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兴金融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论振兴金融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谈振兴财政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吉林省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与1992年相比较,全省财政收入由56.9亿元增加到137.8亿元,年均增长19.3%,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财政发展与财政拮据同在,财政实力壮大与财政困难并存,振兴财政已作为当务之急纳入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正确认识财政困难的成因

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制约财政,财政问题是国民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财政困难是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所致,主要问题是:

“低”,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承担者,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整体运行质量下滑,经济效益不理想,1996年全省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近1/4亏损;预算内工业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5 %,销售增长3.6%,而实现利润盈亏相抵为净亏损6.7亿元,比上年减盈增亏13亿元。反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资金利税率仅为3.85%,比全国7.42%的平均水平低3.57个百分点。如果资金利税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一年可增加利税近30亿元。可见,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是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散”,即财力过于分散。以衡量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1979年全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5%,1996年下降到10.5%,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4个百分点。按照1996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314.5亿元水平推算,如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速度提高,一年将增加财政收入13亿元。

“强”,即财政支出刚性强。由于财政积累规模日趋萎缩,在整个财政支出中,除保证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重点投入外,生产建设性支出份额踏步不前,不能削减而要逐年增加用于“吃饭”的工资性支出比重较大。如,近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吃“皇粮”人员平均每年增加2—3万人,按每人年均工资5000元计算,仅工资一项每年就增加财政支出1 亿多元。据分析,目前全省人头费支出占整个地方财力的44%以上,尤其是一些县(市)级财政,其新增财政收入难以安排新增加的津贴、补贴和工资。

“乱”,即分配秩序乱。一些部门和单位从局部和小团体利益出发,违犯财经法规,擅自设立各种名目的基金、收费和罚款项目,随意扩大收取范围,自行提高执收执罚标准,侵蚀了税基,分散了国家财力;一些地方越权减免税收,乱开减收口子,造成大量财政资金体外循环;一些企业和单位偷、骗、拖欠税收,编造假帐,搞帐外帐,转移利润,虚报亏损,隐匿国有资产收益,使财政收入严重流失。从1985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以来,每年都查出巨额违纪资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屡查屡犯,仅1996年大检查就查出各种违纪、“小金库”和乱收费资金10多亿元。

“差”,即资金使用效果差。一些地方和单位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观念淡薄、遵纪守法、讲究资金使用效果意识淡化,不按规定严格管理、节约使用财政资金,想方设法逃避监督检查,甚至借“改革”、“开放”之名,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挤占、挪用、挥霍、浪费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果。如:有的用公款请客送礼、游山玩水;有的超编制、超标准购买小汽车,高标准修建“楼堂馆所”;有的热衷搞没有实效的剪彩、评比、庆典活动和举办名目繁多的节、会;有的随意购买移动通讯设备,盲目追求办公现代化,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二、积极探索振兴财政的有效途径

(一)讲究生财之道,壮大财政实力。壮大财政实力就是要求加快发展经济,促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下功夫把可供分配的“蛋糕”做大。一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重点投入,支持实施“四强”工程和建设“五大”支柱产业,培养新的财源生长点。 争取到本世纪末建成2—3个年财政收入15亿元的经济强市、20个年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的经济强县、100个年财政收入500万元的经济强镇、1000个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的经济强村,同时消灭财政补贴县;巩固已形成的汽车、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医药、电子三个新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五个支柱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增加额的65%以上。二要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做大“蛋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按照省委提出的干部政绩考核“三看”标准,即考核经济工作要突出效益指标,工业生产看资金利税率,农村发展看人均收入,地方发展看财政收入。应当把“经济增长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看入库”,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体系,纳入市州党政领导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奖罚分明。三要坚持“四个结合”,把扭亏增盈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工作抓出成效。把扭亏增盈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重点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把扭亏增盈与企业改组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组建一批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体制创新为基础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支持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把扭亏增盈与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和引进国外资本,加快重点企业技术进步;把扭亏增盈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向从严管理要效益。如果在本世纪末基本消灭国有企业经营性亏损,就能在不增加投入或少增加投入情况下,每年增加效益几十亿元。

(二)讲究聚财之道,拓宽分配领域。从财税工作角度看,一方面要在政策、资金和工作上支持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税收体系,强化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做到依法应收尽收。与此同时,财政工作还应实现由单纯预算内财政管理转变为面向预算内外财力的综合财政管理,把日益膨胀的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规范管理轨道;要搞好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核定和考核,做好股份制企业国有股红利收缴,抓好行政事业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收益管理,争取到2000年把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15%,2010年提高到20%。

(三)讲究理财之道,健全财政职能。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健全财政职能,应当作为振兴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强化财政生产建设职能,改变生产建设职能被肢解的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不同于资本主义财政的显著区别就是具有生产建设性职能,要充分发挥各种财政信用资金在支持生产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重点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工资性支出增长,适当提高生产建设性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步改变“吃饭”财政的状况,恢复生产建设性财政的形象。二是强化财政调节职能,改变财政调控乏力状况。按照国家“九五”计划提出的把综合经济部门转变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的要求,财政工作应改变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定指标、批项目、分资金的传统做法,将那些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事务逐步从财政供给范围中剥离出去,向主要搞好统筹规划、制订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运用经济手段和加强检查监督等行使政府职能方面转变,通过制订各项财税法规和政策,实施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运用税收、拨款、投资、补贴、贴息、财政信用等杠杆,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节控制。三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改变监督职能弱化的状况。在严格执法和强化财政监督上下功夫,切实解决财政经济领域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问题,在预算收支各个环节全方位做到依法理财、依法治财,使财政分配活动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财经秩序。

(四)讲究改革之道,减轻财政负担。一是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积极性的原则,着手进行政府间财权划分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建立真正意义的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使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使各级财政分配行为规范化。二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把应当由社会、法人或个人负担的支出从财政支出中分离出来。三是全面清理整顿支出范围、项目和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组织收入,提高经费自给水平,降低人员、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逐步做到财政负担合理。

(五)讲究用财之道,强化财政管理。从现在到本世纪末,应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逐步消灭财政赤字,实现全省财政收支平衡,做到县县财政收支平衡。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财政的现实状况分析,在今后几年可预计的经常性财政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长,或者在某一年份猛上一个台阶。如果把实现财政平衡完全寄希望于收入的增长是不现实的,应实实在在地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支出管理的新路子。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公款消费中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歪风;把严格控制支出过紧日子,作为财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坚持下去,量财办事,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严格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提高各项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的使用效益,通过厉行节约和提高效益来缓解财政收支遇到的矛盾,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

标签:;  ;  ;  ;  ;  ;  

论振兴金融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