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质推理与情绪和效价线索理解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线索论文,情绪论文,关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8(2011)05-0468-474
1 问题提出
特质是可以用来概括、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内部稳定的心理特征(Yuill,1997)。Heller和Berndt(1981)提出的“行为描述其他行为”范式,被用以衡量儿童是否获得稳定的特质理解能力。通过该范式的测查,研究者普遍认为8岁左右是形成完整特质概念的时期(Berndt & Heller,1985;Rholes & Ruble,1984)。Gonzalez,Zosuls和Ruble(2010)的研究也发现4~5岁儿童倾向于使用外表线索对特质进行分类,非特质线索。这一年龄特点似乎与皮亚杰的“年幼儿童只能理解浅显和情境性术语,8岁才能理解因果、内部性术语”观点契合(Flavell,1977)。但从认知发展研究看,在童年早期心理本质论就已经开始发展了(Wellman,1990)。如婴幼儿已经对愿望有一定程度理解(Repacholi & Gopnik,1997);3~4岁儿童能运用信念预测和解释人的相关行为(Wellman & Gelman,1998)。说明年幼儿童对心理实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Heyman和Gelman(1999)曾指出从行为到行为的范式要求儿童做出从特性到特性的推理,包含了两个过程:首先需从特性推理到特质类别,再从特质类别推论到另一特征,实际上增加了难度。基于此逻辑,研究者们发现4~5岁儿童已经能为特质相关行为加贴正确的标签(David,Susan,&Henry,2007;Heyman,2009)。
可见8岁以前儿童已经对特质有初步的理解,特质理解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获得的能力,而是随着年龄逐步完善的。在此过程中,儿童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基于特质进行推理,但在完成特质相关推理任务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利用其已经获得的其他能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与儿童特质推理相关的能力,Rholes和Ruble等(1984)发现年幼儿童倾向于利用任务中相似的场景线索进行推理;Kalish和Shiverick(2004)发现5岁儿童倾向于根据规则预测他人行为与心理状态;Alvarez和Ruble(2001)发现年长儿童对特质进行行为预测时的中介变量是特质评定,而年幼儿童进行预测的中介变量是效价评定(特质中包含的好或坏的含义)。
在Alverez的基础上,David等(2007)发现4岁、5岁儿童不仅能对自私、吝啬等包含效价线索的特质推理,还能对害羞这类“中性”(不能对其进行好坏判断)特质进行推理。那么儿童对害羞推理时与他们已获得的其他能力存在关系么?David的研究没能回答此问题。王登峰、方林和左衍涛等(1995)在关于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中将“害羞”归为情绪性维度。可见尽管害羞不包含效价,却包含了情绪线索(紧张)。Heyman等(1999)指出4岁儿童已有能力预测特质故事中人物的情绪,Yuill(1997)也发现4~5岁的儿童已能理解特质中所包含的情绪。那么,儿童能完成对害羞的推理,是否与其理解了其中包含的情绪线索有关?本研究将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实验一考察儿童对情绪特质的推理与其情绪线索理解的关系。由于以往研究中所关注的角度较单一,如是否可评价(Alvarez et a1.,2001)、是否包含规则(Kalish et al.,2004)等,没有将2个或2个以上线索同时加以探讨,实验二探讨儿童对“双重性质”的特质(既包含情绪线索,又包含效价线索)推理时,与哪一种线索的理解关系更大?抑或程度相当?
2 实验一
从王登峰等(1995)的情绪维度选取害羞、胆小特质。每个特质有两个任务(贴标签、行为预测),每个任务包含两种条件(一致性:与特质相关的行为示例;不一致:与特质相反的行为示例),通过是否能对两种条件做出相反判断来考察儿童完成情况,避免单一百分数界定。
Dozier(1991)指出5~6岁儿童在推理时不能做出是非判断,却能完成正确的量的判定。据此,本研究让儿童做出量的评定,以期更大程度揭示其特质理解水平。在完成两个特质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特质行为、效价以及情绪线索做量化评定。
2.1 被试
成都市中铁二局幼儿园126名儿童和沙湾路小学66名学生,年龄从51个月到93个月,男女各半。中班(4岁)60人,(51~58个月),平均年龄54.42,SD=2.13;大班(5岁)66人,(63~71个月),平均年龄66.86,SD=2.59;二年级(7岁)66人,(86~93个月),平均年龄89.08,SD=2.16。
2.2 实验设计
将被试平均分为2组,每组各完成一项推理任务;组内变量为两个特质和任务所包含的两种条件。
2.3 实验材料
特质情境用图片形式呈现,卡片中人物只呈现背面,并且平衡了性别。
2.4 实验程序
由一名女性主试施测,特质随机安排,两个条件交互出现。分别以害羞的一致性条件下的贴标签任务和不一致性条件下的行为预测任务为例概述实验程序。
贴标签:呈现卡片并描述:“图中女孩叫佳佳,她到了一个新学校,今天第一天上课,老师让她介绍自己,多说一些关于她自己的事情。看,她只说了名字,立刻坐下了”。问题1(贴标签):佳佳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吗?“是”(1分),“不是”(0分);问题2(特质评定):她有多害羞?同时呈现柱状图,分别代表一点、中等、非常供选择(分值为1~3分),若问题1答“不是”,该题直接记0分;问题3(效价评定):她是一个好孩子吗?回答“是”,在柱状图上选择“有多好?”,回答“不是”记0分;问题4(情绪评定):她在介绍自己时,感到紧张吗?计分方式同问题3。
行为预测:呈现卡片并描述,“这个小朋友叫嘉嘉,她是一个不害羞的孩子,她来到操场,这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同学,她会怎么做呢?”,两个答案供选择:“A她会很安静的待着不和别人说话”记1分,“B她会到处走走,和这些同学说话”记0分;问题2(行为评定):若选A,在柱状图上选择“她会持续多长时间不和新同学说话?”(1~3分),若选B,记0分。效价、情绪评定提问方式同贴标签任务的问题3、4。(不一致性条件下选择正确答案记0分,错误答案却记1~3分,旨在通过正反两条件下得分差异是否显著来判断其理解情况,一致条件得分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说明理解好,反之则表示理解差。)
2.5 实验结果
2.5.1 贴标签任务的表现情况
运用ANOVA分析对两种条件下贴标签(TL)、特质评定(TR)平均分比较(表1),差异显著。害羞,
5岁和7岁儿童能够完成行为预测任务,4岁儿童的趋势也与其他年龄段儿童是一致的,并且行为评定在两个条件下差异也达到显著。
2.5.3 各个特质的效价、情绪性评价情况
对每个特质两种条件下的效价评定(VR)、情绪评定(ER)T检验(表3)。结果显示害羞、胆小行为的ER差异显著,VR差异不显著。说明儿童认为害羞和胆小不具有好、坏之分,具有情绪性。
2.5.4 特质评定、行为评定得分与效价评定、情绪评定的相关情况
将一致性条件下的特质、行为评定分别与效价、情绪评定进行相关分析(表4)。
害羞、胆小的TR与ER相关显著r=0.70,p<0.001,r=0.68,p<0.001;BR与ER相关显著r=0.47,p<0.001,r=0.53,p<0.001。两者与VR相关不显著。
2.6 讨论
与以往研究一致,全体儿童均能完成推理任务(David et a1.,2007)。Yuill(1997)曾指出研究者选用可评价的特质得出儿童完成推理任务仅与效价评定相关的结论太片面。实验一间接支持该观点:对没有不可评价的情绪特质推理时,与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关系,与效价评定无关。这可能与认知资源有关:年幼儿童已能理解特质中的情绪线索(Heyman,1999),且倾向利用认知资源较少的线索推理(Tesser & Martin,1996)。
那么,对既包含“好坏”,又包含情绪线索的特质推理时与儿童线索理解能力的关系又如何?
3 实验二
基于以往研究,选取助人为乐(包含效价“好”和“快乐”情绪)和自私(包含“不好”,和自私的人做分享行为时的“不高兴”情绪)。
3.1 被试
成都市中铁二局幼儿园120名儿童和沙湾路小学60名学生,年龄从51个月到95个月,男女各半。中班(4岁)60人,(51~60个月),平均年龄55.03,SD=2.55;大班(5岁)60人,(64~71个月),平均年龄67.15,SD=2.50;二年级(7岁)60人,(86~95个月),平均年龄89.56,SD=2.63。
3.2 实验设计
同2.2
3.3 实验材料
见附录
3.4 实验程序
同2.4
3.5 实验结果
3.5.1 贴标签任务的表现情况
3.6 讨论
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对“双重特质”推理与效价理解关系更密切。自由描述研究也显示,儿童更早使用“好、坏”等词汇,之后才出现“快乐”、“悲哀”等情绪词汇(Smetana,1985)。可能是当效价和情绪同时出现时,儿童先加工了效价线索;也可能是理解效价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少于理解情绪线索。
4 总的讨论
4.1 特质推理任务完成情况
在前人基础上采用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任务范式,让儿童从程度上(一点、中等、非常)和正反两方面(一致性、不一致性)进行判断,更大程度揭示其特质理解能力。与以往结果相同,4岁、5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完成推理任务(David et al.,2007;Heyman et al.,1999)。说明此时儿童已经拥有一定特质概念,此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完善。
4.2 特质推理中的情绪线索理解
在特质概念完善过程中,儿童面对不同特质倾向于利用已经掌握的线索帮助其理解。情绪性特质是本研究主要关心的问题。情绪认知领域研究显示儿童对行为情境中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较早:Borke(1971)得出3岁的幼儿能够用高兴的面部图片来匹配高兴的情境;刘国雄、方富熹和赵佳(2006)发现3岁半的幼儿能认识到,上幼儿园时蹦蹦跳跳、见到老师问好的儿童是高兴的。结合本研究中结果推论,对情绪线索的理解可能是帮助儿童完成情绪特质推理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4.3 “双重性质”特质推理中的线索理解
实验二关注儿童推理同时包含效价和情绪线索的特质的线索理解。有两种预期:1与某一种线索理解相关;2与两者都有关。分析显示助人为乐和自私的特质、行为评定与效价、情绪线索相关均显著,结果似乎验证了第二种预期。进一步回归分析却发现以自私的行为评定为因变量时,只有效价评定进入了方程;以特质评定作为因变量时,效价和情绪评定都进入了方程,但从系数和进入顺序看存在对效价线索的偏重。对助人为乐,不管以特质评定,还是行为评定为因变量,都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可见,儿童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与效价线索的关系更密切。可能是由于儿童更多地被好坏线索“吸引”,减少了对情绪线索的关注;也可能是儿童对与效价的理解要早于情绪的理解。在加工过程中,效价的理解是更浅层的(Tesser et al.,1996),情绪的提取可能是建立在效价评定基础之上的。
总之,年幼儿童面对各类特质概念时,会倾向于用更容易理解的线索帮助对其进行特质加工,尽管这种理解还比较肤浅片面的。正是在经验中不断修正这些“错误”理解,才能在童年后期形成完整的特质概念,其社会能力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5 结论
(1)具备完整特质概念以前的儿童已能够完成贴标签和行为预测推理任务。
(2)儿童推理情绪性特质时与其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
(3)儿童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与其效价理解能力关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