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集约化的测度与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对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集约化的度量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度量论文,年代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的综合度量和分析,说明: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经过了“六五”时期的轻度下降、“七五”时期的缓慢上升后,“八五”时期则呈现较快上升的趋势,预计“九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集约化水平仍将保持上升的态势。要加快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领导干部考核标准、财政“分灶”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的度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如何定量地描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选择了劳动生产率、投资弹性系数、能源产出率、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贷款利用效益5项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进行定量研究。

1.劳动生产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率,是全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标志着平均每个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是衡量经济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投资弹性系数。这个指标所反映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百分之几。它从投资效果的角度来反映集约化程度。

3.能源产出率:是指消耗每吨标准煤所能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益、节能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情况。

4.更新改造投资比重: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5.贷款利用效益:是指单位贷款余额所能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资金的利用效果,集约化程度越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越高。

我们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是: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上述5个指标1981年至1995年的指数,并分别按照20%、15%、25%、25%、15%的权数进行加权后求和,即得到历年的经济发展集约度指数(详见表1)。它反映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状况。集约度指数高于100,则说明集约化程度比1980年有所提高;低于100,则说明集约化程度不如1980年的水平。集约度指标的数值越高,则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也越高。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集约度变化的分析

从总体上观察,1980年到1995年的16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集约度是提高的(见表1)。除“六五”时期的集约化水平略低于1980年外,“七五”和“八五”期间各年的集约化水平均高于1980年。“七五”时期集约化指数平均每年增长2.2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集约化指数平均每年增长6.49个百分点。可见,“八五”时期是集约化水平提高最快的5年。

80年代中期以来,促成我国集约化水平提高的两个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和能源产出率。

1980—199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7.36%。分阶段看,“六五”时期年均提高7.15%,“七五”时期年均提高5.12%,“八五”时期年均提高9.87%。可见,进入90年代,我国劳动生产率呈现加速提高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1990年为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37倍,日本是41倍,德国是46倍,法国是45倍,英国是31倍。这说明我国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很大。

表1 我国国民经济集约度指数(%)

我国能源产出率1995年比1980年提高了近一倍。全社会每消耗1吨标准煤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97.46元提高到1995年的1390.64元,平均每年增长4.7%。当然,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高出30—90%;我国单位GNP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为50%以上。倘若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35%,每年就可节约3亿多吨标准煤。所以,应当结合我们的实际,进一步提高。

80年代以来制约我国集约化水平提高的指标是投资弹性、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和贷款利用效益。

我国的投资弹性1995年(0.32)比1980年(1.72)减小了1.4,也就是说,1995年投资增加1%,引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幅度仅相当于1980年的18.6%。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投资约束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及企业承包负责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所谓任期“政绩”,短期行为严重。许多项目缺乏科学、客观、周密的论证,仓促拍板,盲目上马,影响投资效益,甚至使大量资金有入无出。投资风险无人承担,决策失误。一旦投资失败,也没有人被追究责任。

各地在筹集到资金后更多考虑的是把资金投入到那些能带来短期利益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项目和建设上去,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水平,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途径则考虑甚少。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5年比1980年下降下近4个百分点(见表2)。“七五”时期,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1%。“八五”时期,投资比重依次下降为1991年的18.57%和1992年的18.6%,1993年的18.5%,1994年的17.8%,均远远低于“八五”计划确定的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4%的要求。同时,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增产”的投资,“七五”时期比重为37.1%,“八五”前4年比重为35.3%,都占1/3以上;而用于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的投资,“七五”时期比重为26.0%,“八五”前4年比重为25.9%,都只有1/4左右。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当一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增加技术改造在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加快设备更新的速度,使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如美国1947年至1978年技术改造占投资总额高达69%,西欧各国50年代初约占50%左右,前苏联也由1960年的58%上升到1980年的72%。可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是提高经济集约化程度的一条必由之路。

整个80年代,我国贷款利用效益呈下滑态势,90年代初期(1991年)滑落到最低点,“八五”时期出现了逐步回升的势头(见表2)。平均一元贷款余额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89元下降到1991年的1.2元,1995年又回升到1.47元。贷款利用效益的这一变化特征以同样的方向影响着我国集约化水平的变化。

三、“九五”期间我国经济集约化水平展望

展望“九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将保持提高的态势,这是由于:

1.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变将为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体制逐渐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移。今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无疑将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九五”期间,我国将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引导现有企业加快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这些都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2、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增强,有利于集约化水平的提高。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资本约束型为主转向市场约束型为主,绝大多数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富余。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大都在70%以下,家电产品生产能力的富余表现得尤为突出。80年代末期以来,家电行业已出现了厂家减少,能力集中的现象。市场需求量的有限性,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将会促使各地区、各商家从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效益,最终会有利于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3、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提高,科技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将有利于经济集约化水平的提高。1881—199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GNP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50—70%)还有很大距离,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很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奔向经济主战场,积极主动地把科研成果投向生产企业,企业也积极主动寻找实用科技成果。这有利于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集约化水平的上升。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促进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改变了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不健康发展模式。确信我国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必将更加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使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四、进一步提高经济集约化水平的建议

经济体制转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以下4个转变对提高我国经济集约化水平也有相当大影响,切不可忽视:

1、考核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和方法要转变。要从注重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到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环境保护上。很长时期以来,哪个地方经济增长快,哪个地方的干部政绩就突出,提升得也快,这是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的“人事”缺陷。

2、地方政府财政上“分灶吃饭”的状况要转变。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力避免财政“分灶吃饭”。财政上的逐级“分灶吃饭”是地方投资饥渴症、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地方经济结构趋同、环境恶化等不利于经济集约化的“分配”缺陷。

3、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要转变。除保留职能不重复的、少数权威性的基础性科研单位由国家财政拨用足额预算经费外,其他科研院所应尽可能市场化、企业化,以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各级政府职能要转变。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握经济布局的权力,搞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监督、咨询、服务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职能。现今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要做好工业发展地域规划,严禁各级地方政府乱开辟工业开发区,乡镇工业布点一定要注意适当集中。

表2 影响集约度的5个指标

注:

1.计算劳动生产率,能源产出率所用的GDP采用了与1978年可比的价格。2.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从业人员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其中,1995年的从业人员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6》的数据进行了调整。3.计算更新改造投资比重,投资弹性系数,能源产出率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摘要1996》。4.贷款利用效益的部分资料根据《研究参考资料》1996年第(66)期有关数据计算。

标签:;  ;  ;  ;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集约化的测度与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