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的通关成本与海关的管理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海关论文,效益论文,成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的经营效益,必然要通过参与商品、服务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关境运动来实现自身的优化资源配置。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通关成本问题。通关成本是指企业进出口货物时,在接受海关全部监管和办理全部海关手续的“大通关”过程中付出的各种费用之和。海关的管理效益与企业的通关成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如何在保证海关管理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海关必须树立的经营观念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现代海关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
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责就是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维护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法律对海关职责的这一规定决定了海关追求的管理效益有如下两个方面:直接或表层效益——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和维护国际资源流动的秩序,即进出口秩序;间接或深层效益——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海关实现上述管理效益的途径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管、征税、统计和打击走私。海关的这些行政行为必然会造成企业通关成本的增加。企业的通关成本和海关的管理效益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海关实现管理效益的大小,必然会引起通关成本的增减;企业通关成本的变化势必会引起海关管理效益实现程度、途径的调整。但两者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而是比较复杂的函数关系:海关的直接管理效益与企业的通关成本成正比;间接的管理效益与通关成本成反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社会经济活动由政府的行为或政府控制下的行为越来越转向企业的市场行为。因此,国家的整体利益越来越落脚于企业的个体利益的集合。海关对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也就越来越体现在为所有合法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其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上。海关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进出口经济活动负有管理职能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服务不是微观的,而是宏观的,即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具体地讲就是,海关要围绕企业的需要来设立业务制度、使用管理手段和营造通关环境。当然这里的“企业需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和规则约束下、以满足社会合理需求为目的、使用正当手段进行合法经营的企业群体追求合法利益的需要,而不是个别企业攫取非法所得的盲目自发的需要。海关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保证海关管理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通关成本这个问题。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使海关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利益。因为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了,竞争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增强,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得到提高。就此而言,减少企业的通关成本是提高海关管理效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设置合理规范的业务制度是减少企业通关成本的前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意味着企业效益的取得必须依法有序地进行。因此,规范合理的秩序就成为企业取得效益的前提。海关所维护的秩序主要集中在进出口领域。任何进出口货物都必须在海关的监管下通过办理一定的海关手续才可以合法地进入市场流通,也就是说必须遵循有关业务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业务制度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通关成本。规范合理的业务制度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国际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自然会减小企业的通关成本,因此也就利于企业效益的获得。
设置业务制度应遵循的总的原则是体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政府管理的一般要求。具体来讲,有以下三条:
第一是合理性,体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和秩序。海关业务制度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体现公平和秩序。政策优惠、地区差别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与公平和秩序相悖的做法应加以克服,以使无论何类地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处于一个平等的起点上进行公平竞争,切实体现同行业的企业具有同等的竞争起点。
第二是规范性,体现国际经济交流所要求的简捷和通用。我国海关的业务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经比较接近于国际协调标准分类,但仍有相当的距离,要继续加强对国际海关公约和其他通行做法的研究,吸取世界各国海关好的经验,积极向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的业务制度。
第三是实用性,体现中国国情所要求的差别与特殊。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则很不完善,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有待于进一步明晰,经营者的自觉守法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建立国际规范的业务制度还必须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有一定区别的,中国建立的市场经济规则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要照顾到中国特色所要求的差别。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要求关税的保护和财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调节作用。
二、运用简捷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减小企业通关成本的核心
海关要取得管理效益必须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简捷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减小企业通关成本的核心,也是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从科技设备的先进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科技设备的先进性是达到简捷有效的物质保障。因此海关管理设备的先进性主要指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内的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的先进性。海关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设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加快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减小企业的通关成本。
第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是达到简捷有效的关键。管理方法是构成海关管理手段的软件。一定要借鉴在国内税务管理中已经被成功运用的风险分析法和稽查方法以及在国际海关中广泛运用的分离结关法以力求管理手段的简捷有效,尽可能避免对货物流动状态的“干扰”。
风险分析法是一种概率分析法,可以应用于海关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海关管理过程中来自管理对象的可能造成海关管理失控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指定的风险所在的方位和风险程度的大小投放相应的监管力量和采取相应的监管方式,从而提高海关管理的针对性。在通关过程中,运用风险分析可以降低查验率;在审价过程中,运用风险分析可以提高对瞒报价格的打击的准确性;在稽查过程中,运用风险分析可以减少对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影响。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减小企业的通关成本。
稽查方法是指海关通过对涉外企业及其相关单位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报关单证等全部反映货物流动状态的会计资料的稽核,以审查被稽查人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稽查的对象是货物流动情况的记录(帐册),既不对货物实际流动造成影响,又可以保障海关手续简化后的管理不致失控,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货物的通关速度,进而大大减小企业的通关成本。
分离结关法是指将货物的放行手续与征税和统计手续分开进行。海关在事后有效稽查和事先经济担保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简要申报(如品名、数量、HS编号及原产地等)决定是否查验后先将货物放行,使货物尽快投入使用。然后再根据企业的详细申报进行征税和统计。分离结关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进一步减小企业的通关成本。
三、创造简便透明的通关环境是减小企业通关成本的保证
首先是提高海关法规的透明度。凡涉及海关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执行程序的规定都应用法规规章的形式规范以保证其稳定性,并明令公布以保证透明性,便于企业遵守和执行,避免多变的内部文件给企业带来的困扰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是提高海关手续的简便性。繁琐的手续必然浪费企业的时间和导致货物的滞留,增加企业的通关费用。因此,制定简便明确的工作流程、规划科学规范的现场布局和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摒弃低效繁杂的手续,使企业的通关及费用更加简便节省。
再次是提高海关人员的廉洁自律。海关人员的不廉洁会破坏执法的准确性,本身就是通关的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内部制约、外部监督和申诉追偿等制度的建立来保证海关人员的廉洁自律,以消除企业不必要的通关成本。
四、保持科学适当的关税结构和水平是减小企业通关成本的重要方面
关税是联系海关和企业的重要杠杆,对海关的管理效益和企业的通关成本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关税税率亟需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以行业不平衡代替地区不平衡,将关税的保护作用和激励作用统一起来,同时建立交易价格制度和反倾销制度,在刺激进口的同时对企业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关税是企业通关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首先带来的是企业通关成本的大幅降低。这非但无害于海关的管理效益,相反却是,一可以由于应税进口货物量的增大,不但不会损害国家财政税收,反而因为“薄利多销”的效应作用,还会增加税收,进出口秩序自然会好转,也就是说有助于海关表层管理效益的实现;二可以促使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增强竞争意识,增加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努力在国际市场拼搏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有助于海关深层管理效益的实现;三可以改变我国的国际形象,利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