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式及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方式,分析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进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以是否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为依据展开分组,61例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前),59例实施了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后),统计、观察其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结果:控制后,有1例写错血型,4例输血未核对,而控制前有8例写错血型,13例输血未核对,5例未实施二人查对,1例采错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有6例严重过敏,而控制前有9例血液污染,4例急性溶血反应,18例严重过敏及1例急性肺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患者凝血酶原(12.10±1.30)s,纤维蛋白原(2.67±0.78)g/L,控制前,凝血酶原(10.08±0.34)s,纤维蛋白原(1.88±1.0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及输血安全进行控制能有效控制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减少输血及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不到位及控制力度不够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输血安全;凝血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f blood group laboratory in blood transfusion test and the safety control methods in blood transfusion process,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coagulation factors.Methods:12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ansfusion 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blood transfusion test.61 patients did not implemen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blood transfusion test(before control)and 59 patients implement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blood transfusion test(after control).The incidence of transfusion safety accidents,adverse reactions and coagulation were counted and observed.Indicator differences of factors.Result:After control,there were 1 case with wrong blood type,4 cases without blood transfusion check,8 cases with wrong blood type before control,13 cases without blood transfusion check,5 cases without two check,1 case with wrong blood collec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after control,there were 6 cases with severe allergies,while before control,there were 9 cases with blood contamination,4 cases with acute hemolysis reaction,18 cases with severe allergies and 1 case with acute lung injur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5).After control,prothrombin(12.10(+1.30)s,fibrinogen(2.67(+0.78)g/L)and prothrombin(10.08(+0.34)s and fibrinogen(1.88(+1.01)g/L)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 0.05).CONCLUSION:Controll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test in blood group laborator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blood transfusion,an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sting and inadequate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est.
Blood group laboratory;Blood transfusion test;Quality control;Blood transfusion safety;Coagulation factor
输血属于临床中一项基础及极为重要的救助措施,针对病情危急的患者实施输血操作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输血操作并不是直接将血源输入至患者体内,输血前应在血型实验室进行有效配比才能使用[1],若出现所输血液含有病菌或配比比例不当现象,将严重影响输血的安全,严重的将导致输血安全事故的出现,不利于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发展。为了提高输血检验的质量及输血安全,笔者所在医院血型实验室进行了输血方面的观察及质量控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对本次的研究内容、目的有所了解,基本信息齐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疾病;(2)免疫性疾病;(3)精神疾病;(4)严重肝肾损害;(5)恶性肿瘤和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对进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观察,61例未实施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男女比例为32∶29,年龄20~76岁,平均(44.13±3.97)岁;59例实施了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男女比例为31∶28,年龄20~78岁,平均(44.18±3.99)岁。两组接受观察的输血治疗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对血液标本的检测工作及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否符合血液检验相关标准及规定等工作[2],血型实验室的血液采集人员应对献血单上的献血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及内容进行核实及调查,保证献血者的信息资料的有效性。
在进行输血质量控制措施之前使用常规的输血检验,在进行输血质量控制措施之后实施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控制措施为:首先应检查供血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核对,同时核对患者的实际血液情况,对于患者的血液包装袋及血液标签进行相应的检验及核查,在保证核查工作完成之后,将患者的血液进行入库操作,在血液的保存方面:保证血液保存的冰箱温度处于2 ℃~6 ℃的环境中[3],通过有效的保存方式保证患者的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核查供受双方的血液标本后,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的血型进行鉴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进行质量控制措施之前及进行质量控制措施之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凝血因子的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控制后写错血型、输血未核对、未实施二人查对及采错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控制后血液污染、急性溶血反应、严重过敏及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
2.3 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
控制后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控制后(P<0.05)。
3 讨论
血型实验室及输血安全、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输血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对献血者的血源进行严格的检定及管理,在血液入库之前必须实施对血液包装袋进行规范核查,严格按照标准书写血液标签,对供血者的资料进行核对及鉴定等,采用规范及标准的血液储存方式保证血液的质量[5-6]。
在进行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对输血检验进行质量控制。在进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及问题,主要的问题包括乙肝病毒的传播及艾滋病毒的傳播,为了有效避免在救治的基础上出现类似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问题,供血中心应严格控制及监测献血人员的排查工作,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对其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测,主要是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缓解因输血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还可以对潜在传染病进行诊断,发现后及时进行相关传染的预防及处理,减少感染现象的出现[7-8]。输血过程中,除了会出现传染疾病的传播之外,还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现象,由于现阶段检验方式的不足及局限性,临床中无法对病毒感染的发生进行完全排除,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控制输血适应证的措施,严格把关输血检验的质量问题,针对没有必要进行输血治疗的疾病尽量不进行输血操作,减少不良反应及感染现象的出现[9]。(2)对血型鉴定的质量进行控制[10]。临床中常规的输血前检验项目主要是针对血型A型、B型、O型血液进行检定的过程,这一项检定也是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之一,针对需要进行检验的血清必须在有效使用期限内且有标准的生产文号标准,对于检验的标准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执行,针对蛋白异常及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洗涤红细胞的针对性血型鉴定检验,在进行血型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正反定型来相互验证血液是否相符,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应采用相互验证的方式保证检定的有效性,当血浆出现异常、正定型及反定型不合及蛋白质出现异常等血型不合现象,立即进行重新试验操作[11-12];针对特殊血型,如Rh型血液需要进行临床鉴定,由于Rh型血液输血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溶血性反应或相关疾病,因此在进行血型的检定质量控制过程中应规范化的对其质量进行控制,以保证血型的安全性及高质量。此外,存在输血历史及妊娠史的输血患者体内可能出现免疫性抗Rh抗体[13],因此,进行Rh型血液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3)对血液标准进行严格检验。血液标本在采集的过程中、运输的过程中及储存的过程中均会出现一定的影响血液标本质量问题的现象及问题,因此,在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运输过程中及存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临床中制定的相关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及标准进行操作,在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操作之前进行核对信息的操作,将血液采集申请单上的资料进行填写齐全,保证填写的血液采集申请单上的内容、信息与患者相关信息一致,将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控制在3 d以内,进行血液标本的抽血操作之后进行及时的标记并书写,在档案中进行详细录入及统计,避免或减少出现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及稀释现象[14]。(4)对交叉配血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针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如标本、温度及患者病史等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针对存在既往史的患者,若存在肝脏方面的疾病及骨髓癌等疾病,血液中的血清蛋白及高球蛋白会出现异常现象,受血者存在的自身抗体属于影响主侧不合的最常见及影响安全的因素,针对这类现象应在输血前进行血清抗体的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行针对性的血液特异性鉴定,对其进行提前配血[11];针对标本问题,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出现抗凝不好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应保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证交叉配血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针对温度问题,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反应卡及MGT分子筛的孔径大小是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在交叉配血的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采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控制措施之后的不良反应、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凝血因子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控制之前,说明有效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控制手段及措施能较好地避免及减少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凝血因子状况[14]。控制前出现输血安全事故的现象明显多于控制后,两者之间对比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前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控制后较多,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前后输血检验质量的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闫晓芳[15]《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的运用效果》一文中的结果与本文相似。
综上所述,血型实验室在进行输血操作及检验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血液的检查力度,通过采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的效果,将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的控制措施做到最好,保证临床中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玉清,周洪,于琦,等.2011年青岛市医疗机构输血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66-568.
[2]袁晓阳,马晓露,陈洁,等.基层输血科自制室内质控品的方法与可行性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398-401.
[3] Bolton-Maggs P H B,Cohen H.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haemovigilance and progress is improving transfusion safety[J].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13,163(3):303-314.
[4]桂霞,趙星,郭琪,等.ABO疑难血型患者紧急抢救的输血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6):593-597.
[5]黄秋兰,范德平,高守霞,等.基层医院血型鉴定流程的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3096-3097.
[6]段惠玲,李忠俊,秦艳,等.重庆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9):949-952.
[7] Unni N,Peddinghaus M,Tormey C A,et al.Record fragmentation due to transfusion at multiple health care facilities:A risk factor for 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J].Transfusion: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14,54(1):98-103.
[8]高均翠,聂心教,袁玉荣,等.献血者免疫因素致交叉配血不合6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727-730.
[9]张松,常利,宋任浩,等.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9):945-947.
[10] Lin D M,Lin E S,Tran M H,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erythropoietin and intravenous iron in 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A systematic review[J].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2013,27(4):221-234.
[11]毕晓琳,高勇,于卫建,等.医院输血科(血库)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4):369-370.
[12]张勇萍,安宁,杨世明,等.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8):1148-1151.
[13]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等.免疫性疾病患者输血前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4):299-304.
[14]李丽春,章旭,李剑平.罕见B(A)血型的鉴定及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689-692.
[15]闫晓芳.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0):190-192.
论文作者:李家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血液论文; 血型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患者论文; 标本论文; 发生率论文; 过程中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