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
虽然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雨水入渗进入路面结构层和路基,或多或少会对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有一些不利影响,另外生物滞留设施等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维护,费用较高。故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做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市政道路设计中。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之中是最受关注度的,其关键就在于优化污水处理系统、水循环系统、存水系统以及用水系统来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最终达到优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不仅仅加大了人们所生活空间的绿化性以及健康性,保证人们生活的质量,最终还可以使得自然生态、城市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式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其具备十分明显的海绵特性,另外也具备更节能、更生态、更安全以及更适合居住的优点,在遇到环境突发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具备一个很好的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对自然雨水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收集及循环利用,这从根本之上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设的各项问题。
首先是在很大程度之上有效的保护了城市原先的生态系统,比如:自然草地、林地、湖泊以及河流等海绵体系,最终逐步实现并保障城市水文循环功能以及涵养水源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其次,可以有效的并科学、合理化的修复城市建设原先的生态环境。最后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构建一个新的海绵体,其主要就是应用各类开发技术来实现,另外还可以严格化的控制城市开发建设的力度,最终在最大限度之上来有效的实现缩减不透水的面积,最终缓解由于城市开发而致使原先生态水环境的破坏力度。
2、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也造成了极大的城市污染,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发展,也包括生态环境建设。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要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看出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极其重视。
2.2调控城市水资源
海绵效应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海绵效应可以明显地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优化城市设施体系,极大地缓解城市蓄水压力。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避免了因水而产生的水患水灾,而且能够预防因水而产生的城市内旱,有效调控城市水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1海绵道路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3.1.1Ⅰ型:路面表层水进入上面层后进入临近排水设施,通常表面层采用PAC-13透水沥青,4cm厚,中下面层采用厚度6~8cm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置封层,且封层渗透系数不应大于80mL/min的材料。基层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为稳定性基层。且该类型的道路主要适用于降低道路两侧噪声和减小降雨的路表径流量。
3.1.2Ⅱ型:路面表层水进入上面层后进入临近排水设施,通常表面层采用PAC-13透水沥青,4cm厚,下面层采用厚度6cmPAC-16或者8cmPAC-20的透水沥青混合料,上基层采用透水沥青稳定基层,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置封层。基层为半刚性基层,垫层为稳定性垫层。且该类型道路主要适用于需有效地降低暴雨发生时道路积水城市道路。
3.2海绵道路的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研究发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可以分为半透水和全透水路面两种形式。半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面层采用透水混凝土设计,一般厚度控制在18~20cm,基层为半刚性基层,面层与基层之间布置不透水封层,当雨水透过面层时,从封层表面排至排水设施中,实现了对基层的保护,避免雨水侵蚀基层。由于半透水路面结构孔隙率较高,路表面的结构强度较低,多应用于非机动车道。
全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结构,其面层和基层均为透水型,一般面层的厚度控制在18~20cm之间,基层与面层之间的颗粒为垫层,一般厚度控制在15cm,由于路表雨水可直接渗入到路基中,其路面的稳定性较低,承载能力较弱,一般适用于人行道、景观道、非机动车道等。
3.3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海绵城市是集合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净化工序,从而一定程度上对雨水进行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指传统排水系统,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互协调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运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是针对超出雨水管渠系统的雨水径流,利用多功能调蓄水体、综合选择自然水体、泄洪通道、调蓄池等组建。
3.3.1机动车道和公交用专用车道
为了有效地缓解地下水资源匮乏现状,实现城市雨水补给地下水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采用透水路面,可一定程度上实现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同时为了避免雨水侵蚀路基,在路面结构设计时,采用非透水基层。当雨水渗透至不透水基层时,沿着不透水基层表面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
3.3.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研究发现,传统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雨水天气,路表面存有一定的积水,影响行人出行的安全性。为了避免路表面积水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使得雨水直接渗透到路基中,既可以避免路表面积水现象,又实现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要有一个全面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加强大力发展未来的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海绵城市技术指导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已经开始进行,加强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绘制。设计的新思路和新的项目,使用适当的应用方案,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科学,可以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玉,何帅.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20).
[3]孙庆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建设科技,2016,(11).
[4]孔泽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优化设计[J].低碳世界,2016,(15).
论文作者:沈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透水论文; 面层论文; 基层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