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经验与发展对策_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经验与发展对策_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经验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湖论文,武汉论文,对策论文,新技术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开发区)自1988年筹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发展速度、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人瞩目,现正向第二次创业时期迈进。

一、东湖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1、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以通信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

东湖开发区1995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42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1.3%;创税收1.14亿元,比1990年增长28.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95.2%。这种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高科技产业的旺盛生命力。开发区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基础,突出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和重点项目。以通信产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为基础的六大产业领域形成特色和规模优势。

目前,开发区有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2家,其收入占东湖开发区总收入的58.4%。截止1995年底,开发区累计实施各类产业计划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43项。最近,国家科委正式下达了今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武汉市有13个项目入选,其中东湖开发区的项目有9项。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可为开发区新增产值4.8亿元,税收4000万元,利润1.4亿元。这些项目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承担单位均为大院大所及发展势头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通信产业,已形成光纤光缆、光电端机、光电器件、移动通信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对外招商渠道拓宽,外商投资项目日益增长。

三资企业、科研院所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股份制企业在开发区呈三足鼎立之势,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截止1995年底,在开发区落户的三资企业数从1990年前的10家增加至目前的315家,投资总额从7530万美元增加到59798万美元,增长了6.94倍,协议外资额从1962万美元增至18485万美元,增长了9.9倍,实际利用外资额为9600万美元,进资率为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NEC、西门子、三井物产、ABB、飞利浦、埃索、西屋电器等世界著名大企业纷纷来开发区投资设点,并带动了国际上其他一些大公司进区投石问路。已开业投产的170余个项目主要属通信、生物工程、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1995年度,在国家利用外资优惠政策陆续取消,宏观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开发区利用外资工作继续稳步前进。1995年新批三资企业49家,投资总额8543万美元,协议外资4394万美元。1995年实际进资3300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达1219万美元。1995年实现科工贸收入达7亿多元,占开发区总收入的17%。

3、科技工业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一直是开发区工作的重点。建区五年来,已累计完成基建面积111.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9.68亿元,产业基地的雏形基本形成。开发区内关东、关南、庙山三区并立,一批项目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落户工业园:在15公里长的科技一条街上兴建近千个科技门点,22栋高层建筑正在兴建中,形成“点、线、片”结合的科技城大骨架。

关东科技工业园规划控制总面积180公顷,一期开发的近27公顷土地全面实现“六通一平”,至1995年底,共开发约66公顷土地。工业园内有规划道路近10条,纵贯园区的主干道已按国家一级公路标准建成,并建成部分次干道。从团山水厂引了一条直径为800毫米配水管向工业园供水,日供水能力达10000吨。新建的工业园11万千伏变电站连接关东变电站和鲁巷变电站,供电能力达25000千伏安,供电电压10千伏。目前园内已建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

关南科技工业园总面积为400公顷,目前已开发100公顷工业园地和10公顷商住用地,具备六通一平(通水、通电力、通电讯、排雨水、排污水、通道路、场地平整)条件。该工业园一期开发的100公顷工业用地总供电量10万千伏安,1994~1995年供电量为3万千伏安,主供电源由关山、关东变电站和庙山变电站提供。目前开发的100公顷土地总供水量为2.5万吨/日,近期主要由团山水厂供水,以后将主要由白沙洲水厂提供。

庙山小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20公顷。区内建长度23公里的江夏大道和两湖大道,日供标准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和容量为6.3万千伏安的11万伏安变电站及万门程控通信大楼已建成。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已为企业进区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的看来,东湖开发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已经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同时开发区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资金筹集、项目选择和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意见。

1、基础设施筹资与企业融资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

目前,建设资金的不足已影响到开发区的发展进程。以关东园的建设为例,关东公司合资各方的股本金只有300万元,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园建设,现在完全靠的是银行贷款支持运行,每年支付利息几百万元。这样继续下去关东公司将难以支撑,更谈不上发展。据测算,到2000年,开发区要实现200亿元的收入,共需投入资金64亿元,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

现 在开发区的主要筹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土地批租、税收返还、总公司的收益分成、发行债券等。虽然筹资方式较多,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资金的注入量不大。基础设施资金的筹集,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土地批租和合作开发。②利用BOT方式引进外资。③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及风险投资公司。④引导高技术企业与现有大中型企业合作,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其经费由大中型企业提供。⑤组建企业集团并创办财务公司,进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⑥加快组建民生银行。⑦多家企业联手到海外上市。

2、项目选择与规模效益

开发区目前已形成了以通信产业为龙头,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和新材料共同发展的框架。新组建的长江通信产业集团将成为开发区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这几项主导产业中,除光通信产业的主导地位已明确,其他产业的地位并不十分明显。1995年报表分析,这些产业的企业数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依次为10%、28.9%、29.2%、7.5%、14%和28%;而科工贸收入所占比例依次为41%、16%、11%、9%、14%和2%。单个分析,各产业的发展均有很大的进步,但综合来看,还不尽如人意。

针对开发区在项目和规模上的不足,特提以下建议供参考。①加强重点支持,调整武汉市各开发区布局。②实行倾斜政策引导主导产业尽快形成气候。③严格规范进区企业的审批监督制度。

3、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东湖开发区具有国内一流的高技术区的科学技术条件,其能否成功除国家政策支持外,关键在于自身的软硬环境支撑。其中软环境(主要指管理体制)改进的潜力尤大,建议予以特别关注。①在开发区的边界与总体模式上,建议进行必要的区划调整。可以关东、关南和庙山为中心和临近一些乡镇,划出一定区域由东湖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对洪山科技一条街等区外的企业实行开发区与武昌、洪山共管,职责分明、利益分享。从武汉全市发展着眼,协调关系,在较大范围内实行一体化管理。②在开发区内部机构设置上,可以多部门联合办公,或一个部门多种职能,一人多职,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还可根据需要设立有自身特色的部门,如设综合收费处。各种符合规定的费用由该处统一收取,再按各管理部门应得份额分配,其他部门均不得收取费用。此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发展总公司的关系。③在开发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各机构要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做到小机关高效服务,与传统的官僚机构推诿敷衍作风彻底决裂。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廉政制度,包括完全透明的收费制度,礼物交公制度,领导轮流接待宾客和定期接待群众的制度等,要使管理干部有较高的工资水平,但同时做到不接受工作对象的宴请和赠予,不从工作对象处获得廉价购物等个人获利的好处。使中外投资者一到开发区就感到耳目一新。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起到辐射作用,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可为武汉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产生新的推动力。

标签:;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经验与发展对策_武汉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