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门坝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讨_珞巴族论文

西藏门坝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讨_珞巴族论文

西藏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珞巴族论文,门巴论文,西藏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07)06—0024—05

一、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门巴、珞巴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门巴、珞巴族是西藏独有的世居民族,是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位列我国人口不足万人的7个少数民族之列,其中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4》资料显示,2003年两个民族总人口为13149人,约占西藏总人口的0.51%,其中,门巴族为9584人,约占西藏总人口的0.37%;珞巴族为3565人,约占西藏总人口的0.14%。

西藏门巴、珞巴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布,主要分布在林芝、山南两个地区。据《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显示,西藏的门巴、珞巴族主要分布在林芝、米林、墨脱、错那、隆子、聂拉木、定结、察隅、朗县、波密10县38个乡的151个行政村中,其中比较集中的县有错那、林芝、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集中居住的乡有18个,集中居住的行政村有102个,散居乡为20个。[1](P9)

(二)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门巴、珞巴族政治上得到翻身,当家做主人,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西部大开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系列战略的实施,门巴、珞巴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门巴、珞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笔者从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民族处获悉,2004年门巴、珞巴族人均纯收入为1067元,已经超过千元关口,其中门巴族较为集中的错那县勒布办事处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7.94元。二是基础实施大为改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门巴、珞巴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交通方面,除墨脱还不能正常通公路外,其他门巴、珞巴族聚居的县都通了公路;绝大多数乡、门巴珞巴族聚居行政村通了公路或简易公路。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发展迅速。门巴、珞巴族聚居的村寨都建立了学校或教学点,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形成了村有夜校和小学(教学点)、乡有完全小学、县有完小和初中的基础教育格局,门巴、珞巴族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就学,基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青少年无学可上的问题。此外,门巴、珞巴族地区的饮水、邮电、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三是人口规模良性增长。由于国家的关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门巴族、珞巴族人口相比旧西藏得到很大发展,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4》资料显示,门巴族人口由1964年的3788人发展为2003年的9584人,珞巴族由1964年的712人发展为2003年的3565人;两个民族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0.36%增长到2003年的0.51%;两个民族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88%,其中珞巴族增长速度在40‰以上。四是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随着门巴、珞巴族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门巴、珞巴族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医学等现代科学技术,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文盲半文盲越来越少,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五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人心思归的喜人局面。党和政府对门巴、珞巴族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密切了党和政府与门巴、珞巴族的血肉联系,坚定了门巴、珞巴边民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繁荣边疆的信心,鼓舞了边境地区门巴、珞巴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士气,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巩固边防、强国睦邻的意识。譬如,与印度、尼泊尔相邻的边民曾一度热衷于迁往境外,并将子女送往境外读书,随着对门巴、珞巴族地区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实际的成果树立了广大边民热爱祖国、建设家园的信心,形成了人心思归的喜人局面。[2]

二、门巴、珞巴族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困难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加之人口少、居住分散、弱小、基础差、底子薄等诸多因素,门巴、珞巴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贫困问题仍较突出,门珞人民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是西藏乃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根据2000年国家民委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调查显示,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西藏平均水平。整体而言,门巴、珞巴人民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环境差,发展差距大、难度大。门巴、珞巴族居住地区大多地处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不少地区还是地方病多发区,有的甚至不具备起码的居住条件,加之居民居住非常分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门巴、珞巴族群众中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绝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门巴、珞巴族地区与西藏全区发展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1元,而门巴、珞巴族人均纯收入仅为1067元,与前者相差794元,只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57.33%。再以恩格尔系数为例,2004年全区农村平均恩格尔系数约为61.3%,而门巴、珞巴族聚居区为80%以上。[3](P10) 门巴、珞巴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决定了两个小民族的发展难度非常大。

第二,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是门巴、珞巴族群众普遍存在的现象。门巴、珞巴族群众经济收入增幅非常慢,有的甚至徘徊不前。譬如,以1999年人均纯收入为例,林芝县排龙门巴族民族乡为1380元,错那县勒布门巴族民族乡为1360元,米林县南伊珞巴族民族乡为1100元,墨脱县达木珞巴族民族乡为1378元。[4](P286) 而5年之后的2003年门巴、珞巴族人均纯收入仅为1067元。此外,零星散居的门巴、珞巴族群众,绝大部分处于整体贫困状态。经济不发展是制约这些民族生活水平低的主要因素,而这些民族的经济建设任务却极为艰巨。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基础设施对于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门巴族和珞巴族的交通、饮水、邮电、医院、校舍等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闭塞,多数乡村不通公路。由于交通闭塞,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根本无法发展商品经济。譬如,部分门巴、珞巴族居住的地方还不通公路,即使通简易公路的乡村,路况极差,晴通雨阻,无法正常通行。又譬如,被称为“高原孤岛”的门巴、珞巴族较为集中的西藏墨脱县还不通公路,是至今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区域,县内交通网未形成,进出墨脱及下乡极为艰苦。由于交通的缘故,即使是地道的西藏人也很少涉足墨脱。二是人畜饮水困难。例如,部分门巴、珞巴族群众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部分村寨人畜共饮一条水沟,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和蔓延。三是学校、邮电、医院、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严重影响了门巴、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譬如,墨脱县2004年60%的乡村无电,通信条件差,除县城外,全县7个乡未通电话。

第四,教育落后,文盲多,人口素质低,高素质人才奇缺。一方面,不重视教育,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人口素质低,高层次人才匮乏。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文盲率(15岁以上)普遍较高,分别达到77.75%和72.71%,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文盲率最高的两个民族。无论是聚居的还是零星散居的门巴、珞巴族的教育水平极不发展。1999年墨脱县达木珞巴族乡适龄儿童100名,在校生4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8%,巩固率也只是85%。[5](P297) 门巴、珞巴族的学生能够上到初中、高中的屈指可数,上大学的更是风毛麟角。笔者所在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的一所重要高校,每年新生报到,笔者总要关注新生中的门巴、珞巴族学生人数,遗憾的是门巴、珞巴族大学生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当地财政困难,多数是“吃饭财政”,无力投资教育,或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而不全,师资不足且素质低,校舍破旧且多为危房,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实现一村一校(教学点),缺乏起码的正常进行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和人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门巴、珞巴族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新契机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开始专门大力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门巴、珞巴族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契机。2004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民委《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情况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帮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制定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作为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一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并由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五部委于2005年联合组织实施。这一规划主要针对22个小民族的人畜饮水、交通、通电、广播电视、安居、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科普工作等方面为工作重点,目标是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这些小民族的发展达到当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2005年9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要求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安排部署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工作。[6]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5月12日在云南考察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促进人口较少民族改变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生活,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各族群众的民心工程;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帮助人口较少民族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努力加快这些民族的发展步伐。”[7]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门巴、珞巴族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民族工作等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等契机,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不断加大对门巴、珞巴族的扶持力度。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自治区领导做出“像中央关心西藏一样,西藏要关心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专门批示;2007年3月25日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和谐西藏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8]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2007年7月21日在墨脱县考察是强调“要特别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力度,使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边境稳定和国防巩固”。[9] 二是提出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目标即“一年起步,三年突破,五年见效”。三是制定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整体脱贫和发展的意见》、《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对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门巴、珞巴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先后从“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中拿出3317.39万元,加快门巴、珞巴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59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种项目。其中:民房改造建设项目投入557.4万元,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投入220万元,公路桥梁建设项目投入217万元,文化建设项目投入590.88万元,农牧业、科技等建设项目投人885.62万元,其他建设项目投入846.49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8个民族乡除墨脱县的达木珞巴民族乡外,7个民族乡已基本实现“四通、五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10] 五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动门巴、珞巴族聚居乡镇整体发展。针对门巴、珞巴族聚居乡镇人口少,部分乡镇人口不足千人这一情况,西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实施安居工程为重点,结合自治区移民搬迁工作,采取整乡推进、适当集中、以整带零、设施配套的方式,推动门巴、珞巴族聚居乡镇整体发展。譬如,山南地区错那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错那县勒布四乡发展规划》、《错那县小康示范打造“山南边境第一乡”创建方案》,开展整乡推进试点示范,3年间在该地区投入4000万元,实施项目39个,重点实施门巴族群众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11] 六是把扶持门巴、珞巴族与兴边富民行动结合起来。除了把门巴、珞巴族聚居的米林和错那县确定为兴边富民行动全国重点县外,西藏自治区还把门巴、珞巴族聚居的所有乡村全部列入兴边富民行动的范畴,给以重点扶持。把扶持门巴、珞巴族发展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对门巴、珞巴族聚居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兴边富民行动有力地推动了门巴、珞巴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领导的重视、专门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专门扶持规划的实施,对于加快门巴、珞巴人民的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对门巴、珞巴人民来说是个巨大的福音,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四、抓住发展契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鉴于门巴、珞巴族的发展实际,面对发展机遇,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门巴、珞巴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门珞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一)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

门巴、珞巴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底子薄,缺乏发展后劲,2003年总人口不足1.4万人,看似于西藏发展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作为驻守西藏高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门巴、珞巴族居住区域看,大多居住于边境附近,门巴、珞巴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边境繁荣,如果他们发展较为滞后,很容易引起国际上的关注,给西藏的稳定局面带来较大的影响。门巴、珞巴族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而且关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监督管理,把国家领导人加快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帮助它们尽早脱贫,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

(二)充分认识门巴、珞巴族发展现状

门巴、珞巴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们的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市场机制都处于比较滞后的水平,两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它们是西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切实际、脱离现状的做法,都不可能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因此,所有关于门巴、珞巴族的开发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建立在门巴、珞巴族发展现状基础之上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产生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保障门巴、珞巴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根据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民族法制建设方面,我国采取的是两种法制保护形式,即民族自治地方以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加以保护,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大量散居少数民族则以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规加以保护。门巴、珞巴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区域自治地方,但是分别建立了5个门巴族和2个珞巴族民族乡,即错那县麻玛、贡日、基巴、勒布区勒门巴族乡和林芝县排龙门巴族民族乡以及米林县南伊珞巴族民族乡、墨脱县达木珞巴族民族乡。为了保障数千万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中国国务院于1993年8月29日发布施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作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规之一,该条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民族乡行政工作作了规范,实施民族乡行政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为民族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2005年5月31日施行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15条规定加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将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西藏自治区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实施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和政策,积极制定旨在保障门巴、珞巴族权益的地方法规、规章,以法律制度保障门巴、珞巴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四)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稳步推进

门巴、珞巴族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切忌头发胡子一把抓,务必把握重点,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根据门巴、珞巴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首先对聚居程度较高的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和山南地区的错那县、隆子县3个县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1639户9337人进行集中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扶持,以改善门巴、珞巴族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改变交通、饮水、教育不能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状况。当务之急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落后的思想意识是禁锢个体和群体开化的枷锁。而思想意识落后是大部分门巴、珞巴族群众共有的特点之一。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改变野蛮、原始、封闭、迷信的思想意识,使之树立市场经济、科学发展、重视教育等社会主义的新型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主体性,内外结合,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第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门巴、珞巴族群众中的大部分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脱贫的死角,脱贫任务极为艰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当前门巴、珞巴族地区发展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交通、水电、校舍、医疗、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落后而不健全,是制约这两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和西藏各级地方要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变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最起码的生活生产的落后状况。第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群众素质技能。经济发展,教育先行,门巴、珞巴族要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不重视教育、文盲率高、入学率低、完学率低、升学率低、高素质人才匮乏、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而不全、师资差是门巴、珞巴族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抓住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机遇,一方面,提高门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完学率,杜绝新的文盲,并培养本民族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大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投入,修葺校舍,消灭危房,实现一村一校,不宜一村一校的,完善寄宿制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此外,也要重视对门巴、珞巴族群众的扫盲、技能培训工作,增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新型门巴、珞巴族农民。

(五)抓住黄金发展时机,加快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针对门巴、珞巴族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国家和有关部门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措施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国家和西藏要重点扶持、帮助门巴、珞巴族,使他们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把各项规划落到实处。根据国家规划,结合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西藏门巴、珞巴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2006年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该规划以改善门巴、珞巴族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规划实施的工程集中在农村饮水安全和乡村道路到附近主干道之间的接头路方面。规划具备,只欠实施。当务之急是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内联外合,把规划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二是借“西部大开发”之风,全面开发。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了加快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而采取的世纪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开发战略目前已向纵深阶段挺进,门巴、珞巴族应被全面开发。三是把门巴、珞巴族纳入“兴边富民行动”之中,给以重点扶持。西藏的陆地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门巴、珞巴族聚居的墨脱县就在边境线上。为了加快边境地带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巩固边防,2000年由国家民委牵头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几年来,重点扶持了边境地带的贫困人口尤其是门珞等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西藏非常重视“兴边富民行动”,2000年西藏专门成立了自治区民宗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积极启动各项工作。制定有关边境县、乡“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并确定门巴、珞巴族五个民族乡为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的试点;2002年3月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意见》;把边境地区的门巴、珞巴族统统纳入这一行动之中,重点扶持开发。西藏的“兴边富民行动”从2000年试点以来,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发展边境小额贸易等方面得到很多实惠,显示出巨大效果,受到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譬如,南伊珞巴民族乡自从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部分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型向小康转变,目前,三个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了“六通”。在试点的基础上,兴边富民行动将加大力度,向纵深推进,有关部门要把门巴、珞巴族纳入这一行动的重点,使他们得到实惠。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和攻坚力度。我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攻坚对象包括门巴、珞巴族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大部分,这些民族居住分散,多数处于贫困死角,脱贫难度大,必须采取各种超常规的扶贫开发模式,方能见效。五是进行社会经济情况调查。门巴、珞巴族相对比较封闭,国家和西藏地方政府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很熟悉,甚至不了解,不便于科学决策。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07—09—08

标签:;  ;  ;  ;  ;  ;  

西藏门坝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讨_珞巴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