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研究中如何面对媒体实践--媒介研究与媒体实践的现状与问题_中国现状论文

在媒介研究中如何面对媒体实践--媒介研究与媒体实践的现状与问题_中国现状论文

传媒研究如何面对传媒实践——传媒研究和传媒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媒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电视传媒欣欣向荣的朝阳状态中,传媒理论研究的地位愈来愈得到推崇,尽管这种推崇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理性的程度,并且还多少带有传媒实践内中的蔑视和为我所用的功利目的,但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的同步增长确乎是事实。我们看到相关节目、栏目或宏观战略的不少研讨会、策划会热热闹闹,研究者和业界的研讨也逐渐深入,开始显露了传媒研究的重要性。

但深究起来,传媒研究的价值体现依然有限,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针对性之间仍然存在不相对应关系,传媒研究和传媒实践之间原本互动的关系更多是单向的,传媒实践似乎盲人摸象般高傲地前行,传媒研究则更多限于就现象论现象的水平,是实践超前还是无序探索?抑或是研究落伍还是无体系?现实至少告诉我们:在入世之后的传媒研究急迫感愈来愈明显,中国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互动关系的现状远未尽如人意。

可以肯定,相对完善化的传媒是理论研究体系、批评分析系统和有类型可寻并不断综合拓展实践相适应的存在系统。就这一意义而言,入世之后的中国传媒面临的就是既自足又开放的整体传媒构建。我们的传媒无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更遑论传媒研究与实践互动的良好程度。恰恰在这里有无限拓展的空间。

从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传媒研究与实践需要关注的问题还不少,大略而论,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都有需要长进的余地。

一、传媒研究的问题

1.中国传媒研究尽管有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也开始形成研究的理论,但借鉴西方理论的痕迹与对中国传媒实践把握的信心都显不足。传媒研究的体系构架并没有较好形成,根本原因是理论支撑不够。传媒研究的宽泛性与综合性是明显的,传播理论、社会学理论、文化学理论、艺术理论、法律学理论、数理科学理论、计算技术理论、心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哲学、文学等理论的支撑,都对这一科学体系建构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大多具有分类科学的背景,却还没有综合科学体系的构建,研究的视角和深度都需要扩展。

2.由此,传媒研究的理论超前和研究的理论支撑都不足。在最近两年的电视栏目改版和频道策略研究的前瞻性方面没有提出超越性的理论指导,反而是简单的跟随实践亦步亦趋,对娱乐化的研究,对克隆性的利弊,对谈话节目的分析,对资本运营模式,对广告的良性互动研究等都缺少有力度的和前沿性的预测与警戒,突出表现了传媒研究的明显缺陷。

3.对实践总结与指导力度不足,电视传媒理论研究随和实践的“跟班”角色太盛是显见的事实。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应当是双向的,而对实践的预测性构架的自信和对实践的总结也应当是两位一体的,完善的传媒系统对此缺一不可。然而,在相对丰富、变化急遽的实践面前,理论研究的准备显然不足,权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际的确认,理论指导的意义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随行就市的状况还比较明显。这一局面改观有赖于传媒理论体系的真正建立健全。

4.批评的声音不够分量。在传媒理论的权威没有得到实践认可的情况下,对现实的研究批评自然不可能具有黄钟大吕般的威力,但可以改变的途径很多,至少现状批评的缺失不可原谅。传媒实践的趾高气扬掩盖不了贫血的症状,但自认为财大气粗的意识造就了驱使理论为己效劳的挺直腰杆,传媒理论许多时候从指导实践的初衷退化为一味宣扬和附和的角色,理论研究的被动未必有利于实践,只会助长盲目和幼稚。传媒批评是建立理论地位的重要一翼,也是传媒实践走向成熟的必要一环。没有宏观视野和国际化思路不会加强批评的地位,不敢针对现实偏差的批评也必然没有分量。传媒批评的成熟是传媒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另外,传媒理论有自足的天地,研究主要对象是机构、管理者、关注者等,何时传媒实践从业者更为注意理论研究,何时理论研究更加注意实证,那么,中国电视传媒研究就将进入良性阶段。

二、传媒实践的问题

传媒发展的急速迅猛是人人所见的现实,几年时间,中国电视传媒的潮流演变令人目不暇接,相对富裕的人们享受到休闲、娱乐、资讯的种种便利,满足了前所未有的小康化身心愉悦,却发现从传媒中愈来愈难以绝对得到精神的深层需要。传媒实践的功业其实比任何时候都大,却也在得到大大发展的同时遇到前所未有的传播与接受难题。在传媒理论研究还未及跟上的情形下,实践的张狂和失误在所难免。

但情势要求看清问题所在,至少需要从理性上提醒人们注意目前传媒实践的未尽合理所在。否则,盲目的实践将会遇到难以把持的困境,近年已经出现的盲目改版、追风克隆等问题依然难以避免。具体而言,传媒实践的问题主要包括:

1.媒介优越感带来对理论的轻视。由于借助国家传媒机构的威权,上升阶段的电视媒介天然把持有传播的优势,无所不能的优越感增强了以意为之的主导意识,掩盖着忽视传播规律的弊病,尽管开放的社会已经使接受者崇尚平等的观念,也更多途径地见识到外来传媒的模样,期待着本土传媒有所变化、善待观众,但尚未转变高高在上传播主宰和控制主体意识的传媒,依旧在得意洋洋中安然处世。理论忠告被忽视既是强势意识盘踞所使,又是见识短浅所必然。若干年来已有不少前车之鉴为证,没有理论支撑、没有策划指点、没有批评忠告,传媒的好日子不会太久。

2.传媒的小富即安限制了视野。中国电视传媒的家底还很低,却缺少对抗外来传媒巨头的眼光,为自己的点滴小利沾沾自喜。中国电视主要依赖广告,电视业发达的美国有2000个频道,美国1998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793亿美元;中国是3595个频道,1999年中国广告营业额是622亿人民币,其中电视广告市场156亿人民币,除去CCTV8个频道47亿,余下3587个频道分享109亿,平均每个只有303万人民币。2000年中国广告营业额是712亿人民币,其中电视广告市场169亿。作为中国电视国家队的CCTV据说2001年广告收入将达到近60亿人民币,却只能排在世界传媒51名。在狭隘的空间中竞争,传媒实力显然有问题,于是折扣打到可怕的地步。而CCTV与国外传媒大家很难相比;1998年华纳收入184.62亿美元,美国电信公司73.51亿美元,迪斯尼71.42亿美元。所以,从宏观上注意世界传媒动向,团结努力,才是中国本土传媒做大做强的本务。

3.传媒实践的矛盾现象。在电视传媒中典型毛病是自慰和模仿一对奇特现象。自慰:节目做到自我宣传的自足自乐状态,忽略节目是为大众着想目的,过于抬高创作者、主持人的真实价值,于是一些节目变成小圈子的自我吹捧和肉麻式的众星捧月,放大观众对传媒主持者的褒奖,严重偏离传媒规律。相反的则是模仿:传媒在抬高自己从而与传播对象位置颠倒时,又将对象需求与自己缺乏创造力的弥补手段移向赶潮追风的克隆模仿。从大同小异的频道设置,到相近名目的栏目名称,再到相差无几的节目内容,造就了自我表现和向他方仿效的缺乏创造热情的传媒通病。结果是自慰节目遭致批评不断,模仿克隆相继衰落。千人一面没有市场,而长此以往,母本不是自顾不暇(如一些娱乐节目)就是防范他人超越极力维持正宗地位,总归没有促使本土电视特色化和民族化更上台阶。

4.文化意识的薄弱。电视传播当然不是简单的艺术,完全拿艺术的标准来要求电视既无益于电视发展,也不可能改变电视走向,有违传播特性。但摈除单一的艺术苛求并不意味着可以拿着传媒俯就大众的幌子随心所欲,传媒的文化品味将决定其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对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实践短视行为而最终失去观众的例子举不胜举。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文明传承下共同尊奉的传统体现,当前电视缺少自省意识和文化品位是很令人忧虑的。文化当然是在具体细微中体现,比如主持人的幽默在没有文化背景下难免浅薄透顶,娱乐节目拿人开涮时没有分寸就必然低俗,真情节目对参与者伤痛没有怜惜心的挖掘追问,偷拍镜头对无辜者毫不在意的曝光展示,文艺节目搔手弄姿般的谈论艺术高雅的可笑,谈话节目没有观众意识的个人炫耀等等。

传媒已经到了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与修正批评,理论需要参与实践,注重实证研究的时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建设,是进入WTO后中国电视传媒的必然。

标签:;  

在媒介研究中如何面对媒体实践--媒介研究与媒体实践的现状与问题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