独联体国家,是世界上单位能耗较高的国家之一。

3.科学技术日趋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投备,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80年代初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40%,并且在基础科学研究,如物理、空间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家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可以同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并驾齐驱。但与欧洲、美洲和日本相比,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差距较大。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60~80%,远高于我国。我国科技整体实力在世界上仍处于劣势,难以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竞争。

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997年我国科研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为0.5%,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这影响了科技发展后劲和科技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用于科研支出总和大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科研和开发支出占GDP 比重平均在2%~3%之间。9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韩国达到2%以上,印度为0.8%。我国科技发展不平衡,开发与试验能力低,科技成果只有20%能转化为生产力;新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品更新速度迟缓,美国只用6个月时间, 我国则需18个月。

4.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人均指标和质量指标很落后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对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测算的报告,我国国际竞争力居世界排位从1986年第34位,上升到1996年第26位,超过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占有率扩大。1997年我国商品出口额居世界位次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9%增至3%,商品进口额居世界第12位。对外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服务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14位,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5%。

经济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从1978年的9%增至1997年的42%,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但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三资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1.8%。

外资吸引能力居世界前列。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640 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45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实际上,目前我国接受了世界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的40%。

但是,从国际竞争力比较的要素构成看,我国只在绝对量和增长率指标上占较强的优势,人均指标和管理、科技、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等指标的排位很落后,无法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抗衡。出口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因素上,1997年食品、轻纺、橡胶、矿冶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3以上。据世界银行统计,1985~1995年我国贸易条件(即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之比)指数年均降低0.4%,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价格略有下降。 由于我国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优势来扩大出口规模,所以对外贸易效益差。

5.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但社会、环境问题很严峻

目前,我国居民安全饮水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环保投入保持较高水平,1991~1995年我国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为0.7 %, 计划到2000年增加到1.2%,目前发达国家约为2%,发展中国家在0.5~1%之间。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负担重,压力大。我国拥有12亿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以上,由此引发的粮食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困扰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

其次,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相对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仅为15%,人均资源为1/3,人均原煤储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仅为10%,人均天然气储备则不到5%。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将不断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物质消耗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说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直接危害着人体健康,导致医疗保健费用增加,同时它还引起了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下降。据世界银行测算,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综上可知,我国经济带有较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征,主要依靠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处于以投资为主导的数量扩张型经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整体素质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经济数量增长很快,质量提高相对缓慢,只有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正确处理增长速度、效益和规模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向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发展,才可能由发展中国家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