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的作用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者论文,企业财务论文,作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效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1]。从上述企业效绩评价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效绩评价包括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评价和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绩评价采用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规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组织实施,通过对企业效绩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再依据评价结果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奖惩。这种做法将企业的效绩评价等同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效绩评价,反映不出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做的主观努力,对经营者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不利于对经营者团体有效激励与约束目标的实现。本文认为,企业效绩评价应该包括企业财务效绩评价和企业经营者效绩评价两部分,财务效绩评价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评价,经营者效绩评价是对企业经营者团体为企业财务效绩所作贡献的评价。进一步地通过研究企业财务效绩和经营者效绩的形成过程,揭示出财务效绩和经营者效绩中一方对另一方形成的贡献以及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建立科学的财务效绩评价体系和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企业效绩的形成过程剖析
在阅读了关于企业效绩形成的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已有企业效绩形成的理论研究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效绩的决定论,如资源依赖论[2]、能力决定论[3]和知识论。这一类研究认为:企业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的物质转换系统,不同水平与质量的投入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产出结果,随着人们对企业本质的不同深入程度的认识,形成了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及知识三种逐步升级的决定企业效绩的理论观点。另一类是企业效绩的影响因素论,如产权论、超产权论[4]。产权论的核心论点是,产权明晰是企业效绩的关键或决定性因素,其中产权归属论认为,所谓产权明晰就是要明确界定企业资产与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他们强调产权私有和剩余索取权对于企业效绩是至关重要的,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效绩的决定因素。超产权论认为,企业效绩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它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越高。
(1)企业财务效绩的形成过程分析
本文把企业财务效绩形成的投入要素归结为五类,第一类是实体资源要素,包括企业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及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等,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财务效绩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需要投入的实物要素。第二类是能力要素,像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凝聚力及核心竞争力等,这类要素有助于企业财务效绩的提高,对财务效绩形成的影响是长期的。第三类是关系要素,包括体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责与权利配置关系的委托代理关系、由市场结构状况体现的企业与原料供应商及与客户的关系、由产业管制与产业政策体现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关系要素可以增强或削弱能力要素,进而影响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第四类是主体需求要素,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对投入资产的保值增值及高收益的需求目标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由经营者来实现的。因此,企业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还包括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的需求目标投入,这种需求目标的投入是以委托代理的双方达成显性契约以及隐性的心理契约形式存在的。第五类是管理要素,主要是指财务效绩目标的确定、投入要素的获得与维护、投入要素的选择与匹配等,管理要素有助于能动地引导和激发企业财务效绩的形成,通过对企业财务效绩形成的上述四类投入要素进行协调与控制,从而使财务效绩形成的投入要素之间协调并产生放大效应。
企业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的产出要素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财务效绩产出的效益,是指财务效绩形成的可衡量产出结果与可衡量的投入要素之比,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资产收益和获利水平等;第二类是财务效绩产出的效应,是指与财务效绩产出结果的分配归属引起的主体利益需求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企业投资者对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的满意度、银行对企业还款付息情况的满意度、经营者对企业报酬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客户对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满意度、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满意度等;第三类是财务效绩产出的效率,是指企业财务效绩结果在市场中表现出的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具体表现为企业对资产运营的水平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2)企业经营者效绩的形成过程分析
经营者效绩是指企业经营者团体为企业财务效绩所作贡献。与财务效绩的形成原理相似,企业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也包括五类投入要素和三类产出要素,只是各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所区别。企业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包括五类:第一类是资源要素,包括经营者的观念、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以及企业内在的投入产出能力等,这类要素是形成经营者效绩的基础;第二类是能力要素,主要是指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能力、激励经营者努力的能力等,具体包括经营者的产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经营者责权利关系的分配;第三类是关系要素,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者团体与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类是主体需求要素,是指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经过反复博弈确定出来的财务效绩目标和经营者效绩目标;第五类是管理要素,其功能也是对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各投入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增强效绩产出结果。
企业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的产出要素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经营者效绩产出的效益,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效绩的增量以及财务效绩目标和经营者效绩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二类是经营者效绩产出的效应,主要是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对经营者所作出的业绩贡献的满意程度,此外还包括员工对经营者改善自身利益的满意度;第三类是经营者效绩产出的效率,主要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等。
三、企业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关系研究
通过上述对企业财务效绩和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的分析,经过作者归纳总结,企业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之间的作用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经营者效绩投入要素的经营者的观念、能力、素质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会影响财务效绩的各投入要素,从而作用于财务效绩的形成过程,进而影响财务效绩的产出。首先,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如要获得一块土地建工厂就会遇到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往往也是市场竞争中的稀缺资源),经营者的公关能力和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会影响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经营者对各种关系的维护和协调能力,影响着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的关系要素投入的质量及协调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源吸引能力。如,经营者对企业与客户、银行、政府关系的维护和协调能力,会分别影响到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和获得政府支持的能力等;经营者的观念和能力也影响其对财务效绩形成过程系统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水平高低,经营者效绩管理的观念和较强的效绩管理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和控制财务效绩各类投入要素,以获得更大的财务效绩产出。此外,在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经营者通过行使改变组织成员个人动机效率、内在动机效率、外部因素效率和市场输入效率的协调职能,决定和影响着财务效绩产出结果的效益、主体效应和资源利用效率及改善。
(2)委托人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协商制定的财务效绩目标作为财务效绩投入要素中的主体需求要素,会影响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投入要素,从而作用于经营者效绩的形成过程,进而影响经营者效绩的产出。首先,财务效绩目标的制定有助于加强经营者团体对效绩管理活动的投入,使其注重有目标的行为,有利于激发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进而作出更好的业绩;其次,财务效绩目标制定过程中经营者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目标的合理性、可接受性和可实现性,进而影响到经营者的积极性,目标太高会使经营者感到无法实现而挫伤其积极性,目标太低则不能激发经营者的潜能进而取得较好的业绩。
(3)企业财务效绩的产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在的投入产出能力,而投入产出能力又是作为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决定着经营者效绩的产出水平。过去的财务效绩传递的是有关企业内在生产能力的信息,一般来讲,财务效绩越好说明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越强[5]。财务效绩产出的效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收益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投入产出能力;财务效绩产出的效应反映了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满意程度,这会影响经营者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关注程度以及设法提高企业投入产出能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投入产出能力;财务效绩产出的效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未来发展潜力,这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能力具有长远的影响。
(4)企业经营者效绩的产出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效绩的产出结果。企业经营者效绩产出的效益包括经营者在任职期间所取得的财务效绩增量和效绩目标的实现程度。首先,经营者所取得的效绩越好,说明企业的财务效绩增量越大,则企业的财务效绩产出结果也越好;其次,经营者通过其任务目标的完成实现了企业的财务效绩目标,所以,经营者效绩目标的完成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财务效绩目标的实现程度。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如下的循环过程:企业的经营者产生机制、激励机制和经营者责权利关系决定了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提高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作用于财务效绩形成过程中的各投入要素和转换机制,进而提高财务效绩的产出结果;运用财务效绩评价体系对企业所取得的财务效绩进行评价,通过比较财务效绩在经营者任职期间的变化,从而得出反映经营者业绩贡献的经营者效绩的大小;企业建立基于财务效绩结果和经营者业绩贡献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改变和优化经营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协调和优化经营者能力要素和努力程度的投入,以推动财务效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