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克鲁论文,观点论文,格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在本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地理学家曾借鉴了不少经济学家的相关成果[1]。及时关注研究经济学家的相关成果,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之后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也应该不断了解借鉴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观点。80年代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注: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生于纽约。1979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同时也在耶鲁大学任教。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欧洲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顾问。1991年获美国经济学家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就这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科学的预见。)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作用、 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1 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③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禀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2]。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可做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3]。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4]。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1.1 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4]。
(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 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 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scale)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 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新贸易理论则与此相反,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这正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点。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2)在以上理论前提下, 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history—dependent)。克鲁格曼曾列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历史依赖性。如1895年美国佐治亚州的达尔顿(Dalton)一个女孩为了送朋友结婚礼品,制做了一件簇状床罩。这种特殊的手工艺结婚礼品,使得达尔顿在二次大战后成为美国的地毯制造之都。全国最大的20家地毯制造公司中,有6家位于达尔顿;该市和邻近地区有2万人在地毯制造部门就业。其它如纽约州特洛伊的衣领、衣袖制造,纽约州的格拉弗斯维尔(Gloversville)和约翰斯敦(Johnston)的皮手套制造,麻省东北部的制鞋业等,均有与达尔顿相似的原因[5]。但是, 一旦区域专业化格局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不断积累发展下去。推延至国家之间,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格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3)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报赏状况,取决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
(4)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 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尤其是外部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1.2 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有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为了理解贸易,必须理解国家之内的区域发展过程[4]。 他的新贸易理论力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间建立关联[6]。他在对比了两种理论的假设之后, 将新贸易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理论对运输成本的强调相结合,从而把外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作为解释区域工业集中、区域中心和外围格局的关键。
克氏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些以后,公司会在一些地方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5]。但是,当运输成本降至很低时,生产厂商并不一定要就近布局, 生产活动会出现分散化。然而,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克氏应用这种理论解释美国东北部的工业带形成。
在实践中外部经济十分明显,以至于经济活动总体上和特定工业门类上在空间上均趋于集中。基于对工业区位的研究,克氏认为大尺度的产业集聚区比国家更为重要。他指出,夜间的世界卫星影像显示出的是经济集聚区域,而不是经济集中的国家。
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氏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locking in)效应(注:克鲁格曼将经济地理学与路径依赖相关联时,使用了“阔蒂(q werty )经济学”这一术语。阔蒂(qwerty)来自打字机或计算机键盘第一行字母(qwertyuiop)。这种字母排列自从19世纪第一个机械或打字机出现以来,一直没有改变,尽管存在着更有效地排列这些字母的可能性。克鲁格曼以此代表经济活动区位的“锁定”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4]。
2 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具有5大传统[7]:德国区位理论,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理论,地方外部经济,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理论。对于这些传统,他有一些特殊的看法。
(1)德国区位论。 克鲁格曼认为该传统包括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等人的中心地理论。对该理论批评一般集中于它们不合实际的假设。克鲁格曼认为,从英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看,韦伯区位论的最大问题是给予区位以几何形状的解释,而不是经济学的解释(注:由于这些理论的特殊解释形式,经济学家认为这一传统是研究“两维地理尺度上的区位几何问题的”[7]。)。它模糊了谁在进行何种决策, 不考虑一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决策的影响。中心地理论的缺陷是忽视市场结构。当企业面临规模经济(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运输成本(使企业趋于分散)的权衡时,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不完全竞争环境。只有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才能完整地解释中心地空间格局。
(2)社会物理学。 地理学曾借助一些物理公式来描述与物理现象相似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的等级规模规则、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市场潜力(注:城市等级规模规则常表述为:N[,j]=K/R[b][,j],式中N 为城市j的人口,R为该城市的等级,b为经验指数(一般接近于1);空间相互作用模式为:T[,ij]=K(N[,i]N[,j]/D[h][,ij],式中T为 i、j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联系量),N[,i]N[,j]分别为两城市的人口,D为两城市距离,b为经验指数;市场潜力模式为:P[,i]=∑[,j]K(Y[,j]/D[h][,ij]),式中P为i地的市场恰潜力,Y为j部分人的收入或购买力。)等。这类模型是解释空间现象的好方法,一些经验研究(如解释美国和西欧的工业区位)支持着这些方法的实用意义。克鲁格曼认为在这些模型中,城市等级规模和市场潜力方法还隐含着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观点。
(3)积累因果原理(cumulative causation)。 公司趋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又与公司的数量有关。一些学者基于这种因果关系,根据一些工业集中区的实例,提出积累因果原理。其中最著名的是默戴尔的“循环与积累因果”理论。克鲁格曼认为这些相关分析有两个缺陷:①没有提及市场结构问题;②缺乏严谨的模型分析。
(4)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由马歇尔(A.Marshall)最早提出。 后人也曾给予补充。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 即通过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经济(也称为“纯”外部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克鲁格曼认为,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是因为:①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予彻底的解释;②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
(5)地租和土地利用。该传统始于杜能的土地利用环状模式。 克鲁格曼对该模式以高度评价,认为它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许多关键概念(如均衡观点、价值观点、市场具有促进产生效益的能力、价格对促进效率的作用等)。但也存在不足:它只揭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的向心力。
在评述以上五大传统的基础上,克鲁格曼认为,这些主要的研究传统中,有一些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思想,但却不能进行规模分析;有一些提供了可以进行规模化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又不击要害。克氏的这些批评,尽管完全站在主流经济学(mainstream economics)的立场来看问题,并不一定完全得到地理学家的赞同。但是,了解这些不同观点定会有益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3 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贸易模型、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这些模型均参考了许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规模经济的相关观点影响最为明显。
3.1 规模经济相关观点
在规模经济研究上,必须提及马歇尔的观点。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承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模经济。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钱布林( E.H.Chambelin)认为,市场结构以生产不同但类似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为特点。每一个公司具有一定竞争力。正是这种公司内部规模经济的假设,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结构条件下,公司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又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4]。
3.2 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模型要点
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等人于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3]。 对于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
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通过对收益递增的研究,他于1991年提出了收益递增空间模型的一些观点[8],之后,在另外两本著作中, 又进一步发展了相关模型[5,7]。
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国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费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区域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参考文献[5],附录A)。
他的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假设①两区域的工资水平差异将增加高工资区域劳动力的数量;②迁移成本存在,影响向高工资地区迁移劳动力的收入;③劳动力具有前瞻性,可预见两区域未来的工资变化趋势。对劳动力移动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的历史水平和期望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有重要影响。区域间发展格局现状改变速度甚慢。
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总括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和他本人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收益递增不仅仅考虑企业外部经济,而且考虑内部规模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多个企业;在选择区位时,考虑投入、需求、运费和经济结构;在分析区位竞争结果时,讨论了向心力和离心力;在多区位的动态模型中,以自组织理论研究经济系统等。结果表明,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形成。
4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
4.1 研究方法特点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分析,多采用规范模型方法。首先,他根据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条件的简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进行十分严谨的分析。因此多数观点伴以严格的数学证明。如果简化假设基础上的抽象分析与实际有出入,将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改[4]。
与此比较,现在,多数经济地理学分析已经放弃规范分析模型,一些西方经济地理学家更加倾向于对现实世界进行不同型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政治经济学观点看,克氏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总体大环境(尤其是生产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对历史长期过程的演变也未给予重视。
4.2 对生产方式的侧重特点
一些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在当今现实世界中,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并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9]。经济地理学中新产业区的研究, 带动一部分学者更加关注柔性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中小企业集聚现象 [ 10,11]。对中小企业区域集聚的研究, 又带来了对生产活动外部经济的重视,甚至一些学者指出,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已被不断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和快速的技术变化所减缓[12,13]。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研究则侧重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侧面,即强调垄断市场结构。他的许多模型建立在这一假设以及相应的内部规模经济之上。尽管这些假设并不完全与现实世界一致,但有些情况下,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如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地区)仍有重要意义。
4.3 对生产网络的关注特点
随着生产组织关系的发展,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14~16]。然而,在大公司增长与当地企业联系的方式上,克鲁格曼的研究与常规经济地理学研究也有明显不同。在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区研究中,由于对柔性专业化的强调,从而总体上忽视了不断增长的公司结构内部化和全球化。在组织网络上,主要关注大公司与产业区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克鲁格曼的市场规模效应不同,它更强调公司与当地网络的相互作用。
在克鲁格曼的研究中,更加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在组织间联系上,克氏强调市场联系,忽视公司活动产生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克鲁格曼的研究与经济地理学中的新产业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均各有不同侧重。经济地理学一方面应通过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使其理论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有倾向地选择研究方法,以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方面的优势。
收稿日期:1999—03;修订日期:1999—05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8JAQ790054)
标签: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