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421001
【摘要】目的:比较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T组和核磁共振组,每组各56例。CT组56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核磁共振组56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结果:CT组56例患者中,共查出3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为58.93%,影像显示主要为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核磁共振组56例患者中,共查出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为89.29%,影像显示主要为斑点或条状的T1WI、T2WI信号。核磁共振组检出率明显优于CT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的敏感性、准确性都明显优于CT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检查;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A
股骨头坏死是较常见的骨关节性疾病之一,是一种较难治愈的骨科疾病。股骨头坏死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初始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应力作用下坏死骨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以及针对损伤骨组织的修复过程[1]。股骨头坏死会导致骨头疼痛,结构改变,股骨头坍塌、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时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治,可以避免该疾病给患者留下后遗症,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目前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方法是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本文主要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T组和核磁共振组,每组各56例。CT组56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45.23±2.34)岁,病程最短的20天,最长的9个月,平均病程(5.1±1.2)个月;核磁共振组56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48.19±3.46)岁,病程最短的28天,最长的10个月,平均病程(5.31±1.41)个月。参与研究的112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股骨头坏死,为112例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检查前对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检查前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确保设备使用功能正常。
(1)CT组检查方式:CT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X线检查方法,对早期的股骨头坏死诊断有一定价值。仪器设备:采用西门子16层多排螺旋CT技术。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用CT扫描骨坏死区,观察骨坏死区内增生、硬化、碎裂和囊性病变等[2,3]。
(2)核磁共振组检查方式: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达96%-99%,在股骨头的早期诊断中较为可靠。仪器设备:采用美国西门子1.5T磁共振仪器设备。患者取仰卧位,让回波和T2加权成常规矢状位进行自动旋转,之后迅速自旋回波和T2脂肪抑制成像[4,5。
(3)在检查完成后,对比和分析两组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
1.3观察指标
将112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检查影像与核磁共振检查影像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主治医师进行评阅,给出诊断结果。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所有的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组与对核磁共振组的诊断效果具有差异,数据之间具有差异性。
2结果
CT组56例患者中,共查出3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为58.93%,影像显示主要为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核磁共振组56例患者中,共查出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为89.29%,影像显示主要为斑点或条状的T1WI、T2WI信号。核磁共振组检出率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CT组和核磁共振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比较(n/%)
3讨论
股骨头坏死病因有两种:一种发生在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的愈合,股骨头内的负重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减低,出现应力损伤,所以坏死总是发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负重行走之后。另一种是骨组织自身病变,如最常见的慢性酒精中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坏死,同时骨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出现障碍[6]。
诊断股骨头坏死要依据影像学,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变的轻重及病理进程相关,病理改变决定影像学多样化。早期X线片可没有阳性发现,于负重区出现骨小梁紊乱,中断,以后股骨头软骨下骨囊性变、夹杂硬化。随病变进展,修复障碍,病变区出现线性透亮区,围以硬化骨,呈现新月征。同样在股骨头坏死早期,CT片可表现为正常,显示新月征为三层结构:中心为死骨,且被以透亮的骨吸收带所环绕,最外围则是新生骨硬化骨。晚期:股骨头出现塌陷变形,中心就较大低密度区,关节软骨下出现壳状骨折片,可出现关节变形。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连续性、多层面等特征,但检出率不高[7]。
核磁共振早期诊断可发现骨坏死灶,能在X线片和CT发现异常前做出诊断。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的多样信号改变反映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理特征是骨和骨髓的坏死引起的修复反应,以骨髓水肿、局部充血,渗出等急性炎症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混合信号,其中高信号提示炎症充血、水肿,低信号的病变组织多为纤维化,硬化骨。核磁共振检查敏感性、准确性较强,对人体危害较小[8]。
本文主要探讨比较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对股骨头诊断的效果。其中CT的检出率为58.93%,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为89.29%,虽然目前临床上CT和核磁共振技术都被广泛运用,二者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价值,但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技术的敏感性、准确性都明显优于CT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102-103,114.
[2]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3):300-301.
[3]王英奇.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43-143.
[4]张丽.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性的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7):45-46.
[5]刘伟平,贺新朱,雷永松等.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661-662.
[6]王胜先.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价值比较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270-3271.
[7]白来运.CT和MRI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75-76.
[8]范辉,孙传顺,赵庆龄等.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0):86-87.
论文作者:孙智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核磁共振论文; 股骨头坏死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病理论文; 影像论文; 病程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