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国知识型农业的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发展我国知识型农业的思考_农业论文

发展我国知识农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农业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0)04—0047—04

当前,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阶段向知识经济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农业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扩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中国即将加入WTO,经济走向全球化, 要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低成本农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农业向知识农业转变,用知识经济装备农业任重道远。

一、知识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知识农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生产过程依赖于知识、信息和科技等的运用,知识物化的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有相当比重,同时面向市场的农业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就是说,在生产的诸要素中,知识居于主导地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成为改革和完善生产工具,优化和扩展生产系统功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农业生活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农业和传统农业是相对的,传统农业的生产需要大量农业资源和少量经验就可以了,而现代农业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知识正不断地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料、劳动、资本、空间和时间的需求,到了知识农业阶段,知识农业更是越来越多地产出需要大量知识而只需少量农业资源的产品。比如,国土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荷兰,人口只有1500多万, 其农产品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作为一个小国,取得如此成就,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农业,也就是高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中的知识含量大大提高。以色列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它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土地上创造了世界奇迹,其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在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色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以上,其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也是得益于知识农业。

那么,知识农业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知识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经济形态。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本是工业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则是知识。知识是知识农业的主体。知识和土地、资本不同,土地一旦种植了一些作物,就不能同时种植另一些作物;资本一旦被一方占有,另一方就不能同时占有,而知识却可以循环作用,由多方共同占有。知识还具有无限性,不会因多次使用而消耗,反而会丰富和增值,这样就使农业可以摆脱自然资源的制约,尖端的科技知识、先进的管理知识、快捷的信息知识也就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农业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资本价值决定的,其农产品也就成为知识产品。

第二,知识农业的经济活动信息化。知识农业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存储、使用为基础,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等诸多环节中都充实有信息。在知识农业时代,环境资源、生产资料供求、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价格、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信息都会进入计算机网络,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资源。通过网络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是知识农业的显著特征。信息网络化使知识农业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内外交流加强,从而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三,知识农业发展的支柱是高新技术。知识农业是依赖于高新技术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而发展的。在知识农业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产前,融入了科学的物质成果,产中融入了现代科技精华,产后加工环节,依靠高新技术可以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多的农产品。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突破了物种的原有界限,产生了新的品种,从而使农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世界上用基因技术育种所取得的新品种如耐贮存的番茄、抗病虫的棉花、抗病菌的油菜等已达上千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已达60%—80%,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还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四,知识农业增长的模式和观念发生转变。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增长模式是以劳动力、资本的投入为主,其增长观念是注重数量的增长;知识农业的增长是依靠科技的投入为主,其增长观念是注重效益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增长。知识农业的这种增长模式和观念缓解了人口增长和农业资源日益衰竭给农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环境科学加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农业,从根本上减少了石油、煤、金属、非金属矿产等非再生资源的利用,排除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从而可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第五,知识农业的发展取决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同样,知识农业的发展也是取决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因为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是发展经济的命脉。拥有超前的市场思维、先进的农业知识、强烈的开放意识、科学的工作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农业发展的主体。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实地考察仍可发现不少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落后。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仍然占绝对主体,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仍是以人力畜力为主、机械为辅,所谓的“10075 ”(扁担、萝筐、镰刀和犁)依旧是主要的技术工具,按照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环节中还大量存在。

第二,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低。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有35%,而发达国家已达70—80%。建国后我国培养了140 多万农业科技人员,但有一半以上流到非农部门,使得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拥有6名农业科技人员; 同时广大农民对科技接受的能力还非常有限,缺少对科技的内在需求,其科技文化素质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完善。我国现行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存在许多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运行机体不全,运行动力不足,传导断层等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30%—40%,大部分科研成果停留在完成与获奖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迫解散。

第四,农业科技投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比110个国家的简单平均数低2倍多, 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强度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低3到4倍。事业费入不敷出,人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下降,开发创收前景渺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负担越来越重。

第五,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大。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也愈加稀少。由于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局部地区农业资源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专家估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假定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实际上,我国耕地面积正以年均600万亩的速度递减), 到时我国粮食总需求量为6.4亿t(1996年为4.8亿t),这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单产要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我国农业资源所承受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第六,农业劳动生产率低。90年代中期我国平均每一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产值为4818.2元,生产的谷物、 猪牛羊肉和水产品分别为858公斤、97公斤和68公斤,这些指标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综合商品率为50%稍强,发达国家一般在95%以上,差距也很明显。

三、发展我国知识农业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笔者认为,推进我国知识农业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探索知识农业,认识知识农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知识农业转型时期,需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社会各界研讨来加大知识农业的宣传普及力度,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知识农业,为什么及怎样发展知识农业;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知识农业的规划,千方百计使知识、科技、信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发展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农业等等。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现在农业的粗放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资源、掠夺资源来维持发展。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要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保持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投入产出率,降低消耗、增加产出。邓小平曾说:“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199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39%,也就是说,近40%的增产增收来自于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知识农业,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运用价值。另一方面,21世纪的基因技术革命也会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充分的可能性。通过采用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繁殖和变异方式创造新的生物类型,或把不同动植物的优良性状结合到一起,培育出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从而使产品品质大大改善,单产大大提高,使农业生产得以更快增长。总之,要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是关键。

第三,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发达国家是2%;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仅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的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1985年以后,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额增长不大,甚至有所下降,1985—1996年期间,虽然按现价计算在不断增长,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年均增长率竟为负数(-0.8%)。科研经费投入的下降不但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队伍与组织的稳定,人才流失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了尽早实现我国农业向知识农业的迈进,政府必须尽早改变其投资战略,重新树立和真正落实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投资活动,以有效增加我国的农业科技投资经费,迅速缩短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国家每年用于农业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占农业总产值2.6%, 另外还从农产品销售中提取不低于利润的0.625%用于区域性农业研究与推广费用。 这些经费保证了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高效运转。据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估计,在我国保持农业科研投资年均8%的实际增长率是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我国农业能否承担起养活16亿人口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快农业知识与技术创新。这是发展我国知识农业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已不适应新技术产生与扩散的要求。农业技术从产生到推广和采用存在技术信息的脱节,造成科研人员、政府、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行为背离。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特别是与市场严重脱节,这是智力与财力的双重浪费。必须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个基本方针,走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道路,使科研成果直接与农民见面,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速技术进步的速度。应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所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应组建国家级的科学研究、实验研究中心,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农业活力的源泉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是以小农技术和经验技术为存在形态,不能适应今天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农业科技在某些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应在搞好引进的同时,突出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组织顶尖人才,开展高新技术研究,以加快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是我国发展知识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就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日本以农业部为基础,美国以大学为基础,英、法、德等国由农民协会和宗教组织或青年妇女组织负责,他们的推广人员素质比较高,一般大学毕业生占90%,他们专门负责基层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解释转化为易被农民接受的技术,再传递给基层推广部门,由他们演示和宣传,把技术最终交给农户。而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仅为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我们的推广机构是以国有为主,分行业设置,以技术指导为主,不是为产供销、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性服务,科技、教育、推广联系也不够紧密。推广人员以中专水平为主,服务形式以无偿服务为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推广体系。一是要传达与宣传国家政策和各种经济信息;二是要转移工作中心,为农民直接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与经济指导及生活与消费指导;三是要由单纯的行政手段推广变为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结合;四是增强推广队伍素质,推广内容也要趋向于实用化和综合化;五是要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

第六,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这是推动知识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将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各地的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有关方面的情况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沟通,这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有利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有利于企业、农户微观经营的科学决策,等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专门为农业提供信息的服务系统,如英国的农业发展和咨询中心、国际上的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等。我国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并已建成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扶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但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一要以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为核心,将信息智能化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进行传播,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二要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使网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要有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对世界各国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和可参与分享的世界农业资源进行监测与速报研究;四要加强与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五是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六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

第七,重视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发展知识农业的内在要求。一项新技术、新成果要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真正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该项技术在应用中的适用化、简单化程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生活富裕,就是因为他们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更是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如荷兰只有27万农民,却有1200所初级以上的各类农业职业学校,90%以上的农民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而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现状不能令人乐观,在广大农村95%以上的农村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没有专门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只能通过少量的农技活动来获得技术和知识等。这些情况造成农民科技文化、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素质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夜校和各种培训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搞好职业教育,开展“绿色证书”教育,逐步发展网络教育。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努力提高新时代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知识农业的受益者,真正成为发展知识农业的生力军。

收稿日期:2000—01—20

标签:;  ;  ;  ;  ;  ;  

关于发展我国知识型农业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