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_周辉业

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所接收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组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6例。常规组采取肠溶阿司匹林片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常规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32例(88.89%)显著高于常规组22例(61.11%),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加利于患者预后的身体康复。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早期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

临床研究认为,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的影响,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几率<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加强研究和讨论,在患者患病3h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本次实验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所接收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且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所接收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组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6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61.06±5.84)岁;常规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61.54±5.92)岁。纳入标准:①年龄在30~77岁之间;②发病时间在3h内;③经过临床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④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语言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视觉功能等一系列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同意接受溶栓治疗并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①6个月内出现颅脑出血的患者;②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③于2周内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④存在严重心、肾以及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各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得出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取肠溶阿司匹林片的方法进行治疗。给予头颅CT、血生化以及血常规等检查,在此基础上,每天使用300mg的阿司匹林片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取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给予0.9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将使用总剂量的10%药物进行静脉推注,其余90%的药物将入到25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90min。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常规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涉及的数据和指标,均需要使用SPSS21.0软件包开展治疗效果以及其他功能的改善情况等指标的处理和核验,各个组别之间的数据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对

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32例(88.89%)显著高于常规组22例(61.11%),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对[n(%)]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将会严重危害我国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生几率占据脑血管疾病的80%左右[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患病期间,则需要及时接受溶栓治疗,进而达到溶解患者溶栓以及疏通闭塞血管等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给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4]。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为一种选择性的溶栓药物,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性的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原逐渐转变为纤溶酶,进而使得纤维蛋白进行溶解,恢复患者的正常血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5-6]。经过本次实验的分析和研究所得,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32例(88.89%)显著高于常规组22例(61.11%),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通过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陈霓红,周俊山,施洪超,等. 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1):18-22.

[2]张莉峰,肖悠美,王爱丽.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MMP-9表达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913-917.

[3]姜亮,陈慧铀,殷信道,等. DWI-ASPECTS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328-332.

[4]李茜,李永秋,张冬森,等. 丁苯酞注射液预处理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5):519-522.

[5]蔡乾昆,林若庭,林化松,等. 五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及不良转归预测的比较[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9):906-909.

[6]徐刚,张新江,陈斌,等. 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6):497-500.

论文作者:周辉业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_周辉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